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要告别“地上河”了?23年输沙量仅0.95亿吨,河床下切3.1米

老耿来聊事二 2024-11-20 18:38:11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

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尤其是“地上河”现象,长期以来困扰着沿岸居民,引发了频繁的水患与生态挑战。

我们国人与黄河的斗争可谓是贯穿古今。

自夏商周时期起我们就已经开始了黄河治理的行动。

《禹贡》记载,大禹采用疏导方法治理泛滥的黄河,后世延续其理念,不断加固堤防系统。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修建堤坝,扩建漕运,加强了黄河的治理,同时也便利了南北方的物资运输。

两汉至隋唐期间,黄河多次改道,朝野齐力修补堤防,力求控制泛滥。

到了宋朝,为了减轻黄河水患问题,北宋设立河渠司,采用“束水攻沙法”,尝试限制河流宽度以减轻水灾。

明永乐年间,黄河再次出现大规模改道,朝廷组织大规模人力物力,试图固河归故道,却收效甚微。

清朝时期,朝廷依旧致力于治理黄河,平息水患带来的灾害。

康熙帝在位期间,亲自主持了两次大规模的黄河治理活动。

雍正继位后,鉴于黄河治理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于1724年创立河道总督制,设专职官员负责黄河的治理。

新中国成立后,开启了黄河治理的全新纪元,采取综合防治与科学发展相结合的战略。

2019年总书记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优先,强化流域综合治理,倡导绿色发展模式。

历经数十年的持续治理与生态修复,黄河正迎来历史性转折点,黄河在23年输沙量仅0.95亿吨,河床下切3.1米!

一、地上河的形成

黄河下游地区,因长时间大量的泥沙沉积,导致河床抬升,河面高出两岸地面,这样独特的地貌我们称之为“地上河”。

黄河“地上河”状态的形成和当地的地理条件有关。

由于黄河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当地地质结构特殊,气候干旱多风,很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因此每当雨季,就有大量泥沙随雨水流入黄河,成为泥沙的主要来源。

而且黄河自西向东流经不同地形,到达下游平原地带时,流速放缓,携带的泥沙便开始大量沉淀。

尤其是在山东省境内的平原区域,河床逐年抬升。

地上河的形成不仅有自然因素,还有人为因素的参与。

历史上我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种地几乎刻在了每一个国人的基因里。

为了获得肥沃的土地,人们在黄土高原进行过度垦殖,破坏了原有的植被覆盖,加剧了水土流失,间接增加了黄河泥沙含量。

而且古代治河往往侧重于加高堤防,防止河水溢出,这反而使河水流动空间受限,加速了河床的淤积抬升,形成了“越堵越高”的恶性循环。

二、地上河的危害

地上河的危害要比其他形态的河流危害更大,只看历史上那些黄河水患即可明白。

它不仅仅会导致水患,还会影响周边生态环境,更会影响周边城市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安全。

地上河会使洪水问题加重。

地上河的存在意味着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床高于周边土地,这大大增加了洪水爆发的风险。

一旦遭遇特大暴雨或是春季冰凌解冻引发的冰坝溃决,河水很容易突破人工堤坝的束缚,淹没周围的低洼地带,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历史上,黄河多次因决堤而导致洪水,影响范围广泛,经济损失巨大。

地上河还会破坏周边的生态平衡。

过度的泥沙沉积改变了河床环境,影响了河中生物栖息地的质量,这就会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种群分布的变化,破坏生物多样性。

同时,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降低了土壤肥力,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

河流以及周围的生态环境都受其影响有所改变。

地上河的存在还会制约当地的社会发展。

“地上河”现象给沿岸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便。

高额的防洪支出挤压了地方政府的其他投资领域。

不稳定的洪水威胁使得下游地区工业项目选址困难,不利于吸引投资和产业聚集。

农作物生长周期受到不确定因素干扰,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

除以上的影响,地上河还会影响当地居民的心理。

安土重迁一直是我国国人根深蒂固的家族传承思想,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都重视老家的存在,谁都不喜欢搬家。

而地上河的洪水长期威胁着当地居民,给当地居民带来了长时间的背井离乡的担忧。

而且洪水的侵袭还给当地带来了灾后重建的压力。

这些是地上河带来的部分危害,故而黄河的生态治理迫在眉睫。

三、为什么黄河河床下切

近年来,黄河河床出现了下切的情况,这一情况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首要因素当然是我国这几年实行的生态保护策略。

近年来,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减少了对河床的直接干预。

例如不再盲目加高堤防,而是转向更加科学合理的治河策略,让河流自身有一定的自我调节空间,有助于维持河床自然演进过程。

为了治理黄河我们在黄土高原等重点水土流失区实施大规模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育草等生态建设项目。

旨在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又建设多个大型水利枢纽,如小浪底水库、三门峡水库等。

既用于发电、灌溉,又起到了调蓄洪水、拦沙的作用,减轻下游淤积,保障防洪安全。

另外我们还考虑生态需求,安排合理的生态放水方案,确保河流有足够的水流量支持生态健康,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并且实施横向生态补偿政策,鼓励上游地区保护生态环境,下游受益地区提供资金或其他形式的支持,建立上下游协同保护机制。

更是利用遥感、GIS、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黄河生态状况的监测评估,精准施策,提高管理水平。

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给我们治理黄河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而且已经初见成效。

除了我们人为的保护措施,还有其他的因素参与才形成了黄河河床下切的成果。

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影响到降水格局,黄河上游地区降水量有所增加。

但季节分配更为集中,夏季洪峰流量加大,强大的水流冲刷力度更强,促进了河床下切的发生。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减少了对河床的直接干预。

例如不再盲目加高堤防,而是转向更加科学合理的治河策略,让河流自身有一定的自我调节空间。

尊重自然变化调节,有助于维持河床自然演进过程。

四、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

黄河河床近年来的变化是一个复杂且持续的过程,自上世纪末以来至近年,黄河下游河段河床出现了明显的下切现象。

以山东东营市利津县附近为例,数据显示,1999年至2019年间,利津断面平均河床高程累计下落约1.3米左右,表明黄河河床下切速度较为明显。

黄河河床的下切证明了我们目前为保护生态环境所作的一些努力都是有意义的。

因此,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给我们自己以及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生命一个美好家园,我们更应该去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为此,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保护环境不能仅依靠政策调节,更要我们每一个人为之努力。

我们要做的就是绿色生活,如果您不了解该如何绿色生活,不如去自己的支付宝里看看蚂蚁森林如何获得能量,这都是我们绿色生活的方法。

比如我们行走,乘坐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都可以获得能量,这是绿色出行。

比如点外卖拒绝一次性餐具,这也是绿色生活。

我们还可以阅读、观看关于环境问题的内容,教育家人朋友关于环保的重要性。

也可以支持或参与环保组织,为保护生态环境发声,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

在日常投资中我们也可以支持清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投资那些可持续能源公司,支持新能源的发展,这也是大势所趋。

结语

黄河的生态变迁不仅仅是自然过程的反映,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具体体现。

从历史长河到新时代征程,黄河的故事正在续写,每一步前行都是向着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

这一转变不仅彰显了生态保护战略的成功,更为全球河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证明了科学规划与长期投入所能带来的环境逆转奇迹。

参考信息:

黄河要告别“地上河”了?22年输沙进海32.5亿吨,下游变深3.1米 雪清聊历史 2024-01-07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7446165958509041

《黄河要告别“地上河”了?22年调水调沙,下游河道平均下切3.1米 》2023-12-14 旅行密码屋

https://www.sohu.com/a/743064951_100164422

《黄河要告别“地上河”了?22年输沙入海32.5亿吨,下游变深3.1米》2023-09-26答案在这儿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8111060601066327

0 阅读:1

老耿来聊事二

简介:深度科普,传递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