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临终前坚持传位给弟弟孙权,而孙权称帝后如何对待他的后人?

史新说 2023-10-17 14:06:25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孙策被陈寿列入“江表之虎”。他少年英俊,骁勇善战,有着雄心壮志。在父亲孙坚死后,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与袁术断绝关系,招募新兵,逐渐发展壮大。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孙策在打猎时被许贡的门客所伤,后伤重不治身亡。在他临终前,他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传位给弟弟孙权,而不是自己的儿子。

这一决定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猜测,因为按照当时的主流继承制度,儿子通常是首选的继承人。

那么,孙策为何要坚持传位给孙权,而不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呢?这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孙策的考虑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三国时期是一个战乱不休的时期,各种势力之间相互争斗,割据一方。孙策深知江东基业来之不易,自己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父亲的基业。

然而,他也清楚地意识到,要让孙吴政权长治久安,单靠武力和勇猛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个时期,政治谋略和领导才能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孙权具备了较高的才能和智慧,能够胜任这个重任。

其次,孙策对自己的儿子并不放心。虽然他的儿子年纪尚幼,但孙策看到的却是自己身上难以纠正的弱点:性情急躁、威如震雷、文化水平较低等。

这些弱点在自己身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担心这些弱点在自己儿子身上得到遗传并放大。传位给孙权,虽然可能失去直接的血缘关系,但可以确保政权稳定过渡。

另外,孙策也考虑到孙权的个人能力和表现。孙权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聪明才智和进取心,他爱读书、通晓事务、善于用人、勤于政事,具备成为一个合格君主的潜质。

在孙策的悉心培养下,孙权逐渐展现出果敢坚毅、威武不凡的气质和形象。因此,从各方面考虑,孙策认为将位置传给孙权是最佳的选择。

孙权称帝后,对孙策的后人非常优待,给予了他们很高的地位和实权。首先,他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并按照诸侯王的规格进行祭祀和尊崇。

其次,他将孙策的儿子孙绍封为侯爵,让他承袭父亲的爵位,成为吴国的公爵。同时,孙权还任命孙绍为骑都尉,负责保卫京师和宫廷的安全。

除此之外,孙权还将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孙绍的儿子为妻,通过联姻来加强双方的关系。

除了对孙策的儿子优待之外,孙权还对孙策的后代子孙非常关爱。他为了防止出现权力斗争和混乱,严格限制了权力继承人的范围和数量。

在指定继承人方面,他遵循“嫡长子继承”的原则,确保了权力继承的稳定性和合法性。在他的安排下,孙策的后代子孙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发展机会。

此外,为了彰显自己的孝道和感恩之心,孙权还为孙策修建了一座壮丽的庙宇,并规定每年的春秋两季都要进行祭祀活动。

他还将孙策的事迹和功绩整理成书籍,以便后人纪念和学习。这些举措不仅让孙策的后人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优待,也彰显了孙权作为君主应有的仁义和孝道。

总的来说,孙策临终前坚持传位给弟弟孙权而不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

他意识到要让政权长治久安,需要一位具备政治谋略和领导才能的继承人;同时他对自己的儿子并不放心。

0 阅读:181

史新说

简介:旧的历史新的解说,和我一起畅游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