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的樱花尚未完全绽放,中日外交舞台已上演了一出戏剧性转折。3月21日,中国外长王毅的专机降落东京羽田机场,这场被外界寄予厚望的访问,却在短短24小时内演变成外交史上的罕见交锋。
会晤当天的首相官邸灯火通明,王毅与日本首相石破茂的会谈持续了整整90分钟。据中方发布的消息,双方就历史认知、台湾问题等敏感议题进行了"建设性沟通",特别强调日方领导人"尊重中方阐述的立场"。这种表述在外交辞令中通常意味着双方达成基本共识,中国外交部罕见地在官网用中日双语同步刊发声明,显示出对会谈成果的充分信心。
然而剧本在次日凌晨出现惊天逆转。日本驻华使馆突然发布措辞强硬的声明,矢口否认石破茂曾作出"尊重中方立场"的表态,并要求中方撤回相关表述。更令人瞠目的是,24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公开宣称已通过外交渠道提出正式抗议,这场外交风波在三天内完成了从"共识"到"对峙"的戏剧性转变。
这场变局折射出日本政坛的深层博弈。石破茂在会谈结束后立即向自民党高层通报情况时,刻意淡化对华承诺,转而强调"坚守日美同盟基石"。观察人士注意到,其外交政策团队中多位核心成员均出身防卫省系统,这种人事布局暗示着对华政策的鹰派底色。值得玩味的是,日方抗议声明发布时间恰好与美日韩三国防长会谈重叠,此举被解读为向美国递交的"投名状"。
中日外交默契的破裂暴露出更深层危机。按照国际外交惯例,领导人会谈后的新闻公报需经双方共同确认,此次事件打破了这项维持四十余年的基本规则。日本《朝日新闻》援引外务省匿名官员说法称,日方认为中方声明"曲解了谈话原意",但这种单方面推翻共识的做法,在国际外交实践中极为罕见。
这场风波正在产生连锁反应。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专家指出,日方的反复不仅损害两国互信,更可能波及正在推进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框架合作。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中日贸易额在2023年已突破3000亿美元,但政治关系的持续恶化正导致日本对华投资出现结构性调整。
在东京街头,普通民众对这场外交风波的反应呈现两极分化。经营中华料理店的田中先生担忧"政治对立会影响食材进口",而右翼团体却在首相官邸前集会,高呼"坚持对华强硬"。这种民意分裂背后,映射出日本社会在中美战略竞争中的集体焦虑。
当王毅专机离开东京时,谁也没料到这场精心筹备的外交行动会以如此方式收场。石破茂政府的"变脸"操作虽暂时迎合了国内保守势力,却让中日关系陷入了新的信任危机。这场外交罗生门尚未落幕,但其掀起的波澜注定将长久激荡在东海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