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半生,认识了很多人,有还在联系的,也有再也没联系的,熟悉的人就像沙漏一样,随着时间慢慢流淌,有些自然消失掉了。

都说每个人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圈子,这话是对的。但是在某一个阶段,会拥有不同的圈子。
而我们会发现,永远在自己圈子里的还是亲戚、同学、好友这些,包括小时候的玩伴在长大之后都可能失去联系,而我们会总结出每个人的生活被演绎成了不同的风景。
在熟人的圈子里,没有达官贵人,也没有宵小鼠辈,即使有一些给人感觉离自己很远的也不过是“凤毛麟角”,一般也只是存在于通信录里,一般不会主动去联系打扰。
大家的层次都差不多,活过半生的大家差不多都是六七十年代生人,国家统一的文化教育和传统得家庭熏陶,让大家都很“传统”,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家也与时俱进,没有被“高科技”所淘汰,反而因此感叹“现在的生活的确提高了”。

恰如其分的熟悉是一种人生幸福,我们不是行政单位里貌似熟悉的好同事,被调职调级逼迫相互竞争;我们不是民营企业里盯着利润的一门心思,相互抱团却在利益面前开了倒车,甚至崩溃的老死不相往来。
若即若离的关系最让人舒服,而没有利益掺杂的关系最能持久。有时候感觉很明显,人到中年,剩下的最好关系人是战友,当年一起训练一起吃苦,一起奋斗一起奉献,心无旁骛的朝着共同的方向前进,虽然吵过嘴、打过架,但战友情深却是一辈子的,当离开部队的那一刻满眼泪花,虽然分开在东南西北,但偶尔的联系时依然充满兴奋和幸福,那是一段永不能忘记的过往,那是值得一辈子去珍惜的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的感情积淀。

感情深的同学没有战友数量多,但仍在来往的同学都是时间沙漏留下的精华,每天一个电话,或者一个月也没有一条短信,但只要有联系的时候,义无反顾,急急忙忙的相互奔赴。
人过半生,方知天命。而我们的生活不止物质满足,很多时候发现精神的富裕比饿上几餐要好得多。战友情如是,同学情如是,毕竟每个人生活不可能是真空的,我们都需要大量的情感填充。

生命可贵,生活舒坦,熟人正如《陋室铭》中所写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人过半生,也真正体会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熟人并不一定越多越好,在真情实感面前,我们即使只有一个知心熟人,那也是自己拥有的财富,是自己人生的窗户,那扇窗阳光明媚。
人过半生,庆幸熟人都是美好,随着时间的流淌,我们共同在这里游弋,“大家都好好的”这是最好的享受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