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农机农艺融合,割晒拾禾一体化,松嫩平原漫岗地,芝麻低损收获体系
你能想象,每一颗饱满的芝麻粒,都承载着农民数月的辛勤汗水吗?在广袤无垠的松嫩平原漫岗地上,一场围绕芝麻收获的变革正在悄然展开。
先给大家说说芝麻这种农作物,芝麻可是个好东西啊。它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像维生素E、不饱和脂肪酸等等。芝麻的种类有白芝麻、黑芝麻等常见的,还有一种叫脂麻,它相对来说产量会比较低一些,但是香味更浓郁,价格也贵不少。还有铁芝麻,产量也不高,但特别耐旱,适合在一些干旱地区种植,和白芝麻那水灵灵的样子完全不一样。还有灰芝麻,颜色灰扑扑的,口感有点苦涩,不像其他芝麻那么香甜。这几种植物在生长周期上就有差别,白芝麻从播种到收获大概需要80天左右,灰芝麻就得90天左右。
松嫩平原漫岗地的地形那可有点特别,它是一片片高低起伏的岗地,就像大地母亲温柔的曲线。而且这里的土质也很特别,黑土居多,不过因为地势的原因,保水保肥的能力就不太一样。这种地种芝麻,以前的收获是个大难题。每年收获的时候,农场里忙得晕头转向,但芝麻损失率却很高。比如说有的地因为收割不及时,芝麻掉落太多,七天可能就损失了近一成。还有的因为收割后的晾晒没做好,十天半个月过去,不少芝麻就受潮发芽了。
有个网友就说,他家在松嫩平原漫岗地上种了几十年的芝麻了。以前收获的时候,全家老小齐上阵,还在田里忙活了好几天,芝麻却还是损失不少。看着掉在地上的芝麻,心疼得直跺脚。还有一位昌平草莓种植户王师傅,虽然种草莓,但也在网上看大家分享不同的种植收获经验。他听说芝麻收获也这么难,挺惊讶的。他说他种草莓的时候就讲究精细化管理,芝麻收获是不是也能这么做呢?
现在的割晒拾禾一体化收获体系就不一样了。这个体系可是经过了五年的农机农艺融合探索才形成的。
先说说农机这块。这种专门用于芝麻割晒拾禾的农机可不简单。它的高度可以精准调整,能适应不同的岗地起伏情况。比如说在土岗较高的地方,它可以适当升高,保证收割的时候不被土岗上凸起来的部分卡到。而且它的切割刀很锋利,切割芝麻的根部可以做到干净利落,就像理发师给顾客理发,每一刀都恰到好处。这样芝麻就不会因为根部残留太多而导致掉粒。以前用那种旧机械的时候,割完芝麻一摇晃,地上就落满了芝麻粒,三五个工人得忙着捡半天才收拾干净。
农艺方面呢,也有大讲究。芝麻的种植时间要把握好,在松嫩平原漫岗地,一般每年春季播种得在4月中旬到下旬,这个时期气温开始稳定回升,就像给芝麻的生长开了个好头。播种的时候,种子的深度也有讲究,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太深了芝麻发芽就费劲,太浅了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这个深度大概就是三厘米左右。还有种植的密度,不能太密了,小米粒大的芝麻苗挤在一起,谁也长不好。一般每亩地播种量在1公斤左右就可以。
再说这十年来的数据统计,经过这种割晒拾禾一体化体系的芝麻收获,损失率从以前的百分之十左右降低到了百分之三左右。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以前一个农场要收获芝麻得一个月左右,大家都小心翼翼的,生怕损失多了。现在因为损失率低了,整个收获周期也能缩短一些,在十天左右就能完成大片的芝麻收获。
就拿松嫩平原漫岗地的一个小农场来说吧。农场主老赵以前最头疼芝麻收获季。有一年,下了连阴雨,他家的芝麻老是在地里没收,眼瞅着掉在地上的芝麻越来越多。他心里那个急啊。从那以后,老赵就开始关注新的收获技术。这几年采用了割晒拾禾一体化体系,老赵家的芝麻收获情况大为改观。每年收获的时候,农机在田里欢快地作业,割晒拾禾一步到位。老赵站在田埂上看着,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而且不同麻品种在适应这种体系上也有差异。像黑芝麻,种子比较饱满,种子里营养物质含量高,对土肥的要求相对比较高。在种植过程中,它对氮肥的需求量就比白芝麻多一些。而白芝麻呢,对光照要求比较敏感,光照不足的时候,芝麻苗就会长得瘦弱矮小,在收获环节容易出现断茎、掉粒等问题。
还有脂麻,在北方的一些漫岗地种植的时候,因为它的耐寒性比较好,在早春播种的时候就有一定优势。但它的植株茎比较细弱,在收获的时候如果不小心就可能折断茎秆,造成掉粒。而我们松嫩平原漫岗地的这种割晒拾禾一体化收获体系就可以根据这种脂麻的特性进行调整。
这种新的收获体系,对于松嫩平原漫岗地来说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改变了芝麻的收获方式,更是给农民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可是,未来的发展之路还有很多挑战等待着我们。比如说,随着气候变化越来越复杂,如何进一步优化这个收获体系,让它能更好地应对极端天气对芝麻收获的影响呢?这对于种植芝麻的广大地区,乃至整个农业生产领域,都值得大家去深入思考和讨论。
大家想想,我们在推广这种新型收获体系的过程中,除了考虑技术上的改进,还需要重视哪些方面的因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