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夹子音听起来亲切?其实是人类进化的结果

姿势分子knowledge 2024-01-04 16:54:24

最近,东北城市在文旅领域出圈了,许多南方小伙伴来到东北旅游。为了让外地游客感到亲切和平易近人,许多原本热情、粗犷的东北大哥,改用夹子音进行交流。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把说话的音调变高,就会听起来亲切,粗犷的声音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呢?

有一种理论认为,人类会有这样的审美,都是自然筛选的结果。在史前时期,原始人听到的声音大部分来自大自然。而在大自然中,发出低沉声音的往往是猛兽,比如狮子、老虎之类的;相反的,发出细声(也就是接近夹子音的音调)的,都是一些对人类没有危害的动物,比如小鸟。为了防止被天敌攻击,人类渐渐进化出对低沉声音的警惕心理。

有趣的是,仅仅以犬类为例,发出低沉声音的都是大型犬,小型犬发出的声音相对比较细,它们的体型和攻击力成正比,同样符合上面这个理论。

或许就是这个原因,让我们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用这种轻声细语就显得亲切一些了。不仅如此,当我们和别人交流时,如果处在有求于人或者为他人服务等角度时,往往也倾向于把自己的语调升高,以求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上面我们提到的,还属于陌生人的范畴。对于熟人来说,情况又不一样了。

一般来说,男性喜欢听到语调较高的女性声音,女性则会觉得男性的声音低沉一些比较有“磁性”。这就和两性的区别有关了,男人普遍喜欢娇柔的女子,可以激发自己的保护欲,按照上面的理论,夹子音就会给男性这样的感觉;女性需要的恰恰相反,是能够保护自己的强壮男子,这样一来,声音低沉一些就会被联想到威武雄壮的特性了。

为什么面对熟人和陌生人时,我们的评判标准不一样呢?

在面对陌生人时,我们难免带有祖先留下的一些主观色彩。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我们都会不自觉地首先判断对方是否具有攻击性,因此声音作为最早暴露的一种评判标准,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当两个人比较熟悉之后,或者说经历了一瞬间无意识的评判之后,彼此之间就可能不认为对方具有攻击性,声音粗或细就没那么重要了。

这里说的没那么重要,也不是完全不重要。比如某人要跟一个朋友借钱的时候,很可能不会用特别粗的声音说:“借我点钱”,而是倾向于轻声细语地说一句:“在不?”(虽然得到的答复都有可能是“滚”,但后一种情况借到钱的概率会高一点)。

这里还要说一句,我们把声音的粗细和攻击性进行的联系,基于我们的祖先生活的时代。如果再往前追溯,那就真不一定了。

比如我们看到的绝大部分关于恐龙的纪录片或者影视作品中,霸王龙这类的巨型肉食恐龙发出的声音,都被模拟得特别粗。其实古生物学家也不确定它们发出的声音是这样的,但之所以模拟成这样,也和上面的理论脱不开干系。

但也有古生物学家对恐龙的喉骨化石进行分析后,认为其结构和鸟类相似,或许霸王龙发出的声音也和鸟类比较像。只不过这样的声音很难让我们现代人感到恐惧,这种猜想证据也还不足,所以很少有人相信这个猜想。

0 阅读:35

姿势分子knowledge

简介:知识不会,只是姿势不对;科学凡此种种,用人话才能听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