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清姑侄同时嫁给一位皇帝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皇太极娶得还是一姑二侄:
姑姑哲哲是皇太极的“国主福晋”,后来的清宁宫皇后
大侄女海兰珠是皇太极一生的挚爱,后来的关雎宫宸妃
小侄女布木布泰是皇太极的智囊,后来的永福宫庄妃
了解清史的应该知道努尔哈赤通过多年的南征北战统一了整个女真部,之前女真部是分为野人女真、海西女真与建州女真,而努尔哈赤便是出生在建州女真中的一个酋长之家,父亲塔克世是建州左卫指挥使。
而海西女真则是被分为乌拉部、叶赫部、辉发部与哈达部,在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的过程中,海西女真四部中的叶赫部成为四部首领,势力最强盛的部落。叶赫部首领纳林布禄担心努尔哈赤会威胁到海西女真各部,所以便联合海西女真四部、科尔沁部等一共九个部盟共20000人一起攻打建州女真,结果被努尔哈赤以少胜多。
此战后,科尔沁蒙古便开始倒向建州女真,与努尔哈赤联姻。
最先与建州女真联姻的是哲哲的两位叔叔明安与孔果尔,两位叔叔的女儿都嫁给了努尔哈赤做侧妃;紧接着明安的一个女儿嫁给了豫亲王多铎,几个孙女分别嫁给了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睿亲王多尔衮与礼亲王代善的儿孙......
就这样在满蒙联姻的基础上,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与科尔沁蒙古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
而哲哲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嫁给了皇太极,虽然一开始并非是大福晋,但随着科尔沁蒙古在后金的地位越来越高,哲哲在后宫的地位也随之提升;但是在皇太极越来越得到大汗重用的同时,哲哲也有了新的烦恼:虽然已经生了两个孩子,但都是女儿;哲哲在为没有生下一位有科尔沁血脉的儿子感到非常着急。
所以在征得家族同意后,便将自己的亲侄女、哥哥寨桑贝勒的女儿布木布泰许配给了夫君皇太极。布木布泰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只可惜在布木布泰嫁给皇太极以后,与姑姑二人一共生下了四位公主,并没有生下一个儿子。
所以在1633年,哲哲母亲亲自来到后金定下了皇太极与海兰珠的婚事。
科尔沁能将一姑二侄都嫁给皇太极,就是为了完成生儿子的任务。结果海兰珠不仅得到皇太极的专宠,而且还为皇太极生下了皇八子;只可惜皇八子夭折,皇八子夭折后,布木布泰生下皇九子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帝。
如此一来,姑侄三人终于完成了科尔沁在后金的使命。
除了哲哲、布木布泰与海兰珠姑侄同时侍奉一位夫君外,在大清还出现过一次,只不过这对姑侄很有意思:侄女年长姑姑三岁,而且侄女刚入宫便是中宫皇后,而姑姑只能“屈居”嫔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01这对姑侄便是同治帝的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与珣嫔阿鲁特氏,为了区分姑侄二人,下文中将孝哲毅皇后称为小阿鲁特氏,姑姑珣嫔称为大阿鲁特氏。
按理说即便是按照长幼也应当是姑姑的位份要高,但小阿鲁特氏虽然与大阿鲁特氏是姑侄,都是出身与阿鲁特氏家族,但小阿鲁特氏的出身确实要比大阿鲁特氏的出身要高贵的多,不仅仅因为小阿鲁特氏是嫡出的缘故。
小阿鲁特氏的出身比姑姑高贵在哪儿呢?
父亲是大清唯一一位旗人状元崇绮,在家道中落的情况下闭门不出安心读书、练习书法,练就了一手好字;咸丰三年开复为举人,有了举人的身份崇绮便可以参加在京城举行的会试;同治三年崇绮参加会试有了贡生的资格,四月份参加保和殿殿试,慈禧将崇绮钦定为状元。
母亲爱新觉罗氏是郑亲王端华的女儿,而且还是端华嫡出的女儿;
外祖父便是郑亲王端华,端华是和硕郑献亲王济尔哈朗(太祖的亲侄)的七世孙,大清十二个铁帽子王之一。
外祖母钮祜禄氏则是慈安太后的亲姑姑
继母之一是瓜尔佳氏,大学士荣禄的堂姐(荣禄是慈禧的心腹)
祖父是赛尚阿是历经六朝的大臣,在咸丰初年时位居首席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之位,得到咸丰帝的重用,但是因为带兵围剿太平军失败,而被革职查办;在军中效力多年后才再升至副都统一职,一直到光绪年间病逝。
对于小阿鲁特氏而言,虽然祖父赛尚阿被革职查办,家道中落;但是父亲崇绮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大清唯一一位旗人状元,带着阿鲁特氏家族再次崛起。也正因为崇绮的崛起,让阿鲁特氏家族跻身于世家新贵行列,能够与爱新觉罗家族联姻。
尤其是小阿鲁特氏的母亲、外祖母、外祖父,让小阿鲁特氏的出身更加的高贵。
而大阿鲁特氏呢?
虽然同样是名门——阿鲁特氏家族出身,哥哥是旗人状元;但大阿鲁特氏的母亲不过是赛尚阿的一个妾室,而且在大小阿鲁特氏参加八旗选秀的时候,赛尚阿不过就是一个副都统,大阿鲁特氏便显得极为普通了。
正因为出身的区别如此之大,所以在同治十年的选秀中,虽然姑侄二人都被选中,但是侄女小阿鲁特氏被直接册封为中宫皇后,而姑姑大阿鲁特氏则只是被封为珣嫔,姑侄二人相差了四个等级。
不过,虽然侄女坐上了皇后之位,但是不得婆婆慈禧喜欢,仅在皇后位上两年多的时间便追随同治帝而去(据说是怀有遗腹子吞金自杀而死);而姑姑反而一步一步做到了皇贵妃的位份,活到了民国时期。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02其实这跟慈禧的私心有关,了解清史的应该知道咸丰帝一生只有一位皇子出生,这位皇子便是慈禧叶赫那拉氏所生的皇长子载淳。正因为是唯一的儿子,所以载淳便是板上钉钉的皇位继承人,咸丰年仅29岁病逝,这一年载淳只有6岁。
载淳年幼,并不能亲政;所以咸丰帝便留下肃顺(小阿鲁特氏的叔外祖父、郑亲王端华的亲兄弟)、端华等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年幼的同治帝;
但是慈禧联合慈安、恭亲王奕䜣等人一起发动了祺祥之变,将这八位顾命大臣除掉,如此一来朝中便无人能辅政。只能是慈禧与慈安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其实名义上是慈禧与慈安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但实际上慈安几乎不怎么参与,因为慈安不喜朝政;所以只是与慈禧并排而坐,朝中大小事都是慈禧说了算。
虽然慈安不怎么参与朝政的处理,但并不代表慈安不争权,不在乎自己作为母后皇太后的地位与权力。更何况慈安一生无所出,将同治帝当成是自己亲生的儿子,再加上有咸丰帝的嘱托在,慈安更是对同治帝疼爱有加,事事为同治帝考虑,以同治帝为先。
而慈禧呢?
虽然是同治帝的生母,但是与同治帝的母子感情一般,同治帝也不喜欢亲母,反而与嫡母的关系更为亲密;而且慈禧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的人,垂帘听政10年后,自然不想轻而易举将到手的权力放掉,但同治帝已经到了该亲政、大婚的年纪,哪怕慈禧再不情愿也要接受这个现实。
所以慈禧便想要在同治帝皇后的人选上动脑筋,选一位能够帮自己继续柄权的皇后。
年仅14岁的富察氏出身于勋贵家族沙济富察氏一族,是员外郎凤秀的女儿;
慈禧看中的并非是富察氏的出身,而是富察氏没有心机、天真纯洁、不谙世事,对于慈禧来说很容易让富察氏听自己的话,做自己与同治帝之间的传话筒。
而慈安跟慈禧的目的不一样,自然看中的人选也不一样,慈安看中的是旗人状元崇绮的女儿小阿鲁特氏;当然也因为小阿鲁特氏跟自己有姻亲关系,小阿鲁特氏的外祖母钮祜禄氏是慈安的亲姑姑。
小阿鲁特氏出身于书香门第,虽然容貌算不上是最出挑的,但是端庄典雅、成熟稳重,比同治帝年长两岁,饱读诗书,能够做同治帝亲政后的“贤内助”。
在同治帝选秀之前,慈安与慈禧都将同治帝叫到自己寝宫,让同治帝能够按照她们的想法去选。同治帝本就有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自然想要一位能够对自己有所助益的妻子,也能让自己有一个心灵寄托。
再加上同治帝尊重自己的嫡母,所以便打算便打定主意将阿鲁特氏选为中宫皇后。
但此举惹得慈禧不悦,虽然富察氏被封为仅次于皇后的慧妃,但慈禧仍旧不高兴。
此次选秀,大阿鲁特氏被封为二嫔之一的珣嫔,另一位封嫔的是同治帝一见钟情的瑜嫔赫舍里氏,所有秀女中长相最漂亮的一个。
在同治帝大婚后,非常宠爱皇后小阿鲁特氏,几乎是专房之宠;同治帝也时不时地宠幸瑜嫔,但就是对慈禧看中的慧妃不闻不问,很是冷落。
这让慈禧很不舒服,便百般为难小阿鲁特氏,只要是小阿鲁特氏侍寝,慈禧要么将小阿鲁特氏训斥一顿,要么就是将同治帝训斥一顿,为了不让夫君挨训,小阿鲁特氏便主动疏远同治帝,同治帝得知缘由后,一气之下不再入后宫,索性独居乾清宫。
小阿鲁特氏虽然曾短暂享受过幸福的夫妻生活,但是她在后宫的日子并不好过,也可以说并不快乐。入宫后的小阿鲁特氏夹在慈安与慈禧两宫皇太后之间,压力非常大。
小阿鲁特氏与慈禧之间的矛盾非常严重,甚至慈禧想要废后,惇亲王奕誴性格直率,直接在慈禧跟前说:“想要将皇后废了,就要从大清门抬出去才行”;按照大清的规矩,只有皇后才能从大清门抬进来,至于妃嫔只能走其他的门。
慈禧通过选秀入宫为贵人,自然不是大清门抬进来的,奕誴这是在揭慈禧的伤疤,出于嫉妒,慈禧自然更加痛恨小阿鲁特氏。
小阿鲁特氏出身科举世家,性格刚烈,自然不会屈服于慈禧;而按照慈禧的性格,二人很难和睦相处;但即便是这样艰难的皇后生活,也只维持了两年。
两年后同治帝便得天花(还有一种说法是得花柳病)去世,而且在同治帝病逝时据说小阿鲁特氏已经怀有同治帝遗腹子,若当真是一位皇子的话,便是毋庸置疑的皇位继承人。但嗜权如命的慈禧又怎么肯权柄下移,做太皇太后呢?
更何况慈禧厌恶小阿鲁特氏,自然不会让小阿鲁特氏做皇太后垂帘听政。
所以便“一语定乾坤”将亲妹妹婉贞所生的嫡次子载湉(同治帝堂弟、醇亲王奕譞的儿子,年仅4岁)接入宫,扶上皇位。
小阿鲁特氏只能成为新帝的皇嫂,眼看自己的孩子继位无望,小阿鲁特氏伤心欲绝吞金自杀(有的说法是被人救了回来,但阿鲁特氏又自杀了)。
不管是哪种说法,小阿鲁特氏在同治帝死后不满百天,也去世了。
就这样出身高贵、满腹才华、母仪天下的小阿鲁特氏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实在是可惜;只能说遇上慈禧这样一位权力欲望极强的婆婆,小阿鲁特氏性格耿直刚烈,确实很难善终。
而小阿鲁特氏的姑姑大阿鲁特氏便不同了,最起码有两点不同:
大阿鲁特氏的亲戚中并没有昔日慈禧的敌人,而小阿鲁特氏的外祖父端华、叔外祖父肃顺都是位居咸丰留下的“八大顾命大臣”之列。慈禧嫉恶如仇痛恨端华,又怎么会喜欢他的外孙女
大阿鲁特氏因为出身的缘故,从未被考虑为同治帝皇后人选,同治帝也不喜欢,更不宠爱大阿鲁特氏,所以对慈禧而言几乎是一个小透明般的存在,慈禧自然不会浪费时间在大阿鲁特氏身上。
对于大阿鲁特氏来说出身比自己的侄女低,反而成了好事,最起码能善终。
大阿鲁特氏入宫后,一直独守空房,本就不得宠;在同治帝与生母慈禧赌气不再入后宫后,大阿鲁特氏便更加没有机会见到自己的夫君,从寂寞深宫中走完自己漫长、寂寞的后半辈子
大阿鲁特氏之所以最终坐在了皇贵妃的位置上,也是因为资历老的缘故:
同治十三年,同治帝病逝时,两宫皇太后为了给同治帝冲喜,将同治帝的妃嫔们全部晋升位份,大阿鲁特氏被由珣嫔晋封为珣妃。晋封珣妃后不久,同治帝病逝,大阿鲁特氏开始守寡。其实大阿鲁特氏这一年只有19岁,比自己的侄女小阿鲁特氏还要小三岁。
同治帝病逝后,光绪帝继位,光绪帝在位长达34年的时间。
对于大阿鲁特氏而言,新帝继位对自己的影响微乎其微,无非自己的身份变成了新帝的皇嫂;不过在光绪年间大阿鲁特氏的位份得到了一次提升,待遇自然也随之提升。
光绪二十年,是慈禧的六十大寿,慈禧对同治帝的遗孀们再一次晋封位份,大阿鲁特氏得以晋封为珣贵妃。
光绪病逝后,仅相隔一天,慈禧也病逝。
在慈禧病逝后的第三天溥仪继位,新帝继位大阿鲁特氏的位份再次得到提升,被晋封为皇考珣皇贵妃,并且搬到了侄女大阿鲁特氏生前居住的储秀宫居住。
光绪的皇后隆裕是慈禧的亲侄女叶赫那拉氏,在慈禧病逝后,作为母后皇太后抚养新帝溥仪,而且隆裕还想要效法自己的姑母慈禧垂帘听政,不肯承认大阿鲁特氏等三位同治帝遗孀的地位,哪怕是光绪帝留下的遗孀瑾妃也得不到溥仪庶母的待遇。
一直到隆裕病逝(1913年)后,大阿鲁特氏等三位同治帝遗孀与光绪帝遗孀瑾妃,找到宗室王公们理论,才终于得到了太妃的身份,大阿鲁特氏被尊为庄和皇贵妃。
并且在隆裕去世后,大阿鲁特氏与另外三位太妃一起抚养溥仪。
所谓的抚养,不过是毫无感情的模式:
送菜
听领班的太监汇报溥仪的情况
溥仪请安
......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8年的时间,大阿鲁特氏死在了储秀宫,终年65岁。
大阿鲁特氏死后,被葬在了惠陵妃园寝。
这便是做皇家媳妇的宿命,皇上在时未必得宠,但皇上若是不在了便要在宫里孤独地过完后半辈了。与侄女小阿鲁特氏相比,其实大阿鲁特氏已经幸运多了,最起码能善终,得以65岁高寿而终。
反观小阿鲁特氏虽然以入宫便是皇后,母仪天下,但正因为得宠、是皇后,成为婆婆慈禧的眼中钉,年仅22岁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