一分钟道德经0437: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

妍春聊文化 2025-03-21 21:32:52
【前提示】 我本來以為“是以”總是用來得出重要結論的,這裏居然是“是以”可見,這個事也很重要。 這就是為什麼“帝王都喜歡自稱是孤家寡人,甚至詛咒自己斷子絕孫。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是“正”。即使這個“正”很重要,那為什麼帝王們會自覺自願地遵守這樣一條看起來並沒有成文的規則? 可見此事,非同一般。 【视频版】 【文字版】 一天一分鐘,一句道德經。今天我繼續為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九章接下來一句“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 因為這個原因,所以侯王們都表面謙卑地自稱為“孤”或“寡”或“不穀”。 “這個原因”是那個原因?就是“侯王得一以正。若失一以正,也將恐蹶”。最核心的還是怎樣理解“正”。 一般都知道“孤家寡人” 或“稱孤道寡”,“不穀”不太好理解。 不穀,不會種地。 不穀,吃不上飯。 不穀,不會生養。 從孤家寡人,稱孤道寡,這些自我貶損,自我詛咒的氛圍來說,或者這三種意思都有,側重於不會生養斷子絕孫。 【不充說】 還得說說正,才能明白這裏邊的勁。 正,是人類社會本來就有貴有賤有高有下嗎?如果是,那你們的所謂“高貴”是哪來的?如果不是,那你們的所謂高貴就是後天“得”來的,你們能“得”來。那麽,他們也應該能夠的來。 由此可以看出,高低貴賤是後天的,流動性的,需要平衡的。為了某種表面的平衡,侯王們採用了自我貶損自我詛咒的辦法——我雖然位高權重,錦衣美食,高高在上,凌駕於千萬百姓之上,那是因為我付出了我應該付出的代駕,你們可以老婆孩子熱炕頭,無憂無慮,幸福快樂地生活,你們看看我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身邊連個說真心話的人都沒有。沒日沒夜滴宵衣旰食,操勞全國三百萬百姓的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這就是上天對我的懲罰,也是我應該付出的代價! 似乎這樣就可以應了“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的動態平衡,我現在高貴,因為我已經下賤過了。 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侯王們才口口聲聲好像故意貶損自己詛咒自己地稱為“孤家寡人,斷子絕孫”。 這裏面充滿著辯証邏輯思維。所以,我疑似“正”局部通“証,證”。 注意,老子可是好幾處都使用過這個“正”字的。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最神奇的是很多人沒怎麼重視,司馬遷在短短的老子傳紀裏總結老子思想為“無為自化,清凈自正”僅僅八個字居然就有這個“正”。 再就是“穀”,現代話把這個字簡化為“谷”,或者說。稻穀,五穀豐登與山谷,溝谷壑谷,千溝萬壑的谷,合併為一個谷字了。 谷,是個典型的象形字,兩邊高山聳立,中間有一個出口,就是山谷峽谷壑谷河谷的意思。 他們倆也有一點相通的意思,都有“出,生出來”之類的意思。穀,是表達生長,谷,是表示人,獵物,水流,從其中出來的意思。 所以,是不是在這個意義上,現代話的改革者們才把這兩個看似不相干的字,合併為一個了。雖然很早之前就有人這樣用。如五穀豐登,大多寫成五谷豐登。 有人說,谷,猶裝的慢慢的上面用草笘笘好的穀倉/谷倉。確實像,所以穀谷合併了。 【AI作文】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句话常见于古代典籍,它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侯王”指的是古代的诸侯和帝王。“孤”“寡”在古代是帝王或诸侯谦称自己孤单、少德。“不谷”也是古代帝王或诸侯自谦之称,表示自己不善。 古代的侯王之所以这样自称,一方面是为了表达自谦,显示自己在德行和治理方面仍有不足,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另一方面,这种自谦的称呼也是一种统治策略,通过降低自己的姿态来赢得臣民的同情和支持,表现出一种谦逊和自省的态度,以显示自己能够虚心纳谏、关注民生。 #每日幸运签#​ #春日生活打卡季#​ #道德经#​ #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 #我在头条重逢老友#​ #谁给尼日尔的底气驱逐中石油高管#​
0 阅读:0
妍春聊文化

妍春聊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