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语文新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以小学、初中新教材为例

永答英语 2024-10-02 04:52:53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守正创新:语文新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以小学、初中起始年级语文新教材为例

倪 鸣 王小东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的修订,保留了“双线组元”“三位一体”的原有教材结构,坚持“阅读与表达并重”的编写理念,在守正中创新和发展,坚持核心素养导向,重视学段科学衔接,加强单元整体设计。使用新教材教学时应关注学科育人、落实学段要求、变革学习方式。

关键词:语文教材;教材解析;教学建议

教材是国家事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依托。2016年9月起,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起始年级语文科目启用国家统编教材。2019年,统编版语文教材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各科教材修订工作也随之启动。2024年秋季,小学、初中起始年级正式使用修订版教材。此次义务教育阶段统编版语文教材(下文简称“语文教材”)的修订坚持以“守正创新,稳中求进”为总体原则,“稳”是基础,“进”是目标,体现了对教学实际和课标理念的双重观照。

一、教材修订的两个“不变”

(一)保留“双线组元”“三位一体”

按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课外阅读“三位一体”,是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本次教材修订,没有改变这样的结构方式。

从“双线组元”的角度看,在不变中亦有发展:其一,人文主题贯彻落实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实了三类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选文,彰显了教材在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培育时代新人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其二,通过整合、替换等方式,优化了语文要素,完善了教材能力体系的构建,体现了学习的连续性与进阶性。

(二)坚持“阅读与表达并重”

“阅读与表达并重”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编写理念,这里的“表达”既包括书面表达,也包括口语表达。依据这一理念,语文教材完善了阅读与表达两个维度的目标体系,实现了教材在体系结构上的突破。本次教材修订,在秉持这一编写理念的同时,通过调换、增补等方式,增强了表达话题与单元主题的关联性,更好地体现了“阅读铺路,由读到写”的编写思路。

二、教材修订的课标理念体现

保持教材编排特点和编写理念不变,是平稳落实教材修订工作的基础,而“稳中求进”则是教材修订工作的目标追求。现结合2024年秋季使用的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教材,解析本次修订如何在守正中创新与发展,体现与课标理念的对接。(一)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凸显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2022年版语文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语言运用在核心素养中起到带动其他三个方面的作用,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其他三个方面的实现必须经由语言运用这一途径。

本次教材修订充分体现了素养导向,一方面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突出了语言运用的基础地位,特别凸显了语言运用是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进行的,而不是直接灌输语言知识,进行机械操练。

一年级上册教材的修订,在“语文园地”中保留了“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两个板块,丰富了学习资源和运用情境,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的修订,着力增强了语篇、语用、语体和逻辑知识等,特别改设一个“活动·探究”单元,对原教材第五单元的双线组元结构进行改造,做了任务的整体设计,充分体现了任务、情境、整合等2022年版语文课标理念。

(二)重视学段科学衔接,减缓坡度

2022年版语文课标重视学段衔接,无论是学段要求,还是学业质量标准,都体现了学段之间的发展与进阶。课标还提示要“注意幼小衔接,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一年级上册教材的修订,特别重视幼小衔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保留了原有的入学教育单元,帮助学生从思想认识、行为习惯等方面做好入学准备。二是延长了拼音教学的时长,将原来的2个单元变为3个单元,给予学生更加充分的学习和练习时间。三是减少了教材容量,“识字”减少了2课,“阅读”减少了4课,识字量由300字减少到280字。四是优化了内容设置,拼音部分将“y”“w”单编为一课,明确了其隔音字母的属性,降低了拼音学习的难度。

七年级上册教材的修订,侧重依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负担进行合理调适。一是语言知识注重点线布局,在练习/任务中“点”状随文设计,任务、活动融于具体情境中;在补白/链接部分“线”状介绍必备的语言知识,对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加以锁定和启发。二是适当补充和完善单元导语内容,强化单元思想教育价值,对标相应任务群,或隐性暗含,或显性阐明,提高“以文化人”的强度。三是适当降低初中名著阅读的导读量,“名著阅读”改为“整本书阅读”,每册推介2次,每次推荐1部作品,不再采用“1+2”的推荐结构。

(三)加强单元整体设计,优化结构

新课标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是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指出:“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1]19。这对课程内容的阐述已不局限于回答学什么的问题,同时也在说明该怎么学,即让学生以完成系列任务的形式学习。

本次教材修订以显性设计与隐性融入相结合为原则,通过加强单元整体设计,突出单元学习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体现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相关理念。

一年级上册教材的修订,突出了单元意识和整合意识。一是在目录中标注了单元序号,将原来的课文单元调整为阅读单元,形成了入学教育单元、识字单元、汉语拼音单元、阅读单元的教材体例。二是优化了单元语文要素的序列层级,单元目标要求更加明晰,体现了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三是加强了单元内容的整合,将原“口语交际”板块整合到“语文园地”中,将原“展示台”“我的发现”等板块整合到“字词句运用”中,凸显了单元学习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七年级上册教材的修订,重点增设了阅读综合实践。在原有单元编排结构的阅读、写作(专题学习活动、整本书阅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之外,独立增加“阅读综合实践”板块,体现整合、实践等新课标理念。一方面着眼整个单元的语言积累、梳理、探究的任务,兼顾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体现语言发展的序列性;另一方面整合单元阅读学习要素,采用活动化设计,进行任务化驱动,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整合阅读方法、阅读策略及语言文字运用等。

三、起始年级教材的教学建议

(一)把握学科育人功能

就一门学科而言,教师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我教的这门学科如何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即学科课程育人的问题。一方面,新课标通过构建素养导向的目标体系,明晰了学科育人的方向与路径;另一方面,课程内容以三类文化为主要主题,体现了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学科育人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年级上册教材在入学教育单元新增了《我爱我们的祖国》一课,原课文《我是中国人》内容有所增补,体现了语文学科在根植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价值,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课文的育人功能。第一学段的教材没有设置单元篇章页,因此,教师要关注《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中提示的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重视单元双线融合,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渗透价值引领,而不是以说教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

七年级上册教材新增、调换了6篇文章,增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比重。如新增“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陈毅的《梅岭三章》等。这些作品的教学需要教师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充分发挥文本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努力打好初中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精神底色。

(二)落实学段目标要求

新课标分四个学段,按“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类语文实践活动,清晰表述了学段目标,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衔接性与进阶性。教学时,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结合学段目标和具体学情,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教学目标,落实学段要求。

“识字与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教师应遵循汉字构形规律、儿童认知规律开展识字教学,要处理好识字与写字的关系,建议加强字和词的联系,以词语运用为目的组织写字教学,而非单纯的字形巩固。“汉语拼音”是一年级上册教材的重要学习内容,要明晰拼音教学的定位,不能要求学生默写拼音、用拼音给汉字注音;要理解拼音儿歌的教学功能,仅需学生“读一读”,没有识字要求。

七年级教材中的最大变化当数“阅读综合实践”板块的增设,这也是落实新课标任务群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教学中该如何用好这个设计呢?按照教材编辑的建议,可以有三条落实路线:一是按照传统顺序来完成,即把“阅读综合实践”栏目之前的3~4篇文章学习完成后,再对这些课文进行活动化的盘点、开掘与深化学习。二是按需分步整合,相机切入,就是根据教学需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相机穿插阅读实践活动,实现融合式落实,不必单独开灶。三是以任务为统领,前设单元起始课,后置单元整合课,推动阅读教学走向综合化、实践化、结构化。当然,至于“阅读综合实践”是作为课前引导,还是学完课文后再落实,教者完全可以据学情和教情自由安排,不必囿于成式。

(三)变革学生学习方式

“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预示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发生重大改变,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个单向度的、线性的过程,教师不再如同搬运物体一样,把学生需要的东西从自己的库存中取出来,再运送到学生的库存中,而是让学生介入其中,不仅识记“是什么”,而且探究“为什么”和“怎么做”。

尽管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差异性大,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不足,但教学时,教师仍要重视学科实践,体现学习方式变革。一要找准教学起点,认识到“零起点”不等于“零准备”,力争将学生的差异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二要重视教学的趣味性,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用中学;三要重视“听说读写”这些基本的实践样态,特别要重视朗读和写字;四要用好教材资源,适当组织梳理和探究的实践活动;五要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借评价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教材编写理念和结构的新变化,是在坚守教材“双线组元”“三位一体”原有体例基础上,依据新课标核心素养培育目标进行的升级优化,重在稳中求进,不追求颠覆式变革。无论是结构或栏目上的调整,还是选文、助读、作业、知识等系统的优化,都是围绕着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这一核心来展开的。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须按照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逻辑来开展教与学,着力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为统率,以“语言运用”学习为基础,牵引和提升“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能力。一要坚持学语言要多引导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进行自我建构;二要旗帜鲜明地引导学生多阅读,牢牢抓住“多读书、读好书”这个学好语文的关键路径;三要不搞形式主义,脚踏实地依托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切实把新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导航仪”。

(参考文献 略)

(本文首次发表在《江苏教育研究》2024年第9期)

0 阅读:0

永答英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