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72e1af934f9e8b4351d5034348ffc42.jpg)
文职人员公开招考工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99f8c117f00b7a79dcbbfb1f6b592f8.jpg)
1月中旬,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组织2025年文职人员公开招考免笔试岗位面试。孙亚峰摄
去年底,文职人员公开招考统一笔试在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和部分较大的城市同时举行。在这项跨军地工作中,愈发完善的文职人员军地联合工作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试考务工作调整为由军委政治工作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实施,各省军区联合地方相关部门,依托地方专业化组考力量和标准化考场,提高了统一考试的专业性权威性,有利于部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备战打仗上。
据悉,军委政治工作部拟在今年2月通过军队人才网提供全军统一笔试成绩查询。接下来,笔试入围的考生还要面对面试、体检、政治考核等后续流程。此刻,广大考生正等待着成绩发布,心中可能充满了忐忑、期待、憧憬。本期,我们邀请经历过文职招考的相关人员说说心里话,希望能给考生树立信心,注入前行的力量。
——编 者
再次报考文职岗位的鸡西市滴道区人武部社会聘用人员田孝泳——
给梦想一个机会
“30多岁了,和高校毕业生比没啥优势,报考文职还有希望吗?”得知我再次报考文职岗位,和我同在鸡西市滴道区人武部工作的社会聘用人员小刘这样问我。从平时的交流中,他透露出报考文职的意愿。
本单位有没有适合报考的岗位?万一考试没通过会不会很没面子?曾几何时,我也像他一样有不少顾虑,觉得自己距离军旅梦很远,既然已经在部队单位工作,就不要再自找“麻烦”。直到文职招考公告明确,在军队工作年限满5年的社会用工,通过报名资格条件审核且取得全军统一笔试有效成绩的,享受公共科目加分优待政策。
“政策给了机会,要不要给梦想一个机会?”当年我曾这样问自己,如今我用同样的问题问小刘。
追寻梦想的过程,也是信念之根越扎越深的过程。记得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恰逢烈士纪念日,人武部组织到驻地烈士陵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活动。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聆听先辈的战斗故事,我内心被深深震撼。
当时,人武部人少事多的矛盾比较突出,我在政治工作科任职,感到压力很大。为了打开工作局面,我向领导建议开办本级官方微信公众号,开展国防教育和征兵政策宣传。后来,这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我也受到军分区领导的表扬。
从干事转岗到参谋后,我负责征兵工作,必须全面掌握相关政策法规。在领导帮带下,我加班加点学习,查阅往年资料、熟悉征兵流程,从身边军人干部的实际行动中,感悟什么是贴近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政策宣讲、人员调配、物资保障、移交兵员……从配合同事完成基础工作,到独立承担任务,我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领导的指导关怀和前辈的帮带鼓励。
一次,我负责民兵整组工作,虽然相关企业态度较好,但工作配合度不高。我向有20多年工作经验的领导请教,他建议我充分考虑企业性质、工作模式、人员组成等,根据不同企业特点制订不同的方案。最终,我虽然完成了任务,但工作效率不高。“工作开局难免有不足,只要用心做事、踏实做人,步子一定会越走越稳。”忐忑之际,我得到领导的安慰。他鼓励我卸下思想包袱,并带我一起研究今后如何避免类似问题,让我感到很温暖。
光荣和责任是一体两面。这几年,国防动员系统的“孔雀蓝”越来越多,我受到感召,2022年报名参加文职招考,尽管未能如愿,但我没有放弃逐梦。回想经历,我不曾后悔,更不会后退——只要全力为梦想奔跑,就没有遗憾!
(本报特约记者贾保华整理)
曾在文职招考面试中获得高分的火箭军工程大学文职人员王心一——
成功逆袭不是梦
去年底,我结束了为期2个月的初任培训,重返火箭军工程大学新闻文化室编辑岗位,投入日常工作。在此期间,2025年文职人员公开招考工作全面展开,我的同学有不少也报名了此次招考,得知我去年在笔试分数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依靠面试获得高分成功逆袭,便希望我分享一下备战面试的经验。
逆风,既是阻力,也可能是升力。一年前,我入围面试,但笔试成绩位列最后一名。庆幸之余我深知,除了背水一战别无选择。时间紧张,我立即按照笔试后制订的计划备战面试。文职人员面试与地方单位招聘面试相比,既有相同点又有特殊性。为了让应答凸显专业特点和军队特色,我关注专业领域的研究热点,如媒体融合、舆论引导以及新媒体运营等方面,查阅相关学术论文,进一步梳理总结、强化记忆,并注意把自己如何认识国防、准备如何为军队服务等融入答题中。在这方面,我有一定优势,不仅介绍了自己服役期间的经历、参与过的任务、获得的荣誉,还讲述了自己退役后组织国防教育宣讲会的经历和感悟。
同时,我求助面试经验丰富的朋友,进一步梳理结构化面试的考题类型和答题思路,请对方模拟考官磨炼我的临场应变能力。
我觉得,面试不是一次较量,而是一次交流。我曾设想如果我是考官,会对什么问题感兴趣,会对什么样的考生留下好印象。自我介绍时,我力避堆砌华丽辞藻,多讲有用的干货、讲考官关心的重点。
此外,我还关注报考单位的公众号、视频账号,了解动态信息。面试时,我把“博学笃志、砺剑图强”的校训合理恰当地融入回答,相信给考官留下了好印象。
最终,我以领先第二名10余分的面试成绩实现逆袭,如愿穿上“孔雀蓝”。这是一个难忘的时刻,也让我更坚定了一个信念:努力到最后一秒,才称得上是全力以赴。
入职后,一名曾担任文职招考面试考官的科室领导,与我谈心时分享了他的“考官视角”。他记得,有的考生回答问题时神情紧张、语速过快,表述缺乏逻辑和重点,内容答不到点子上。而面试优秀的考生,往往沉着冷静、语速适中,有比较清晰的逻辑层次,遇到不熟悉的题目时,既不会不懂装懂、乱说一气,又不会以“不熟悉”或“没听说过”为由草草收场,而是尝试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巧妙回答。
最慢的步伐不是跬步,而是徘徊;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而是坚持。未来,我会继续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在风雨中长才干、在磨砺中壮筋骨,在火热军营淬炼出彩人生。
(本报特约记者钟福明整理)
在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工作20多年的文职人员陈水斌——
坚守者必有收获
最近这段日子,我经常收到手机推送的文职人员公开招考相关信息。看到评论区许多网友对文职工作充满好奇、对军营生活分外憧憬,我既为自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而自豪,也不由回想起自己在医院工作多年的经历。路上有风有雨,但温暖和成长是更鲜明的主旋律,这让我相信一个道理:实干者才有成就感,奉献者才有获得感!
前不久,我随专家医疗队再次出发,赴某雷达站开展巡诊。车辆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抵达群山之巅。推开车门,寒风扑面而来。虽然知道这里海拔高气温低,也带了保暖衣物,但寒风比我们想象中更凛冽。官兵们赶紧为我们送来军大衣,还早早备好了热姜汤。
专家医疗队抓紧展开工作。除了坚守战位的官兵,其他官兵都赶了过来。虽说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来的次数多了,我们能认出很多熟悉的面孔,即使有段日子没见,再见面仍觉得亲切。
除了为官兵检查身体、提供健康咨询,我们还会听听他们的心里话,大家就像一家人。每次巡诊结束,官兵们都依依不舍。有好几次,车子在盘山公路上拐过了好几道弯,我们回头望去,战士们依然在不停地向我们挥手。
巡诊到山之巅,送医到海之滨。20多年来,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顶风冒雨,艰苦的环境从未阻挡我和同事为兵服务的脚步,因为我们的动力来自初心。
当然,奋进路上也会有各种“插曲”。记得一次巡诊,一台医疗设备突然“趴窝”,我束手无策,只能通过视频向医学工程科设备专家请求支援。在几名工程师的指导下,我打开仪器盖板,细心检查各个模块和线路,终于解决了故障。
为了能更好应对意外情况,从那以后,我开始学习基本的装备维修技术,经常向工程师请教,渐渐地能独立排除一些常见故障。
坚守者必有收获。经过实践淬火和任务锤炼,我从一名主治医师成长为副主任医师,并走上科室副主任岗位,先后被表彰为“四有”优秀文职人员、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个人三等功。我深知,荣誉是个人的,更是集体和组织的。强军事业为我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只有把个人理想融入实践,才能更有作为。
(郦海通、本报特约通讯员刘永瑜整理)
参与文职人员招聘宣传工作的空军工程大学某教研室文职人员黄海蛟——
火热军营欢迎你
“教员,希望咱们下次见面,是在空军工程大学!”前段时间,我从空军文职人员招聘宣讲现场返回大学,整理收到的简历时,一张充满朝气的证件照映入眼帘。“郑博,希望你能梦想成真。”回想起在招聘宣讲现场与他短暂交流的场景,我在心中默默祝福。
这是我第二年参与文职人员招聘宣传工作。我参加各类宣讲几十场,每次现场氛围都很热烈。
那场宣讲地点设在某高校体育场,我们详细介绍了相关政策、学校历史、岗位需求等基本情况后,开始分组展开工作。工作台前排起队,年轻学子们踊跃提问,我对他们提出的工作职责、福利待遇等方面问题耐心解答,并现场接收简历。
“教员您好,请问咱们学校有飞机维护相关专业的文职岗位吗?”一个声音传来,我抬头一看,是个戴着眼镜、高高瘦瘦的学生。他叫郑博,递交简历后向我简单介绍了自己的专业。我为他讲解学校相关专业的情况,鼓励他报考文职岗位。
一转眼忙到中午,原定3个小时的宣讲会因咨询者众多延长了1个小时。下午还有其他工作,我和同事们就在会场吃个盒饭。这时,郑博又出现在我眼前。原来,这几个小时他等在现场一直没走。
“我已经拿到两家知名企业的录用通知,不仅待遇不错,而且和我的专业匹配度很高。但文职人员岗位的吸引力太大了,我想了解清楚再作决定。”多次宣讲中,我遇到很多像郑博这样的高校毕业生,他们选择多、见识广、有追求,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很慎重,咨询的问题十分细致。我再次就他关心的专业领域问题答疑解惑,并了解到他对军营有份别样的情感。
原来,郑博的父亲在某军工企业工作,从事飞机零部件研发设计。郑博从小耳濡目染,爱上了战机,对国防建设特别关注。“考取空军工程大学文职人员,不仅能为战鹰护航,还能为培养技术保障型人才贡献力量,这不就是薪火相传吗?”说这话的时候,郑博难掩激动。
受他情绪感染,我想到5年前脱下军装、换上“孔雀蓝”的自己。一想到自己教过的学员分配到航空兵部队,在不同战位上为强军兴军努力奋斗着,我就感觉自己这根“蜡烛”可以燃烧得再充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