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石鼓书院杂记

艺品 2024-09-29 11:47:30

自退出单位实职之后,人一下子空灵了许多,无所事事不说,心不累了,人快活了,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多了。

昨日,闲得无聊,突然想起到衡阳工作已经10多年了,竟然连石鼓书院都没有去过,实在有些过意不去。于是,偷得浮生半日之闲,独自一人,去书院逛逛。

2块钱坐个公交车,在蒸水大桥下了车,沿着蒸水一路步行过去。今年恰逢湖南省旅发大会,还蛮用心的,铺了条人行步道。

循着步道,一路前行。我没有选择打车,不为其他,就是想顺道看看一路风景。但除了几台疾驰而过的几台车外,基本上看不到几个人,不知这些人都哪去了。

蒸水与湘江的交汇之处,便是石鼓书院所在地了。进入书院的前坪也被再次开发了,这应该得益于旅发大会的召开,因为看上去还蛮新的。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进入书院的牌坊。远远看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原来,它就是完全仿照南岳牌坊制作的,可以说一模一样。

牌坊上写的是“石鼓江山”,我不知道设计者的初衷,只能妄自菲薄了。个人而言,“石鼓江山”这四个还是相当大气的。

《左传》中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战鼓一敲,江山便定,何等大气。再者,石鼓书院乃湖湘文化发源地之一,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自然与“石鼓江山”高度契合,深以为然。

可惜的是,广场内三三两两几个网红,或昂首高歌,或扭胯抖臀,甚煞风景,与广场中间7位书院前辈的雕像显得格格不入,有伤大雅。

过了广场,书院与外界是通过一座廊桥连接,许是为了增加空间的层次和韵味,桥中间设了一个亭子,名为“禹碑亭”,自然是为了纪念禹王了,所立之碑中的文字无人能懂,猜测应是歌功颂德的铭文。

远远望去,书院所在的小山头也就是一个小土包,美其名曰一面大鼓。据介绍也就不足60米高,周围进行了加固,不然,这么多年了,早就被侵蚀掉了。

进入院门,右边立一面石鼓,据说有些年代了,也未可知。左面一排房间,陈列的是一些与书院相关的文物。

但看了一圈,基本也就一些图片资料,无甚实物。没办法,真正的石鼓书院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被日军的炮火毁于一旦,现存在书院全是2006年重建的,这就难怪了。

第二级便是两个公祠吧,一个纪念李芾,一个纪念诸葛亮。李芾系古衡州人,尚可理解。笔者见识少,设置武候祠是个什么意思?与石鼓书院有何关系?实在让人难以看懂。

再上去便是大观楼了,一楼是个讲堂,所谓授业解惑的授课之所;二楼传为藏书阁,现在便成了登高远眺的好去处,极目远眺,蒸水与湘江在此汇合,一急一缓,一清一浊,蔚为壮观。观者临窗远望,江水与天空共一色,颇有追远怀思的感觉。

下得楼来,移步水边,来到二江汇合处,近身感受二条巨龙绞合在一起的嘶鸣,感受人生如梦、岁月如梭的时空流转,如果有酒,定能领略范老先生“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感觉。

远远地可见一座塔耸立在江边,据说此塔为了镇河妖而建,自建成之后,河水不于泛滥,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可惜的是,摩崖石刻没有见到,就见了几张摆在那里的几张照片,有点遗憾。

整体来看,石鼓书院很小,小到无处安放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儒家精神。可惜的是,上世纪炮火把这里烧了个一干二净,陈列的物件,都没多少分量,甚至个别有拼凑之嫌,自然给这座书院的打了不少折扣。

我一路走走停停,由于独自一人,不必顾及他人,看得颇为仔细,花了近二个小时。眼看夕阳西下,于是再沿蒸水西上返回。

也许是流经城区和流速缓慢的缘故,与湘江水相比,蒸水的河水要脏得多,河面上漂浮着乱七八糟的东西,加之河边有很多为先人烧去的灰堆和未烧尽的红烛,一路上颇有点瘆。

不得不说,衡阳市虽说是个三江汇合的宜居福地,也一直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但似乎与我们的预期相去甚远,走的路还有很长。

杂记一通,如此而已。

附图若干:

0 阅读:1

艺品

简介:静观世事,品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