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靖难之役,为何成为了他一生的污点?

甜橙说啊 2022-06-28 00:02:20

李世民和朱棣,他们二人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君王,有着造反的相似经历,但是他们造反的对象不同,得到的评价也不同。

李世民是大唐的中兴之主,一手开创了贞观之治。他逼退的,除了他的兄弟,还有他那坐在皇位上的父亲李渊。

而朱棣是永乐大帝,开创了永乐盛世,可他的父亲朱元璋,却是他心中最深的恐惧,他不敢对朱元璋造次,逼退的也仅仅是他的侄子朱允炆。

李世民敢做的事情,朱棣为何不敢?同样都是造反,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不足以成为他被诟病的事情,但朱棣的靖难之役又为何成为了他一生的污点?这二人的区别,我们今日细细讲来。

李世民这位秦王殿下,从一开始就不是个小人物,李渊反的是隋朝,而撺掇着李渊反了隋朝的,正是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人,头脑清醒,心思缜密。他已经看出了隋朝的外强中干,也经过对比,察觉到了李家的胜算。因此说反就反,李世民态度坚决,行为果断。李渊举起反旗之后,是李世民一直在前方为他冲锋陷阵。

对上隋朝精锐部队的,是李世民;解决瓦岗寨大麻烦的,是李世民;一句过关斩将招兵买马的,还是李世民。

李世民的威望,是一场仗一场仗打出来的,军中子弟,就没有不服他的,无形之中,李世民积蓄了自己的力量,而此时的李渊,还未察觉儿子羽翼渐丰。

其实,就算一路势力坐大,李世民也没有想过忤逆他的父亲,李渊建立唐朝之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也没有二话,但李世民接受,不代表他手底下的能人们接受。

李世民的麾下,文有房玄龄、长孙无忌等老狐狸,武有秦琼、尉迟恭等大将军,这些人心高气傲,看本事认主,他们亲眼看到了李世民的付出,更不忿于这样的结果。

让李世民态度发生转变的,是李渊的言而无信,他把李世民当成工具人,让他出征,许诺他成功之后就赏赐太子之位,可李世民大捷,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却还是稳稳的。

李渊的态度,让李世民寒了心;李建成的处处陷害,更是让李世民失望透顶。

既然人要犯我,不如先下手为强,李世民埋伏在了玄武门,手下一众精兵强将随时听候他的号令。即便是取了太子李建成的首级,李世民也没有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而兵至皇宫,逼迫李渊,已是李世民最后的仁慈。

所幸李渊也是个识时务的,他知道李世民太强了,牢牢掌握着朝廷的命脉。既然如此,那就退了吧,把这个皇位让给他,自己享清福去了。

同样都是造反,李世民敢直面君父,朱棣为何却不敢造朱元璋的反呢?只不过因为,他还没有那个本事。

不同于李世民的才能,朱棣一开始确实就只是个小人物。李世民在反隋的道路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朱棣还是个毛都没长全的臭小子。那些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将士们,只认朱元璋,不认什么朱棣。

朱元璋积威太重,建立大明王朝之后,他也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文武百官,无一不在朱元璋的掌握之中。他大肆推行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甚至废除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朱元璋的野心,可不仅仅是打天下,他还要守稳自己的天下。

而此时的朱棣,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物。他没有自己的势力,没有死心塌地的追随者,他想要撼动朱元璋,那无异于蚍蜉撼树。朱棣并不傻,他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所以,他根本不敢对朱元璋有任何的不敬之举。

更何况,在朱棣心中,朱元璋也是威严深重的父亲。或者说,朱棣对他的第一称呼,并不是父亲,而是皇上。朱元璋偏爱的儿子,只有太子朱标一人而已。在其他孩子的面前,他做足了君王的派头。这种从心而发的恐惧,朱棣怎么可能消除呢?

其实,别说反了朱元璋,就连反了朱标,朱棣也是不敢的。朱标身后有朱元璋为他精心配置的文臣武将,朱棣敢做什么,这些人都不会放过他。

所以,朱元璋和朱标还在世的时候,朱棣根本不敢有二心。后来朱棣反了朱允炆,也是因为朱允炆实在做得太绝,直截了当地大力度削藩。朱棣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发动了靖难之役。

不过,虽然造反对象不同,本质上李世民和朱棣二人的行为都名不正言不顺,那为何二人得到的评价却也截然不同呢?

这当然是因为,两人的能力和他们造成的后果完全不同。李世民本身就是个得人心的秦王殿下,他没当上太子,不知道有多少人替他意难平。

他太强了,他如果能成为大唐的君王,那是这个国家和百姓的福气。另外,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并没有影响到百姓的正常生活,权力的更迭完成得非常迅速。所以,大家对这个玄武门之变的意见就不是很大。

但朱棣不一样,他不是朱元璋的儿子当中最强的,他也没有那个得人心的基础。他最后造反,还有欺负小侄子的嫌疑。

他这一辈子,都无法绕开来自朱元璋的阴影。而他的靖难之役,历时四年,从燕京到南京再到全国,把战火带给了无辜的人。天下受难,自然无人歌颂他。

李世民和朱棣这两位皇帝,乍一看似乎很相似,但其实完全不同。

0 阅读:30

甜橙说啊

简介:七弦抚尽,何处觅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