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路集中一起,效果要好很多,只有萨尔浒战役能做到这样,因为萨尔浒之战明军对清军还有心理上的优势,因为此前没有吃过大败仗。但之后就不同了,“八旗满万不可敌”的观念一旦深入军心,就算两倍以上的明军在野战中也很难打赢清军。
对付八旗唯一正确的战略是坚清壁野,长期相持,利用明朝强大的人口,经济与八旗打经济战,消耗战,让八旗占不到便宜,等八旗消耗的人疲马瘦,士气低落,相机分化瓦解;明军利用这个时间整训的兵强马壮,再找准时机,偷袭决战,方可一举平之!
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萨尔浒大明是输了个底儿掉,但万历三大征哪次的规模不比这次的大?为什么那三次都能赢?是因为有之前张居正变法积攒下的财富和约束住了的官僚队伍。随着变法影响的消散,官僚队伍失去了约束,明军欠饷问题已经多次引发了兵变。其中比较有名的是蓟镇兵变,那可都是戚继光留下的浙兵,先是被诱降,随后全部被虐杀。
在这种环境下,你还能指望明军继续保有战斗力吗?此外,其实萨尔浒之战的另一方,建州女真部其实也是反叛了的明军,野猪皮本人就是辽东将门李成梁的私兵、义子,跟很多辽东将领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所以说明军赢不了萨尔浒是个伪命题,说吏治崩坏的大明赢不了萨尔浒才是真实情况。
不过万历三大征只能证明明朝中枢调度得法,但并不能证明明军的战斗力。但从三大征伤亡而言,明军的战力并不强,只能说不弱。真正强的是八旗,无论蒙汉无一合之胜,而且从以后八旗的战绩而言,就算八旗衰势中,仍能傲然于东南西北。但使清末八旗战力从前,清的寿命就破了三百。
努尔哈赤是个精明的机会主义者,伐明之战,他是综合了当时各种情报得出来的结论,明廷朝野上下的腐败堕落、边军的废弛涣散,他都看在眼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万历皇帝比他还小四岁呢,躲在深宫跟僵尸一般,当时的大明其实已经停摆了,死气沉沉。努尔哈赤一生多磨难,每每绝处逢生,似乎有天命护佑,所以他称“天命汗”,此刻他敏锐地意识到,他原来也是可以挑战大明的,取而代之也未偿不可,所以他挑战大明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所以满足三个条件,还可以与努尔哈赤的6万八旗军一搏。
一、从全国各地调拨至少20万大军。
二、不分兵,20万大军直捣赫图阿拉,行军、宿营、打仗都在一起,让奴酋无机可乘。
三、要有统一的指挥,由一名懂军事的总督率领数名总兵官亲自前往。
如此安排,既便不能一战歼灭努尔哈赤的八旗军,也可以给予其重创,最坏的结果就是双方杀伤相当(伤亡人数差不多),不至于大败亏输损失惨重。
本初
挖深沟、结硬寨坚壁清野,明朝处于小冰期辽东气候寒冷根本产不出多少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