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营养配方,豆饼比例增1.5成,家庭养梅花鹿户,幼崽日增重监测
在中国的一些山区或者农村边缘地区,有不少家庭从事着特色养殖,其中梅花鹿养殖就是比较独特的存在。梅花鹿可是浑身是宝,鹿肉营养丰富,鹿茸更是在传统医药领域有着很高的地位,鹿皮可以制作高档皮革制品。对于家庭养殖户来说,这是增加收入的一种途径。
咱先说说这家庭养梅花鹿的事儿,这里面痛点可不少。就说这养殖技术方面吧,它不像养些常见的家禽家畜那么简单。就拿梅花鹿的营养需求来说,很多家庭养殖户都不太清楚。梅花鹿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食物的要求差异很大,特别是在哺乳期。就像我自己认识的一个东北的养鹿户,他刚开始养的时候啥都不懂,就按照一般的羊啥的来喂养梅花鹿幼崽,结果小鹿生长得很慢,还老是生病。
那这梅花鹿幼崽的哺乳期营养配方就非常关键了。就拿豆饼这个饲料来说,在哺乳期它的比例得增加1.5成。为啥这么调整呢?这是因为在哺乳期,母鹿自己要产奶来喂养幼崽,它自身对营养的需求也增加了。豆饼的蛋白质含量高,能让母鹿产出更多质量好的鹿奶。我有个朋友是云南大理那边的,他家也是家庭养殖梅花鹿。他按照经验调整了这个比例,结果母鹿的身体状况好了很多,幼崽也能茁壮成长。
再说说这幼崽日增重监测的重要性。以3个月为一个小阶段来看,要是幼崽每天都能按照一定的增重范围增长,那就说明养殖环境和营养供给都是比较合适的。比如说南方广东的一户家庭养殖户,他们那里气候湿热,刚开始的时候不重视日增重监测。到了雨季,很多幼崽因为营养不够,加上环境潮湿容易生病,增重很缓慢,有的还出现了掉重的情况。后来他们开始认真监测日增重,根据实际增重情况调整饲料配方,像适当增加豆饼比例这种,幼崽的生长状况就开始稳定了。
咱们再说说不同地区的差异。像北方干冷的地方,比如内蒙古的某些家庭养殖户,那里冬季特别寒冷。梅花鹿在哺乳期需要更多的能量来抵御寒冷,在饲料营养配方上就要更注重能量的补充。会适当增加一些谷物的比例,而且为了保暖,鹿舍的建设也有不同要求,要有一定的保暖设施。
说到养梅花鹿中的一些绿植养殖情况,这也有不少讲究。就说饲料中可能会用到的苜蓿吧,普通苜蓿大家都比较熟悉,可还有紫花苜蓿、南苜蓿和三叶豆苜蓿这几种。紫花苜蓿比较耐寒,像北方寒冷地区就很适合种来给梅花鹿吃。它蛋白质含量高,在冬季能给梅花鹿提供较好的营养补充。南苜蓿呢,比较适合南方湿热地区的养殖户,在夏季高温的时候,其他绿植生长不好的时候,南苜蓿还能有一定产量。三叶豆苜蓿的话,它的根系特别发达,在土壤肥力不太好的地方也能生长,就像在一些山区的家庭养殖场,土壤比较贫瘠的地方可以种三叶豆苜蓿。
还有一个案例,是德州的张经理。虽然他主要是养肉牛的,但他养殖的一些管理模式对梅花鹿养殖也有借鉴意义。他特别注重养殖环境的卫生和动物健康监测。他给我说,在他养殖的场子里,每天的卫生打扫都是严格执行的,动物饲料的来源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对于梅花鹿养殖来说,家庭养殖户也容易忽视卫生问题。像有些家庭养殖户在小院子里养,东西乱堆乱放,鹿舍周围垃圾也不及时清理,这就容易滋生细菌,让鹿生病。
再说说养鹿过程中的品种选择差异。有些地区流行养本地梅花鹿品种,比如东北梅花鹿,它的抗寒能力强,而且鹿茸的品质在北方市场备受认可。但在南方一些地区,杂交改良的梅花鹿品种也有市场。因为杂交品种在南方湿热环境下适应性更好,比如某些地区有梅花鹿和赤鹿杂交的品种,它们的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对疾病的抵抗力也还不错。
在一个家庭养殖的场景中,如果要做好梅花鹿养殖,光关注饲料和养殖环境还不行。养殖户的管理也很重要。像我之前看到一个江西家庭的养殖户,他养的梅花鹿一开始状态还不错。但是后来因为家里孩子上学需要照顾,他把养殖事情都交给家里老人,老人不太懂养殖知识,也没有及时给小鹿做健康检查,结果就出现了几只小鹿夭折的情况。这就告诉我们,不管多忙,养殖户自己得对养殖过程心里有数,要及时学习和掌握养殖知识,哪怕是把养殖一些交给其他人帮忙管理,也要进行足够的培训。
从时间方面来看,1年的时间里,对于梅花鹿幼崽的成长监测,每个月都可能有不同的发现。在1 - 3个月内,幼崽主要是在母鹿身边生活,这个时候观察母鹿的食欲和鹿奶质量就可以初步判断幼崽的营养获取情况。3 - 6个月,幼崽开始逐渐接触外界的食物,这个阶段豆饼比例的调整就要慢慢进行,并且要根据幼崽的日增重来看是否合适。6 - 12个月,幼崽已经成长为一个半大不小的个体,这个时候除了关注营养,还要注意它的生活习性和行为变化,比如是否有攻击性变强等,这时候可能就需要调整养殖的环境大小或者鹿的配种安排。
不同地形地貌的养殖场对梅花鹿养殖也有一定影响。在山脉起伏的地方,比如重庆有些山区,养殖场可以利用地形的起伏性来建造不同高度的鹿舍,避免积水,也能让梅花鹿有更多活动的空间。而在平原地区,像河北的一些平原上的家庭养殖场,就需要更注意场地的平整度和排水系统的建设,防止夏季雨水积聚,滋生蚊虫和细菌。
另外,在养殖过程中,梅花鹿的社交行为也会影响它的生长。在一些家庭养殖中,如果不注意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也会出现问题。比如说,有一家河北的家庭养殖户,他把几只梅花鹿养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空间比较局促,鹿之间经常为了食物和活动空间发生争斗,结果每只鹿的生长速度都受到了影响。后来他扩大了养殖空间,并且按照年龄和性别合理分组饲养,每只鹿的生长状况就明显变好了。
那如果遇到梅花鹿幼崽日增重突然下降或者不增长的情况,家庭养殖户该从哪些方面排查呢?首先当然是饲料方面,就像我们说的豆饼比例是不是合适,其他营养成分是否充足。其次是健康状况,有没有感染疾病。我在四川认识的一个养殖户,他家的幼崽突然日增重不变,后来发现是感染了寄生虫,经过驱虫治疗,日增重才恢复正常。再就是养殖环境,温度是否过低或过高,湿度是否合适,圈舍是否通风良好等。
对于那些想要长期从事梅花鹿养殖的家庭户来说,3年或者5年的规划也很重要。比如前1 - 2年,要把养殖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殖技术掌握好,确保梅花鹿的健康成长和繁殖。后面就要考虑如何扩大养殖规模,如何提高产品质量,比如优化鹿产品的加工工艺,提高鹿茸的品质,或者是把鹿肉加工成更有特色的产品。
在养殖过程中,不同性别梅花鹿在哺乳期的营养需求也有差异。母鹿在哺乳期需要更多的营养来维持自身状态和哺育幼崽,像刚刚说的豆饼比例增加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公鹿在哺乳期的营养需求则相对侧重于身体的维持和性器官的发育。我听到一个网友分享,他在山东养梅花鹿,一开始不分公母,用统一的饲料配方,结果发现公鹿的生长发育没有达到预期。后来调整了饲料配方,对公鹿在哺乳期增加了更多有利于性器官发育的营养物质,公鹿的发育情况就好多了。
还有一种绿植叫黑麦草,在梅花鹿养殖中也可以作为饲料来源。黑麦草有冬牧70黑麦草和多年生黑麦草两种。冬牧70黑麦草适合在冬季较冷的地区种植,它的再生能力较强,能为冬季的梅花鹿提供一定的饲料补充。多年生黑麦草则更适合在南方一些气候较为温和的地区,它生长速度较快,早期就能提供大量的鲜草。在云南有些山区,冬季比较温暖,在12月还能种植多年生黑麦草,为梅花鹿储备饲料。
在梅花鹿养殖中,疾病的预防是贯穿始终的。比如在夏季高温潮湿的地区,像广西部分地区,容易滋生细菌和病毒,要定期给梅花鹿舍消毒,同时注意给梅花鹿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它们的免疫力。而在北方的冬季,要注意防止梅花鹿冻伤,像给鹿舍增加垫料,确保鹿舍的温度在合适的范围。
咱们再回到那东北的梅花鹿养殖环境,这里的冬季漫长寒冷。家庭养殖户在这时候要做的不仅仅是增加营养饲料,比如提高豆饼比例。还要做好鹿舍的防寒保暖措施。有的养殖户会在鹿舍里面安装取暖设备,还有的会把鹿舍的屋顶加厚,用干草等材料进行覆盖。这些措施都和饲料营养配方一起,保障梅花鹿幼崽在寒冷季节的健康成长。
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点,就是梅花鹿的水源问题。在南方一些水质比较软的地区和北方水质比较硬的地区,对梅花鹿的健康也有不同影响。我认识一个家庭养殖户在辽宁,当地水质偏硬,他发现梅花鹿的尿液比较浓稠,就担心是不是有什么健康问题。后来经过咨询专家,调整了饮水的水源,给梅花鹿提供了一些软化水质的办法,才让梅花鹿恢复健康发展。
从家庭养殖的实际操作来看,要准确做好梅花鹿幼崽的日增重监测并不容易。很多家庭养殖户可能没有那么专业的测量工具。这时候就需要一些简单的方法。比如说,可以定期在同一时间称重,比如每天都早上空腹的时候称重,并且做好记录,通过一段时间的对比来分析幼崽的生长情况。
在梅花鹿养殖的一些小细节方面,也很有学问。像母鹿在哺乳期和公鹿分群饲养的时候,要注意距离的控制。距离太远,母鹿可能会觉得安全受到威胁,影响哺乳情绪;距离太近,又容易互相干扰。我在陕西有个养殖户朋友,他在这个距离把控上就做得很不错,他的梅花鹿养殖就比较顺利,幼崽的成长也很好。
总之,家庭梅花鹿养殖是一个涉及到众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事业。从饲料营养配方到养殖环境的搭建,从疾病的预防到日常管理工作,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地域、地形地貌、季节以及鹿的生长发育阶段等因素综合考量,才能让家庭梅花鹿养殖健康发展。
那大家觉得在梅花鹿养殖过程中,是饲料营养更重要呢,还是养殖环境更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