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岛湖的“两大难”:鲢鳙放养60多年,“保水鱼”究竟保住了啥?

答案在这儿 2023-05-10 10:48:22

杭州淳安县有个新安江水电站,修建水电站时拦截新安江上游蓄水,形成了美丽的千岛湖,也就是新安江水库。水库中共有1078个大小岛屿,因此得名千岛湖。

千岛湖其实就是新安江水库,由水电站拦截蓄水而成

千岛湖水质清澈,风景秀丽,蓄水量优秀,能达178亿立方米。

在这片湖中,生活着1700多种植物,近百种鱼类,并且人工养殖也多,像草鱼、鲢鱼、鳙鱼、鳜鱼、鳗鱼、青鱼等等经济价值高的商品鱼应有尽有,千岛湖成湖几十年过去,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系统。

但别看千岛湖自然资源这么丰富,其实它也面临着难题。鳙鱼、鲢鱼、草鱼、青鱼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家鱼,但千岛湖中很多是为了当初保水放养的,等这些鱼长大后,人们却发现两个难题:一个是捕鱼难,另一个则是放养难。

千岛湖里很多鱼都是当初为了保水放养的

这是为什么呢?当初的保水鱼们又保住了千岛湖的哪些方面呢?

鱼保水计划

由于千岛湖是截流形成的水库,因此有蓄水就有放水。

放水时,湖里的鱼跟着水流被冲到下游,千岛湖中的鱼类资源就会减少;当蓄水的时候,鱼虽然可以成长,但湖中的浮游生物和各种水藻也会泛滥。

例如淡水中最麻烦的一个问题,就是蓝藻引起的水华危机,指的是蓝藻生长过度,覆盖了水面,破坏水质,降低水中的含氧量,并形成一种叫“湖靛”的物质。

蓝藻爆发引起的水华危机使得湖面形成湖靛

我们常在农村见到的水塘上面浮着厚厚的绿色藻类,闻起来恶臭,就是水华现象。这种情况通常是水里没有鱼,并且水塘也长久没人管造成的。

四大家鱼中,除了青鱼是肉食性动物,其他三种都是以食草为主,多吃藻类,腐屑和一些细菌聚合体,还吃些小型浮游类生物,比如轮虫、无节幼虫、蚯蚓等。而且草鱼、鲢鱼和鳙鱼的体型也不小,进食量大,所以,这些鱼在淡水中多养一些,对保持水质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大家鱼的饮食习性对于保持水质有着很大帮助

自2006年起,千岛湖蓄水就出现了藻类过度生长的问题,曲壳藻、束丝藻等大量覆盖湖面,密度大到给水质造成了威胁。由此相关部门才想出了用鱼来保水的计划。

后来千岛湖便有了高产量的鱼类养殖场,并且鲢鱼、鳙鱼等可以在湖中自给自足,根本不需要人工喂养。这样长大的鱼没吃过饲料,因此肉质鲜美,在市场上的卖价也高,而且这里的有机鱼品牌还是国家认证的,即使卖的贵也非常受消费者喜欢。

千岛湖的有机鱼已经成了一种地区特色

放养难问题

买家不用愁,但放养鱼却愁坏了人。很多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认为,水里缺什么鱼就放什么鱼,没什么好考虑的。

但事实上,往水中放养鱼类从来不是个简单的事,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什么季节、什么时候放,放多少,每种鱼苗的比例该占多少,都必须计算清楚,否则就会造成生态负担,或者鱼苗无法活下来。

新安江水库1960年建成,到现在已经60多年了,放养鱼类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不是因为四大家鱼会互相为食,而是吃浮游藻类的鱼不能完全和谐相处,它们中存在竞争关系,导致无法定量投放鱼苗。

千岛湖区域水域采样发现的鱼类种类,其中不少存在竞争关系

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千岛湖中的浮游生物不够它们吃吗?

这确实是一方面的原因,每一年蓄水放水,湖水都在发生变化,藻类的繁殖情况也有不同,放多少鱼,得先评估水质,不是想放多少放多少。

比如藻类繁殖过度了,可以减少鳙鱼的放养数量,增加吃藻类比鳙鱼多的鲢鱼比例。

鳙鱼(上)比鲢鱼(下)吃的藻类要少一点

还有一方面要注意的是考量水中现存的鱼类分别有多少,但这个数量无法统计。

比如鲢鱼,平时生活在湖水上层,到了冬季枯水期,水面回落,它便也跟着躲到湖底去过冬,并且一整个冬天都不太活动。因此湖中究竟有多少鱼,看不见,数不清,只有根据每年的捕捞量去做大概的衡量。

但这其中还有一个麻烦的问题,到了春夏季,这些鱼进入繁殖期,产多少卵不清楚,产下的卵有多少成活了,更无从得知,鱼苗太小,捕捞不起来,那又该如何根据捕捞量去衡量下一次该放养多少呢?

千岛湖放养鱼类的比例和数量不好把控

如果放少了,鱼类减产,不仅影响渔业的收益,还可能给了藻类机会疯狂生长,反过来再影响鱼类的生活环境,造成鱼类再减产。

捕鱼难问题

除了放养难的问题,千岛湖捕鱼也不容易,别看它鱼类资源丰富,但捕捞却相当费劲。

这个费劲不是指捕到鱼有多难,而是捕到合适的鱼难。因为这些鱼放养下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水,要维持千岛湖的生态平衡,捕鱼的数量上有规定,鱼的规格还有标准。

千岛湖捕鱼的数量以及鱼的规格都有标准

没长到一定个头的鱼不能捕,得放回去让它再长两年。可渔网又没眼睛,一网撒下去各式各样的鱼都进网了,所以捞上来之后还要人工检查,把小鱼放生。多一道工序,就是增加劳力成本,当然难。

而且,千岛湖的地貌环境复杂,有小盆地、丘陵、谷底等,有些鱼在湖里生活久了已经成了老油条,知道捕渔船来了要躲,该躲哪,完全是轻车熟路。因此渔民在捕鱼时,想捕大鱼也难。

千岛湖的地貌环境复杂,鱼类易躲避

千岛湖中的鱼究竟能长多大至今没人能说的清楚,比如青鱼最爱藏在湖底,千岛湖水深最深的地方有110多米,青鱼不易捕捞,通常捕到的都是鲢鱼和鳙鱼,虽然一百来斤的鲢鳙也捕到过,但至今为止,渔民捕到的最大的鱼还是青鱼。

2015年,有渔民在收网时发现网中竟然有一条超级大的青鱼在挣扎,扑腾的尾巴差点拍倒旁边的人,后来大家合力按住了大青鱼,过秤一看,它有足足180斤,绝对是千岛湖出产的鱼王。

2015年捕获的千岛湖“鱼王”

在此之前,渔民们还捕到过151斤和120斤的大鱼。可是这么大个头的鱼除了会躲,还很难长成,起码要7年的时间。千岛湖一年捕鱼量能达800万斤,根本等不到鱼长这么大。

捕鱼量如此大,也是千岛湖要定期投放鱼苗的原因,这些鱼投放下去,既净了水又带来巨大的收益,一举两得,保住了千岛湖的生态和经济两大效益,功不可没。

千岛湖捕鱼量其实很大,定期投放鱼苗能增加千岛湖经济收益

目前,千岛湖的水质比很多地方的自来水水源还要好,而且它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局面。

当然这种生态养殖方式值得推广,不过首先还是要深入研究,积极解决放养难和捕鱼难的两大问题,才能把方式有效地复制到其他地方。

千岛湖生态养殖方式值得推广,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十分重要

那么你对类似千岛湖两大难的问题有什么高招吗?

0 阅读:47

答案在这儿

简介:深耕疑问,重在科普,尽量专业,解析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