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困境:苏联解体、俄乌冲突,究竟谁在“掏空”这个国家?

时光印记的讲述人 2024-11-29 17:11:12

库尔斯克现状:战争阴影下的复杂景象

俄乌战争已持续两年 7 个月,库尔斯克成为了军事交锋的前沿。这里随处可听到防空警报拉响,然而本地人却习以为常,若无其事地继续着日常活动,这看似淡定的背后实则隐藏着战争的常态化与残酷性。

火车站附近的安全屋,虽规模不大,却也反映出此地应对空袭的防御需求。市区里,一面是商场里人们安然地购物、带娃、做美甲,享受着看似平静的生活;另一面则是几十公里外俄乌军队的激烈血战。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深切感受到战争与和平在这片土地上的交织与碰撞。

俄罗斯往昔荣耀:苏联时期的超级大国地位

通过计划经济体制,集中资源进行工业化建设,在 1920 年到 1940 年代,人均 GDP 大幅增长,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超 20%,工业实力和经济总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众多举世瞩目的成就,如 1954 年建成人类第一座核电站,1957 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 年将宇航员送上太空,1971 年发射第一座空间站等,同时还拥有庞大的科学工作者队伍和众多诺贝尔奖得主。

在军事上,苏联的疆土辽阔,人口众多,核武器数量远超美国,军事实力在数量上堪称世界第一,其坦克总产量令北约望尘莫及,一国之力便可抗衡整个北约。此外,苏联还实现了全民免费医疗、教育、住房分配,水电燃气基本免费,公共交通低廉,失业率极低,工作时间限定在每天 8 小时以内,这些福利政策让苏联成为劳动人民的向往之地,也对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改善产生了深远的 “鲶鱼效应”。

苏联解体根源:内部矛盾与外部压力的双重夹击

然而,苏联的辉煌并未持续下去。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在经济方面,长期将大量财政预算投入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导致军费占比过高,国民经济被军工业绑架,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经济结构严重失衡。斯大林模式下的计划经济体制缺乏市场竞争淘汰机制,商品生产保量不保质,效率低下,与百姓需求脱节。

在国际事务中,苏联凭借强大武力霸凌弱国、干涉他国内政,引发国际社会不满。同时,苏联内部各加盟国经济结构单一,在经济下滑时相互推诿责任,矛盾不断加剧。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试图通过改革打破僵化体制,但由于计划经济和军工复合体的根深蒂固,农业轻工业基础薄弱,改革措施未能有效改善经济状况,反而导致商品供应更加紧张,国家需要更多外汇进口生活物资,经济结构进一步恶化。

在西方和平演变的影响下,苏联内部各加盟国离心离德,戈尔巴乔夫的一系列决策最终导致苏联于 1991 年解体,曾经的超级大国轰然倒塌,给俄罗斯留下了沉重的遗产与无尽的思考。

俄罗斯经济困境:休克疗法与寡头垄断的后遗症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境。叶利钦上台后,为了快速融入西方,启用青年改革派推行休克疗法。这一激进的改革举措包括废除计划供应和价格管制,放开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价格,结果导致物价飞涨,俄罗斯老百姓的存款被恶性通胀洗劫一空,企业压缩生产,物资供应短缺。同时,丘拜斯推动的激进私有化进程,将大量国有资产无偿或低价转让给私人,其中包括西方资本和国企高管,这些人迅速成为寡头,掌控了俄罗斯的经济命脉。

私有化不仅没有提升生产效率,反而严重破坏了经济秩序,从 1991 年到 1994 年,俄罗斯 GDP 平均每年萎缩 12%,汇率大幅贬值。此后,寡头们通过各种手段进一步瓜分国有资源企业,导致国家经济被寡头彻底蚕食。在这一过程中,俄罗斯经济陷入长期衰退,贫富差距急剧扩大,社会生产力下降,失业率和死亡率上升,官员腐败,黑帮泛滥。

尽管 1999 年普京上台后采取铁腕手段打击寡头,重新收归部分国有资产,俄罗斯经济在 2000 年到 2008 年全球经济黄金期因能源出口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结构问题。

能源依赖症愈发严重,制造业日渐萎缩,国内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逐渐下滑,从曾经的世界第六滑落到世界第十一。

如今,莫斯科的经济命脉被西方资本掌控,俄罗斯对前苏联小老弟的吸引力也逐渐丧失,在国际舞台上的处境愈发艰难,最终陷入俄乌战争的泥潭,陷入了军事与经济的双重困境,其未来走向充满了不确定性与挑战。

5 阅读: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