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项目建设方案
4.1总平面布置
4.1.1总平面布置原则
1)结合原址现状,合理布局;
2)根据##县殡仪馆的功能特点,按功能分区;
3)满足工作要求、尽量缩短电力、供(排)水管线,降低成本:
4)满足消防要求,严格执行有关设计规范,节约能源;
5)合理进行绿化建设,以达到减少污染、美化环境的目的;
6)xx县殡仪馆应根据节约用地的原则和总平面布置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建设用地,适当预留建设用地,确保殡仪馆可持续发展。
7)##县殡仪馆内外道路通畅便捷。
4.1.2总平面布置
本着合理、充分利用土地的原则,在遵循总平面布置原则的前提下,为建设单位规划设计合理的建筑面积。
根据总用地面积和设计方案,以及拟建地点现状布置xx县殡仪馆。建筑物的布置和间距要符合国家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并有合适的通道宽度以安排地上和地下工程管线。
整体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明确,便于管理。
4.2 竖向规划
4.2.1竖向布置原则
1)与总平面布置协调,为工程建设提供合理的工程用地;
2)满足道路及管线敷设对高程的要求;
3)合理确定工程的竖向标高。使土方工程量最少;
4)满足各区间的便利联系;
5)保护生态环境。
4.2.2竖向布置
项目区的场地科学设计,确保汇集的雨水顺畅流入县城排水管网。场地地形控制标高的确定主要取决于自然标高、土方工程量和外侧道路标高要求。注重加强项目区环境美化、绿化。
场区内地势较平坦,平均坡降在2%以内,场区主要建筑物走向为东西走向,采用平行等高线布置。场区土地平整工作由建设单位完成,平整后满足项目竖向布置要求。
4.3建设依据
《殡仪馆建筑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 124-99)
4.4建设原则
(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发,综合考虑人口和实际需求等因素,布局要合理,规模要适度,标准要合适,设施要实用,量力而行,保证新建后的设施用得上、用得好。
(二)定位明确。xx县殡仪馆建设必须要体现当地的丧葬特点。
(三)科学配置,完善功能。xx县殡仪馆建设必须着眼于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
(四)厉行节约,严格管理。贯彻以改扩建为主、新建为辅的方针,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和落实项目责任制,加强建设项目的全程管理、监督和评估;在确保建设进度和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管理费用,提高投入产出效益。
4.5建设目标
在上级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下,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置设备、规范管理和提升人员服务能力等措施。新建具有当地特色和符合当地丧葬习俗的xx县殡仪馆,将彻底解决原有殡仪馆配套设施不足的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五章工程设计方案
5.1建筑设计
5.1.1设计依据
1、建设单位认定的建筑设计方案图,地形图,道路红线图。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3、《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4、《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5、《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
6、《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7、《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版)
8、《屋面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345 – 2004
9 、《外墙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F144-2004 J408-2005
10、《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11、《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 – 93
12、《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设施通则》采暖居住建筑部分DB23/T120-2001
5.1.2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原则。
2、布局合理、各场地相互协调的原则。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5.1.3设计主导方向
1、建筑特色的建立
2、与大环境的融合
3、良好的活动空间
4、表现地区环境特质的建筑
5、明确流畅的交通与服务设施系统
5.1.4工程概况
1、本工程为xx县殡仪馆改扩建项目。
2、本工程改扩建项目建设内容
xx县殡仪馆改扩建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一览表
序号工程名称工程规模(平方米)建设性质1火化间、告别厅825新建2祭祀场1300修缮3水泥地面2200硬化4存尸间307新建5取暖地沟、管道300米改建6业务大厅、丧属休息厅260改建7大门2个新建8仿古围墙500米改建9门卫房70新建10综合办公楼维修、更新锅炉、水电改造等更新、改造3、建筑结构形式为砖混,建筑结构类别为三类,合理使用年限50年,抗震设防烈度六度。
4、防火设计的建筑分类为民用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
5.2结构设计
5.2.1设计依据
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5、《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6、《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8、《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JGJ/T14-2004)
9、《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
10、《框架结构填充小型空心砌块墙体结构构造》(02SG614)
5.2.2结构方案
1、本工程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室外地坪以规划 竖向设计所定高程为准。
2、结构体系采用砖混结构,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3、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为三类,耐火等级为二级。
4、风荷载基本风压:Wo=0.45KN/m(n=50),雪荷载基本雪压:So=0.40N/m(n=50)。地面粗糙度类别为C类。
5、场地标准冻深为2.20m。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独立柱基,基础侧壁回填土的压实系数不小于0.94。
6、混凝土:基础、梁、柱采用C30,板采用C25;
钢筋:HPB300(Φ)fy=270N/mm
HRB400(C)fy=360N/mm
7、地基基础
1)基础置于第二层粉质粘土上,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60KPa
2)基础开挖时,严禁超挖相邻已有建筑物基础的底标高
3)回填土要分层夯实,其回填土的干重度不小于16KN/M3
4)基础砖墙两侧,水平防潮层处,抹1:2的水泥砂浆20mm厚,掺5%的防水粉。
5.3 给排水设计
5.3.1设计依据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9)
5.3.2设计范围
1、室内给水工程
2、室内排水工程
3、室外管网配套工程
5.3.3给水系统设计
项目区建设及运行期间的供水、排水及采暖均采用市政管网系统。
1、室外给水系统设计
项目区的室外供水系统由项目区外围市政供水管网接入,在项目区内形成枝状供水系统,供水主干管布置于场区内的主要道路上,并根据建筑物位置及用水量等合理布置各个分支管,尽量减少水利不平衡度,室外供水管采用球磨铸铁管。
2、室内给水系统设计
项目区建筑室内给水系统成枝状布置,采用单向供水,供水管采用PP-R管,根据项目区的具体用水量、合理布置系统,保证楼内最不利供水点压力在350~450KPa。
5.3.4排水系统设计
项目区生活排水系统分为室外排水系统和室内排水系统,项目区室外排水系统采用分流制,考虑到项目区长远发展的需要,项目区室内排水系统采用分流制。
1、室外排水系统
项目区室外排水系统分为生活污水排放系统及雨水排放系统。按照项目区内建筑物的位置、功能及管道水利损失等的要求合理划分管道的服务范围并设计排水系统,采用顺坡排水,选取短捷管线,室外排水系统管道成枝状布置,室外给水管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管。
2、室内排水系统
室内排水系统采用分流制,卫生间污水排至室外经化粪池处理后与废水一并排入项目区室外排水系统,并最终排入市政污水系统处理。
3、项目区内雨水排放系统设计
综合教学楼雨水排水系统采用内排水形式,屋面雨水经收集后排入室外雨水管道。
5.4 采暖设计
5.4.1设计依据
1、《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2003版)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5.4.2系统概述
1、冬季采暖室外计算温度:-26℃
冬季室外最多朝向平均风速:4.7m/s
2、玻璃窗:采用三玻塑玻璃窗K=2.0W(㎡. ℃)
外门:保温门K=2.5W/㎡.℃
外墙:采用保温复合墙体K=0.41W(㎡.℃)
屋顶:采用保温屋面K=0.35W(㎡.℃)
3、采用散热器采暖,采暖系统为上供下回单管顺流同程式采暖系统,散热器设三通温控调节阀。
热媒为85-60℃热水,由室外锅炉房提供,供热方式为连续采暖。
散热器型号为四柱760型铸铁散热器,散热器工作压力0.5MPa,试验压力0.8MPa
采暖系统
热负荷46KW:阻力6.0KPa;面积热指标49w/㎡
5.5 电气设计
5.5.1设计依据
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2、《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4、《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034-2004)
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5.5.2设计范围
项目的设计范围包括项目区内建筑的照明系统、空调设备配电及控制、动力设备配电及控制、消防报警及联动系统、电话系统、电缆电视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等。
5.5.3负荷计算及变压器容量
整个项目区内同时使用系数按0.8考虑,项目区内需设置1000KVA的变压器即可满足项目区的用电需求。
5.5.4负荷等级
项目区内照明及动力用电按照三级供电负荷设计,消防设备用电按一级负荷供电;消防设备及应急照明为一级负荷,生活水泵、楼道照明等均为二级负荷。
5.5.5供电系统设计
项目区供电由市政10KV供电电缆接入项目区变压器内,高压系统接线为10KV单母线分段、设分段断路器。事故时自动投入分段断路器。两路进线开关、分段开关设有电气联锁。由于农网供电的不安全性,为了保证一、二级负荷安全供电的需要,项目区内根据需要设一台100KVA的柴油发电机组。一、二级负荷由柴油发电机组以放射式供入各个用电点。供高压开关由直流220V浮充镉镍电池作为操作电源。电源进线柜设置电流速断,定时限过电流保护;变压器高压侧设置过电流保护,速断保护和温度报警保护;低压总开关设长、短延时过电流保护。低压配电采用放射式和树干式相结合供电。
电力及照明电源为380/220V,采用三相五线制(TN—S)。采用ZR—YJV型电缆,从室外引入。电缆穿越道路及进户时穿管保护,电源进线设置切断专置和记费装置,项目设置配电所,每层设置配电间。
道路照明采用单回路供电,每个工作段和场所采用就地单独控制的供电方式,每个回路设保护措施,每个照明装置设单独的融断保护。
5.5.6导线敷设
项目区低压电缆采用聚氯乙烯绝缘护套阻燃型五芯电缆,支路管线采用聚氯乙烯绝缘电线,穿钢管在楼板结构层内、墙内及吊顶内敷设。照明干线采用封闭式插接母线。
5.5.7防雷与接地
从建筑物首层起,每层设置均压环,所有引下线及金属结构、金属管道、金属设备等与均压环连接,竖向管道的底部和顶部与防雷装置连接。电气竖井内强弱电之间采取隔离措施。建筑物内净距小于100mm的平行或交叉的长金属体每隔30m或交叉处用金属线跨接。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法兰盘(不小于5根螺栓连接的除外)等处的过渡电阻大于0.03Ω时,连接处用金属线跨接。正常情况下,所有用电设备的不带电金属外壳均做好接地保护。
5.5.8消防供电设计
消防系统按一级保护对象进行火灾报警与控制的设置,设置消防控制室,消火栓按钮安装在消火栓箱内,设置手动报警按钮、消防电源电话、声光迅响器及火灾显示盘。报警控制线路在电缆竖井内沿桥架敷设,屋顶穿管部分沿现浇层敷设,其余部分穿管沿墙暗敷或在吊顶内敷设。火灾报警控制系统采用BVR—25mm2导线作为接地线,所有设备的金属外壳及穿管导线做好接地保护。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消防电梯、防排烟风机等供电在末端设置自动切换设备。
5.5.9综合布线系统
项目区内根据要求进行综合布线,设置广播、电话及通信系统。电话总机容量符合国家现行的《邮电通信设计 规范》的规定。广播系统平时播放正常广播和背景音乐播放,事故发生时正常广播转化为事故广播。
第六章建筑节能
6.1 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2、《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十三五”规划》
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4、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
6.2 节能措施
6.2.1建筑热工设计
1、合理确定建筑朝向,将大部分建筑布置为南北朝向;
2、项目所在地区属寒冷地区,建筑物的体形系数应小于等于0.40,尽量减少建筑物外维护面积,以达到节能目的;
3、控制外窗的传热系数和气密性,同时采用聚苯板保温层,加强屋面保温;
4、采用新型墙体材料,如粘土空心砖或加气混凝土砌块,同时加强墙体保温,降低墙体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
5、控制窗墙面积比,减少窗的散热量。公共建筑每个朝向的窗墙面积比均控制在0.70以内;居住建筑的窗墙面积比北面窗≤0.25,东、西向窗≤0.30,南向窗≤0.35;考虑室内通风要求,外窗开启面积大于窗面积的30%。
6.2.2给排水设计
1、合理限定配水点的水压
根据建筑给水系统超压出流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给水系统的压力,减少超压出流造成的“隐形”水量浪费,当水压大于一定限制时应采取减压措施,如设置减压阀、减压孔板或节流塞。
2、推广使用优质给水管材
根据建筑和给水性质,选择合适的优质给水管材,如丁烯管、铝塑复合管等新型管材,避免因管道受腐蚀污染水质造成的水浪费。
3、提高管材、附件和施工质量,严格控制跑冒滴漏。
4、采用节水龙头,推广使用节水器具。
6.2.3电气节能设计
1、减少线路损耗。变电所应尽可能地靠近负荷中心,以减少供电半径;选择电阻小的导线,合理确定导线截面积,尽可能减少导线长度;
2、减少变压器的有功损耗。综合初装费,变压器、高低压柜、土建投资及运行费用,使变压器在使用期内预留适当的余量;
3、提高供配电系统的功率因数。功率因数提高了可以减少线路无功功率的损耗,从而达到节能目的;
4、照明的节能设计。主要的节能措施有以下几种:
(1)充分利用自然光,使之与人工照明有机地结合,节约人工照明电能;
(2)在满足照明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单位面积灯具安装功率;
(3)推广使用低能耗、性能优的光源用电附件,如电子镇流器、节能型电感镇流器、电子触发器以及电子变压器等;
(4)改进灯具控制方式,采用节能型开关或装置,根据照明使用特点可采取分区控制灯光或适当增加照明开关点。公共场所可采用程序控制或光电、声控开关,走道、楼梯等人员短暂停留的公共场所可采用节能自熄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