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月色倾城诗美人,月亮代表“我”的心

阿山的诗和远方 2021-01-18 23:09:00
前不久,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杨雨,应思贤书院之邀,来到长沙图书馆思贤讲坛,作了题为《月色倾城诗美人》的讲座,为古诗词爱好者们解读古代那些与月亮有关的诗词。该讲座由凤凰网湖南站站长、总编辑曾雪封主持。

杨雨把古诗词中倾城的月色和美人演绎得无限美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借月抒情,以诗词抒怀,其实月亮代表了诗人词人的心。

“月出皎兮,皎人僚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吟咏明月的古诗词不胜枚举,诗人骚客赋予了月亮太多美好的描绘,寄托了各种复杂的感情。

杨雨先讲了《诗经》中《东方之日》、《月出》、《日月》等诗用日或月比喻美女的诗句; 她认为描写美女最重要的文章有两篇——宋玉的《神女赋》和曹植的《洛神赋》。

提起南朝时期大文人谢庄的《月赋》,她认为这奠定了后来的唐诗宋词用月色来形容美人的基本基调,将月色和美女完全融合,说当古人的相思浓烈到必须表达的时候,多以月寄相思。

接着,杨雨以李清照的《一剪梅 · 红藕香残玉簟秋》为例,向大家描绘了古人的 " 赏月三元素 ":相思、月色与西楼。把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与范仲淹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相比较,李清照词中的愁是游走的,描写得灵动、细腻和婉约,杨雨说她更喜欢前者。

在许多古典诗词里,和爱情相关的最佳赏月地点都在西楼,提起西厢、西楼、西窗,都能联想到美好的爱情故事。

古人拜月,认为月亮的永恒可以超越时间。据杨雨说,她有一次在北京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晚上一位同行的教授感叹“这可是苏东坡见过的月亮”,在场的中国学者竟没有一个人敢接。

同样是写西楼,在辛弃疾词中所描写的西楼又是另外一种风格。杨雨赏析了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木兰花漫》,该词把文学的浪漫和科学的神秘结合在一起,连发七问,十分有趣。辛弃疾这首词上阕主要是用月亮以及跟月亮相关的典故和文化内涵,下篇转入他寄托给月亮要传递的一种情感。辛弃疾从他的想象中领悟到了月亮绕地球转的科学规律。

古人用“嫦娥”这个意向代表月亮,这个意向表达着人们长生不老的生命期许和天长地久的爱情向往。

古人是怎么赏月的呢?杨雨赏析了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名作《暗香》,提出冬春之季月夜赏月三元素——月色、梅花、笛声。大家在她的赏析中仿佛进入姜夔笔下那种湖边月夜听笛赏梅的美好意境。

最后,杨雨特别提到了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的《观月记》及词作《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在湖南的金沙堆,达成了中秋赏月的最完美境界。张孝祥在其《观月记》中提出过中秋赏月要同时达到四美才是最完美的境界——月色、临水、空旷、孤独,原话是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

杨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赏析古代咏月的古诗词,不时与观众互动,又在最后热情地回答了大家的提问,解读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她认为,中国社会的所有的文化的基础是农耕文化,古人对自然的观察是细致入微的,把对自然的体悟艺术化、审美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并且形成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

听杨雨赏析咏月古诗词,轻松愉悦,意境优美,月色朦胧中,仿佛美人在眼前,亲人在身边,一切都十分美好,听者如穿越时空,通过美到极致的意境与古代诗词大家感同身受。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