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临终前一晚,想见梁思成被护士拒绝,遗言令梁思成遗憾终身

寒月凝霜孤影 2024-11-29 15:34:54

1955年3月31日,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林徽因的生命到了尽头。那天深夜,林徽因眼窝深陷,脸色蜡黄,她躺在北京同仁医院的病床上,四周满是冰冷的医疗器械。她已经很久不敢再照镜子了,就连明亮的玻璃她也不敢看,那瘦骨嶙峋的样子对一生追求美感的她,无疑是生命中最残酷的一幕。林徽因自觉将不久于人世,心中有太多的不舍,她挣扎着起来用微弱的声音喊道:“护士,快帮我喊一下思成,我有话对他说。”

当时梁思成和她仅一墙之隔,可是护士却看着林徽因说:“太晚了,明天再说吧!”

护士的这一拒绝在他们之间好似又加了一道冰冷的墙,彻底隔断了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最后一见,林徽因想说的最后几句话,终究没能说出来。

就在4月1日早晨6时20分,林徽因走完了自己51岁的生命历程,她的去世不仅是中国建筑界的一大损失,更是文化界无法弥补的空白。

梁思成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他被人搀扶着赶到林徽因身边,看到的却是爱人冰冷的身躯,他捶胸顿足。没能见妻子最后一面成为他终身的遗憾。林徽因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究竟要对丈夫说些什么呢?

林徽因和?梁思成之间爱的深沉,爱的深情,他们的关系不仅是爱情的体现,更是事业上的伙伴。

林徽因与梁思成同是民国时期建筑学界的名人,两人共同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并为保护古建筑做出了许多努力。他们的感情深厚,梁思成对林徽因照顾备至,对她的事业和创作给予了大力支持,成为了她的靠山和依托。林徽因也在心底坚信,梁思成是她真正的归宿。

她自从与他相识的那一刻便是永恒,他们一直在一起生活了27年,直至林徽因去世。

林徽因出身豪门大族,富有诗书才气,她时尚美丽,貌若天仙。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和梁思成的父亲、维新变法的领袖梁启超交往很深,他们都在日本留过学。梁思成在17岁时随父亲去林徽因家拜访林长民,那一年是1918年。

梁思成对15岁的林徽因只有匆匆的一瞥,从此就将她种在心里,林徽因的心中也对他荡起涟漪,这对金童玉女之间的这种相遇就是所说的缘分吧。

林徽因出国留学,梁思成一直将她放在心里。1921年,林徽因乘船归国,梁思成得知消息,马上动身前去迎接,对她展开热烈的追求。

对音乐有爱好的梁思成当时是清华乐队的队长,他邀请林徽因去清华学堂观看自己的表演,目的就是给林徽因一个好印象,也让她喜欢上自己。

他邀请林徽因去逛太庙,中间突然消失。就在林徽因焦急烦恼时,不知什么时候爬上大树的他,在高空中大喊林徽因的名字,给她意想不到的惊喜。

他了解林徽因喜爱看书,专门邀请她去父亲梁启超管理的松坡图书馆,时间上他选择星期天,因为每逢这天,图书馆禁止对外开放,那里就是他们的二人世界了。那里不仅书香浓郁,而且环境优雅,景色宜人。有时候不死心的徐志摩也会找到这里,次数多了,梁思成就对他有了抵触,他就在图书馆的大门上贴上字条“情人不愿受干扰”7个清晰大大字。徐志摩看到也就不好意思再进门了。

1923年,梁思成出了车祸,他左腿骨折,脊椎受伤,经过多次手术后依然没有恢复如初。他左腿比右腿短了一公分,落下了终身残疾。他自己很低落,觉得再也配不上林徽因,很长一段日子非常郁闷。

就在梁思成痛苦万分时,受过西方教育比较开放的林徽因出现了。她对他没有一丝的嫌弃,用十二分的真诚,对他照顾有加,给他擦汗,翻身,喂药、喂饭,讲笑话逗他开心……二人之间毫无距离,感情更加甜蜜。

很快梁思成的病得到好转。

本来计划赴美留学的梁思成,由于车祸只好推迟了一年。而一年后的林徽因正好培华中学毕业,她因成绩优异取得官费赴美留学的资格。就这样,在命运的安排下,二人比翼双飞去了同一个地方,追逐相同的梦想——建筑之梦。

1928年他们在加拿大举办了婚礼。

林徽因着一袭自己亲手设计的奶油色花边长裾拖地婚纱,这是林徽因自己设计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婚礼服,洁白盈目,林徽因仿佛从古典画卷中走出的仙子,纯洁无瑕。与她并肩而立的梁思成,一身黑色燕尾服西装,剪裁得体,线条流畅,既体现了学者的沉稳内敛,又不失新郎官的英挺俊朗,他的眼神中满是对林徽因的深情与宠溺。

次日,温哥华报端刊登出林徽因身着婚纱的照片,整个新闻界为之轰动。这张照片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人们惊叹于婚纱的独特设计,更被林徽因与梁思成之间那份纯粹而深刻的爱情所打动。

虽然在这前后,林徽因和徐志摩有着过多的交集,但理智的她还是和这位有妇之夫保持了应有的距离。

林徽因有很多追求者,徐志摩爱她爱得疯狂,还不惜登报离了婚,可林徽因不为所动选择嫁给了梁思成,这让梁思成简直不敢相信。结婚的当晚他问林徽因原因,可林徽因没有给出答案。只是柔声而坚定地回答说:“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

与梁思成婚后,为支持丈夫,林徽因主攻建筑,他们常常一起外出考察,非常恩爱,成为人人羡慕的神仙伴侣。

虽然徐志摩常常出现在他们之间,但并没有影响二人之间的感情。曾来中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印度诗人泰戈尔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洞察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曾写诗相送:“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唉!”

林徽因经常外出去野外考察古建筑,积劳成疾。

婚后仅一年的时间也就是1929年,她的身体就亮了红灯,只好辞掉东北大学建筑系教授的职务,在丈夫的陪同下来到北平进入协和医院,经过一番详细检查后,被确诊为肺结核,也就是之前人人谈之色变的“肺痨病”,在那个医疗条件落后的年代,肺结核等于绝症。

从这以后,这种可怕的疾病就伴随了林徽因的后半生。

1930年初三,徐志摩回到了北平。他以为林徽因、梁思成已回沈阳,仍旧去了梁家,令他激动的是,他们夫妻俩仍在家,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中药味,林徽因病得很厉害,曾经笑颜如花,才情横溢的林徽因,脸色如白纸般苍白,脸上瘦得骨头都能看出来。梁思成坐在她的身旁,憔悴的脸上满眼的忧虑和疼惜。

“怎么啦?”他问梁思成。

“徽因病了。”梁思成心疼地叹息道。

“前些天,她陪人到协和医院看病,让一个熟悉的大夫看见了,就拉着她进去做了X光检查,一看说是肺结核,目前只能停止一切工作,到山上去静养。”

被病痛折磨的林徽因,脾气变的容易暴躁。她总是忍不住发脾气,没来由地训斥梁思成,弄得梁思成手足无措。

徐志摩心里也很难过,一时想不出用什么话安慰他们,索性抱起他们才一岁多的女儿冰冰逗着玩。

1931年3月,为了养病林徽因去香山居住。

养病期间,她忘了一生的禁令,一直不间断学习,或是静坐于书桌前,提笔挥毫,记录下心中的感悟与思绪,那些关于建筑、文学、艺术的思考,在她的笔下化作一行行灵动的文字,流淌在时间的长河里;或是手捧一卷古籍,沉浸在书页间,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汲取着知识的甘露,滋养着那颗敏感而深邃的心。

林徽因在香山休养半年之后,身体基本复原,移家北平东城北总布胡同3号。

梁思成自从因车祸撞坏腿后,走路有点跛,脊椎也变得弯曲,背部软弱无力,他穿一件支撑脊椎的钢背心,尽管行动不便,在考察建筑时,仍在屋顶、椽架上爬行,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

带着病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则去了太原附近的晋祠考查,一路上困难重重,道路的崎岖,交通工具的匮乏,从起初乘坐雇到汽车、马车,后来不得不依靠原始的人力推车,甚至最终只能依靠自己的双脚,一步步丈量着这片未知的土地。

300余里的路程,多是徒步过来的。一路上,他们起早贪黑,更多时候,则是露宿荒野,以天为被,以地为席,感受着自然最原始的呼吸。农家土坑的温暖、寺院大殿的庄严、传教士居所的异域风情,这些艰苦的住宿经历,却成了他们旅途中难忘的风景。

1934年10月,林徽因、梁思成这对“建筑界的伉俪”应浙江省建设厅的邀请,商议了杭州六和塔的重修计划,之后他们又去浙南武义宣平镇,考察了元代的延福寺,还在金华天宁寺发现一处元代大殿。这些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并珍视这些文化遗产。

梁思成的脊椎病又复发了,他的背部肌肉就像被无形的锁链紧紧束缚,即便是那件陪伴他无数个日夜、几乎成为他第二层肌肤的铁背心,也无法缓解那锥心刺骨的疼痛。

医生说这是扁桃体发炎引发的症状,必须切除扁桃体才行。梁思成谨遵医嘱术后不久,可是牙周炎又悄然而至,最终满嘴的牙齿也被拔除干净。病痛将这位意气风发的学者折磨得不成样子。他只能无奈地躺在那张简陋的帆布床上,望着窗外的天光云影,心中满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憧憬。

疼痛难忍时,他为了转移注意力,就拆旧毛衣。林徽因则始终陪伴在侧,时常用她那双温柔的手,搀扶着丈夫,去翠湖边散步。梁思成得病有了好转,又一次见证了爱情的力量与生命的奇迹。

1940年,因战争林徽因与梁思成不得不逃离繁华的都市,辗转来到这偏远而落后的李庄。在李庄的不到一个月的日子里,由于川南潮湿的气候,病魔又一次缠向林徽因袭,她的肺病又复发了。她高烧不退,体温迅速攀升至令人心悸的四十摄氏度,她头晕目眩,身体被汗水浸透,梁思成拿来一条毛巾给她擦拭汗水,不一会儿便能拧出满满一手的汗水。

林徽因四肢无力,曾经支撑她走遍山川湖海,探寻古建遗迹的双腿,此刻却仿佛被千斤重担所压,连最简单的移动都成为一种奢望。

就算面临这样的绝境之中,林徽因也没有放弃。她知道,自己不仅仅是一个病人,更是一个有着未竟事业与梦想的人。她的心中装着对古建筑无尽的热爱,对文学创作的无限热情,以及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她不能倒下,更不能放弃自己的追求。

当病情稍微好转一些,她便开始尝试着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病痛与心路历程,她以笔为剑,与病魔抗争,用文字书写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她的诗歌,依旧那么清新脱俗,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她的散文,更是充满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让人在感叹她命运多舛的同时,也不禁被她那份超脱与淡然所打动。病中的林徽因还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继续她的学术研究。在病榻之上,她翻阅着各种文献资料,与同行们通过书信交流学术心得……

对于林徽因的病,梁思成早就了解到,肺结核是世界性的不治之症,谁要摊上这种病,唯一的办法就是休息和营养,别无良药可治。

他开始自学护理知识,那些原本与他专业八竿子打不着的医学术语,如今却成了他每日必修的功课。他学会了如何细心地观察林徽因的病情变化,如何准确地为她测量体温、脉搏,甚至是如何在紧急情况下为她注射药物。

这些看似简单的技能,背后是他无数次夜不能寐、反复练习的结果。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还学会蒸馒头,土制“甘蔗酱”给林徽因补充营养,尽其所能地为她改善生活,使她增强体质。

实在没有钱用的时候,梁思成只得到宜宾典当行去当卖衣物,就连那只陪伴他20年的金笔,还有从美国绮色佳购得的手表,所当出的价钱只能在市场上买两条草鱼。最终,在家人、朋友以及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林徽因重新站了起来,只是她的身体也大不如从前。

在李庄那个落后到几乎是原始人类穴居状态的生存条件下,林徽因和梁思成这对恩爱眷侣、这对中国第一流的学者,在半残废状态下,没有电,没有自来水,只能用油灯看书工作,却仍拼尽最后一点力气,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中。在他们的病榻周围,是堆积如山的资料和文稿。

“徽因自三月底又病至今已两月。痰液化验结果无T.B.菌(注:结核杆菌)而甚多Streptococcus(注:链球菌)与Staphylococcus(注:葡萄球菌),才知道一向气管炎都受这毛病的磨折,吃了许多Sulfathiazole(注:磺胺塞唑),现在已不发烧,颇足告慰。但一病两月亦真难乎其为病人也。”——梁思成

1942年11月中旬,林徽因和梁思成共同的好朋友费正清和费慰梅夫妇,怕耽误林徽因的疾病治疗,曾经劝说梁思成带着林徽因去美国教书,不但工资待遇很高,更重要的能更好地治疗林徽因的肺病,但被林徽因和梁思成拒绝了。

对此,林徽因亲口说出原因:

“我深信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知识分子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离开祖国的,我们的祖国正在受苦,我们不能离开她,我们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林徽因与梁思成经历着生命中最为艰难的时光。林徽因的肺病越来越严重,她大口大口地咯血。梁思成也同样遭受着病痛的折磨,脊椎病的复发让他在写作时连最基本的坐姿都难以维持,只能借助一只不起眼的玻璃瓶,勉强支撑起头颅,继续那未竟的学术探索。

惜时如金的林徽因则将那张简陋的小帆布床,当作自己临时的工作台。她以超乎常人的毅力,不仅承担了《中国建筑史》全部书稿的校阅与补充工作,更是亲自执笔撰写了其中最为关键的第七章——五代、宋、辽、金部分。这七节内容,每一字一句都凝聚着她的心血与智慧,她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那个时期中国建筑的辉煌与变迁。

对五代汴梁的建设,她详细描绘了汴梁城的繁华景象,那些宫殿、园圃、寺观、都市的轮廓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仿佛穿越时空,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

北宋之宫殿园圃寺观都市,她不仅记录了建筑的壮丽,更深入挖掘了背后的社会变迁与文化内涵,使建筑不仅仅是砖石木瓦的堆砌,而是活生生的历史见证。

辽之都市及宫殿,金之都市宫殿佛寺,她以广阔的视野,跨越民族界限,展现了不同文化交融下建筑的独特魅力。

南宋之临安,则是她笔下一个温婉而又不失繁华的江南水乡,她的文字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烟雨朦胧之中,感受着临安城独有的韵味。

而在五代、宋、辽、金之实物一节中,林徽因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研究,详细记录了这一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遗存,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至于宋、辽、金建筑特征之分析,则是她学术造诣的集中体现,她以深刻的洞察力,提炼出这一时期建筑风格的共性与个性,为后世建筑研究树立了标杆。

大量资料来源,是他们数年来考察中国建筑获得的第一手材料。

1944年,梁思成、林徽因呕心沥血,使《中国建筑史》终告完成,结束了中国没有建筑史的缺憾。

与此同时,他们又用英文写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一书,这部书以图片为主,加以文字注释,也是他们夫妇在李庄合作的另一部著作。梁思成在《图像中国建筑史》前言中说: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同事和旧日同窗林徽因。二十多年来,她在我们共同的事业中不懈地贡献着力量。从在大学建筑系求学的时代起,我们就相互为对方“干苦力活”,此后,在大部分的实地调查中,她又与我做伴,有过许多重要的发现,并对众多的建筑物进行过实测和草绘。近年来,她虽罹重病,却仍葆其天赋的机敏与坚毅,在战争时期的艰难日子里,营造学社的学术精神和士气得以维持,主要归功于她。没有她的合作与启迪,无论是本书的撰写,还是我对中国建筑的任何一项研究工作,都是不能成功的。

低矮、阴暗、潮湿的住所加上高强度的研究,林徽因的病再次严重。经过X光检查以后,医生把梁思成叫到治疗室说:

“现在来太晚了,林女士肺部都已空洞,这里已经没有办法了。”

她的病灶已经侵入肾脏,医生正要给她做一侧切除手术。

必须由梁思成做出决定,那时是1947年10月。

手术前,林徽因提出无论如何要见一见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和他的儿子,许多年后在张邦梅撰写的《小脚与西服》一书里,记下了两位女士的会面:

做啥林徽因要见我?我带着阿欢和孙辈去。她虚弱得不能说话,只看着我们,头摆来摆去,好像打量我,我不晓得她想看什么。大概是我不好看,也绷着脸……我想,她此刻要见我一面,是因为她爱徐志摩,也想看一眼他的孩子。她即使嫁给了梁思成,也一直爱着徐志摩。

张幼仪想不通林徽因要见她母子的真正含义,而林徽因也没有说话,这也许是她的另一种诀别吧,也许是致歉,也许是再看一眼徐志摩的亲生骨肉……

在被推上手术台之前,林徽因微笑着看着梁思成,算是给他安慰,她担忧这一进去怕要天人永隔。

林徽因的肾脏切除手术进行得很顺利,手术后她的身体也在慢慢复原。

病情稍微好一点,她就又开始投入工作。梁思成很担心她的身体。

就在生命之火即将燃尽之时,她还在翻译书籍。

为了赶时间,她常常熬到深夜,身体更加支撑不住,差点爬不起床。

可是在设计国徽时,瘦弱的她仿佛变了一个人,精神焕发,干劲十足。

就在1950年6月23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召开,林徽因被特邀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上,在毛主席提议下,全体代表起立,以鼓掌的方式通过了由梁思成、林徽因主持并设计的国徽图案。当掌声在大厅里回荡的时候,林徽因激动得热泪盈眶,她病弱的身体,已无力从座位上站立起来答谢了。在这次会议上,林徽因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她提出修建“城墙公园”设想。

她亲自参加国徽图案的设计工作,许多新的构思都是她首先提出并勾画成草图的。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建造。她亲自为碑座和碑身设计了全套的饰纹,特别是底座上的一系列花环。在林徽因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一级教授,人大代表、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等。

1951年,林徽因已经47岁,疾病的缠身并没有消磨她的意志,她与梁思成再三商量,决定在清华营建系成立一个美术组,抢救濒于灭绝的景泰蓝。

林徽因发动大家为景泰蓝设计新的图案,要求每人画若干幅。当时的林徽因病得已拿不动笔,她的创作构想就由莫宗江来完成。

1953年5月,林徽因看到大规模的古建筑被拆除毁掉,她的心在滴血,为此她曾尽了最大的努力,却无法阻挡,她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她拒绝吃药救治。

就在这年夏天她的女儿梁再冰结婚了,在女儿临产之际,林徽因满心欢喜地帮女儿张罗婴儿衣被等。

就在女儿还有一个多月就要生产时,林徽因又一次住进了医院。

此时的梁思成也因肺结核住进了同仁医院,病房就在林徽因的隔壁,仅一墙之隔,二人却不能见面。

他们每天只能通过护土送药之际,传一张纸条,互相了解对方的情况。

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林徽因的小弟就会到病房照顾她。林徽因的儿子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读书;女儿的身体也不允许。孩子满月后,林徽因的女儿就抱着孩子去医院看望她,林徽因不顾自己的病痛,满脸幸福的笑着,一晃女儿也做妈妈了!她高兴地对护士说:“你们快看我女儿,她的身体和脸色多好啊!”

梁思成则在另一个相比狭小的病房内告诉教育科研工作者吴良镛:

同仁医院为林徽因会诊过,北京名中医施今墨说,从片子上看,她的肺大部分都坏了。

病房里的林徽因一直高烧不退,肺部开始大面积感染。医院领导立刻成立抢救小组,组织医院最精湛的力量,想尽一切办法进行治疗,可是几乎没什么效果。

3月31日晚上,林徽因昏迷后,同仁医院打电话到新华社通知她的女儿,你妈妈病危。林徽因的女儿放下孩子立刻赶到医院,但此时她的母亲依旧昏迷不醒。

护士问她,要不要叫你的父亲过来,林徽因的女儿像疯了似的喊道:“要,要啊!快叫他过来呀!”

护士把梁思成搀了过来,他泪流满面坐在床前,拉着林徽因的手失声痛哭,他边哭边喃喃地说:

“受罪呀,徽,受罪呀,你真受罪呀!”

追悼会上摆满了众多的花圈和挽联。

她几十年的挚友——金岳霖教授和邓以蛰教授联名写的挽联异常醒目:

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按照梁林夫妇此前约定的“后死者为对方设计墓体”的承诺,林徽因墓由梁思成设计,上面有汉白玉花环,来自林徽因设计的天安门纪念碑图案。碑上用营建社特有的字体刻写的“建筑师林徽因墓”。

总结: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爱情,如同一段未完的乐章,跨越了岁月的长河,依旧在人们心中回响。他们的爱情,不仅仅是才子佳人的浪漫传奇,更是两个灵魂在时代洪流中的相互依偎、共同前行的深刻写照。而当林徽因在生命的尽头,未能与挚爱梁思成相见,这份遗憾,如同秋日里最后一片落叶,轻轻飘落,却重重地砸在了每一个知晓此事之人的心头。

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林徽因,她的生命如同她笔下的诗句,既有着“人间四月天”的明媚与温柔,也蕴含着对时代、对建筑、对文学无尽的探索与热爱。她的一生,是与梁思成并肩作战、共同开创中国建筑学新纪元的过程。从北平的胡同到遥远的田野,从古老的庙宇到新兴的都市规划,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用知识的光芒照亮了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对于林徽因的离去,梁思成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悔恨与自责。他后悔自己未能陪伴在妻子身边,未能给予她最后的温暖与安慰。林徽因的临终遗言:“我有话对思成说”更让他心如刀绞,痛彻心扉。他知道,那未来得及告知的遗言,将是他们之间永远的遗憾,是他此生再也无法弥补的缺失。

林徽因的遗言,不仅仅是一句未说完的话,那是对梁思成深深的爱恋与不舍。或许,她依然清晰地记得与梁思成共同度过的每一个日日夜夜,记得他们共同追求的梦想与信念。或许她想要告诉他,无论生死相隔多远,她的爱都将永远伴随着他,成为他前行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0 阅读:5

寒月凝霜孤影

简介:寒月凝霜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