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文献:
世界卫生组织.(2020).《全球老年人身体活动指南》.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2019).《老年人运动与关节健康专家共识》.
《柳叶刀》.(2021).《运动对老年人心血管健康的影响研究》.

张大爷今年62岁,退休后迷上了运动,晨跑、广场舞、太极拳,样样不落。
每天早晨天不亮就出门,晚上还要去公园“加练”一番。
可最近,他发现自己膝盖开始隐隐作痛,晚上睡觉小腿总是抽筋,甚至早晨起来时,腰也僵得像块木头。
他纳闷了:“不是说多运动有益健康吗?怎么我越练身体越不对劲?”

像张大爷这样的“运动过度型”中老年人并不在少数。
60岁以后,运动不是越多越好,过犹不及,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一周运动几次最合适?如果运动过量,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到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也就是说,每周5天,每次30-60分钟的运动是比较理想的范围。
但这里有个关键点——适量运动的“度”因人而异,要看总运动时长,还要看运动强度、方式以及个人身体状况。如果一周运动超过5-6次,甚至每天高强度运动,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怎么判断自己的运动是否“刚刚好”呢?

记住这“三个不”原则:
运动后不疲惫过度——运动后应该感到舒适,而不是第二天浑身酸痛、乏力。
运动后不影响睡眠——如果锻炼后精神亢奋,晚上反而睡不好,可能是运动过量了。
运动后不出现关节疼痛——如果膝盖、腰椎等部位在运动后持续不适,可能说明运动方式不合适或运动量过大。
如果你运动后常常感到“累过头”,那可能就是“运动过度”了。

1.关节磨损,膝盖先“罢工”
60岁以后,膝关节的软骨逐渐退化,过度运动会加速磨损。尤其是跑步、爬楼梯、深蹲等高冲击运动,容易让膝盖“超负荷运转”,导致膝关节炎、半月板损伤、滑膜炎等问题。
常见症状:
运动时或运动后膝盖疼痛
上下楼梯时关节咔咔响
久坐后起身困难
如何避免?
减少高冲击运动,如长时间跑步、跳跃,改为快走、游泳、骑车等低冲击运动。
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后拉伸放松,减少关节压力。
合理补钙,增强骨密度,减缓骨质流失。

2.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生病
适量运动能增强免疫力,但运动过度会导致免疫系统“超负荷工作”,反而容易感冒、生病。
为什么?
运动过量时,身体会分泌大量应激激素(如皮质醇),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让病毒、细菌有机可乘。
过度运动后,身体进入“免疫低谷期”,这时如果受寒、熬夜或饮食不当,更容易生病。
如何避免?
运动后注意保暖,不要大汗淋漓后直接吹风。
运动后补充蛋白质,提高免疫力,如牛奶、鸡蛋、豆腐等。

3.心脏“超负荷”,增加心血管风险
60岁以后,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过度运动可能导致心脏负担加重,甚至诱发心脏病。
常见症状:
运动后心悸、胸闷、气短
运动时头晕、乏力
运动后血压忽高忽低

如何避免?
运动时控制心率,一般建议(170-年龄)=运动最大心率,60岁以上的人运动时心率最好保持在100-130次/分钟,避免过度激烈运动。
避免极端天气运动,如高温天、寒冷天,选择室内运动。

4.肌肉流失,越练越“没劲”
60岁以后,肌肉流失速度加快,如果运动量过大,又没有补充足够的营养,反而可能导致肌肉消耗,身体越来越虚弱。
如何避免?
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如哑铃、弹力带训练),防止肌肉流失。
运动后补充蛋白质,如鸡蛋、鱼肉、豆类等。

既然运动不能过量,那60岁后到底适合做什么运动?推荐以下4种“低冲击、高收益”的运动方式:
快走(每周5天,每次30-45分钟)
低冲击,保护关节
增强心肺功能
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风险
游泳(每周2-3次,每次30分钟)
水的浮力减少关节压力
全身肌肉锻炼,提高柔韧性
有利于心肺健康
太极拳(每周3-5次,每次30-40分钟)
增强平衡感,预防摔倒
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关节僵硬
调节呼吸,舒缓压力
弹力带训练(每周2-3次,每次20-30分钟)
预防肌肉流失
保护骨骼,提高基础代谢
简单易学,适合居家锻炼

60岁以后,运动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会动、适量动”。每周5次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结合合理的饮食、充分的休息,才能真正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你最近的运动频率是怎样的?有没有遇到运动过量的情况?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经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