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圳队的主教练兼球员周鹏接受了《深圳晚报》的采访,谈到了自己在球场上的状态和一些执教中的感触。
对于自己的训练,周鹏透露,自己每天都要投进200个球——不管是中距离的,还是三分球。
他说,这可不是随便为了完成任务去投,而是带着比赛的感觉去做,脑海里不断模拟那些曾经做得不够好的细节,反复琢磨。
训练不仅是为了“完成量”,更是为了实战的准备,想象着在比赛中,自己需要怎样上篮,跳多高,怎么发力,投篮的速率要怎样控制。
显然,周鹏对训练的态度很严谨,甚至可以说是近乎苛刻。
他还提到,自己在执教球员时有一些特别的要求。
尤其是比赛当天,他不喜欢队员们开玩笑。
周鹏解释,这并不是说大家不能有一点轻松的氛围,而是比赛当天需要保持专注,减少不必要的笑声和闲聊,因为一旦放松了,就容易疏忽对比赛的深度思考。
他希望自己的队员们能时刻保持专注,尤其是在对位上,不仅要分析自己与对方球员的差异,还要不断思考如何压制对方,如何突破对方的防守限制。
所有这一切,背后都需要高强度的注意力和思维。
周鹏在谈到自己的执教挑战时,也毫不掩饰自己的困惑。
作为一名球员时,他和队友们经常可以开玩笑、讨论技战术,但当他变成了教练,似乎一切都变了。
他提到,自己坐在饭桌上,大家见到他都自动散开了,没人敢过来聊天。
虽然他自己并不觉得自己变了,但却感到队员们似乎有些距离感,甚至有点把他当成了“对立面”。
这让周鹏有些无奈,但他依然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的交流,消除这种隔阂。
他也期待着有球员能主动来和他沟通,无论是关于训练还是战术上的矛盾,能够敞开心扉共同解决,而不是依赖手机和微信。
这一点,显然是他执教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难题。
但即便如此,周鹏也并没有气馁,他始终认为,沟通是团队成功的关键。
他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那些有心想要进步的球员,像贺希宁和王浩然这些主动找他交流的球员,他表示自己愿意倾囊相授,“这些都是我的财富,我乐意无偿分享。”在他的心中,真正的篮球是通过互动、思考和积累经验来进步的,而不是单纯地去重复某个动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
有网友在评论中提到:“周鹏不愧是老将,虽然转型当教练,但他的训练态度和执教理念依旧保持着球员时的那股劲儿。真的是对细节特别注重,想要在每一个小地方做到最好。”这样的评论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周鹏对训练的严格要求和不放过任何细节的精神。
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背后都可能是无数次的调整和反思。
也有网友提出不同的看法:“周鹏的要求确实很高,但队员们的接受程度和心态也很重要。特别是现在的年轻球员,沟通和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可能更多倾向于依赖手机,这也是教练要适应的一部分。”这样的观点提醒我们,时代在变,球员的训练方式和沟通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作为教练的周鹏也许需要调整自己的管理方法,更多地理解和包容年轻球员的个性和习惯。
回到周鹏对球员的要求,他强调,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比赛,任何训练细节都要与实战相结合。
在比赛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对训练成果的检验。
周鹏并不满足于“完成任务”,他希望每一场比赛都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投入和表现,而这种态度也深深影响着他的队员。
说到这,不禁让人想起一些年轻球员可能对周鹏的要求产生的反应。
现在的年轻球员很多都习惯于用科技工具来帮助自己提高,比如通过数据分析、视频回放等方式来反思比赛,甚至有些球员已经不太喜欢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或手机沟通。
但是周鹏显然不这么看,他认为,面对面的交流更能拉近队员与教练之间的距离,真正的理解和共鸣也往往来源于这种直接的对话。
其实,从周鹏的言谈中也不难看出,他对于球队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深圳队在竞技水平和团队凝聚力上都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而这也恰恰是一个好的教练所必备的品质:不仅仅是在比赛中带领队伍取得成绩,更是在每一位球员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
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周鹏虽然已经年纪不小,但从他的训练态度到执教方式,都能看出他依然保持着对篮球的热爱与执着。作为球迷,真心希望他能够带领深圳队走得更远。”这种评论代表了大多数球迷对周鹏的支持和期待。
周鹏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篮球职业生涯的缩影,更是关于态度、沟通和团队合作的一次深刻反思。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篮球精神的另一种解读——那就是不断追求卓越,不断精进自己,同时也要与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紧密配合,共同创造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