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忠,有信,浅评《忠犬八公》

大麟说电影 2023-06-09 09:32:54

《忠犬八公》再一次被翻拍。时不时地,“忠犬八公”的IP还会被重新打造一遍,因为它与大家所期望的“忠”、“信”、以及人与狗之间的和谐相处,都是非常契合的。但是,当我们看到“八公”的身世,看到它是怎样被有意识地塑造出来的,却不禁感到悲哀,难道我们对八公的理解,就仅限于一些夸张、编造的剧情吗?可不可以冲破感性的过滤,更多地去追求真理,更多地去考虑人类的本性?

本地化可以说是很努力了,但还是有一种抄袭的感觉。

首先,可以看出这部电影在本土化上下了不少功夫。电影设定在重庆这座山里,而电影里的狗,也从日本的秋田,改为中国本土品种。就连名称,也是以“八筒”为原型,带着浓浓的川渝特色。而“八筒”的故事,则是在一片混乱中,它遇到了陈静修,并结下了一人一狗的友谊。可以说,这一切都很顺利。

·

不过,这部影片还是有许多剧情照搬了原影片的设置,看起来有些僵化,甚至于不合逻辑。日本原著的时间是在二三十年代,除去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运输、通讯的便利,甚至是宠物的养殖方式,都不可能与二十一世纪中国相提并论。可是,“八筒”一个人在外面漂泊了十年,只是因为女主和她的儿子都住在北京,而她的女儿又住在重庆,所以它一个人在游轮车站等了十年,孤零零地呆在老房子里,没有一个人来找它,这不但说不通,更令人气愤,让人觉得陈先生的老婆和孩子都很不负责任。

角色的刻画有一些闪光点,但很难填补情节上的缺陷

这部电影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叫“八筒”,一个叫陈敬修。我认为,老陈的角色,比日本的还要丰富。他是中国传统的读书人,沉默寡言,甚至有点呆板,但是心地坦诚,心地好。老陈与“八筒”之间,有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谊。他开玩笑地给八筒子起了个“儿子”的外号,因为八筒能读懂主人的心意,这一点也得到了科学的证实。这样的亲情,才是最合理的。老陈死后,“八筒”对他的依恋与怀念,很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不过,老陈一家子的人物设定,却是一个很大的失误。老陈与老婆李秀珍育有一对子女,老婆是个很有个性、很有能力的女人,也是家里的当家人。李秀珍是个很害怕狗的人,因为她很小的时候就被狗咬了。起初她极力抗拒,但在老陈的极力要求下,还是接受了“八筒”,后来也表达了自己的关心。这是一个很好的角色。而且这个女儿的造型,很可能就是日本原著中的。在原著中,八公的地位很高,上野之所以将八公留了下来,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开心。再到最后,他唯一的女儿出嫁,将八公托付给了老师,这些都是剧情发展的关键。但是在这部

电影里,妈妈带着孩子去了北京,女儿一家接手了“八筒”,但是有一次,“八筒”破坏房子,被女儿送到了农村,结果“八筒”离家出走,成为了一条无家可归的狗。还有,他们都住在重庆,还清楚地记得,“八筒”曾经在渡口等着他们的爸爸(当年“八筒”离家出走的时候,他们是在那里发现的),可是十年过去了,他们就像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一样。这种主人,让人感受不到她对“八筒”的疼惜。他的儿子,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在老爹去世后,就带着老娘离开,再也没关心过“八筒”。十年之后,当他与母亲、妻子再次踏上码头时,再一次遇见了垂垂老矣的“八筒”。身为一个电脑天才,又是一个网络企业家,他怎么可能不知道怎么找到那条狗?如果他就这样无情地忘记了那条狗,那岂不是对不起那条被他带到站台上的那条狗?

空间混乱,“忠”“信”没有立足之地

之前也说过,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差异,所以原本的剧情,放在现在已经不符合逻辑了。老陈死后的“忠犬”一幕,是一个高潮,也是一个催泪的镜头,让观众们对一条忠诚的狗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但是,没有“信”,没有“爱”,没有“忠”,还有什么意义呢?

《忠犬八公》可以重新拍摄,但原封不动地复制,那就太懈怠了。这就像是《深夜食堂》的翻版“翻车”,如果忽略了时代背景和文化差异,单纯的照搬照抄,那就是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

0 阅读: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