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平均跨度30公里的琼州海峡,难以掌控的暴雨风浪,以及那条薛岳倾尽全力打造的“伯陵防线”:10万守军、4个碉堡林立的环岛防备区、海陆空齐全的立体防御。
对于韩先楚来说,这场仗只要打响第一枪,就再没有任何后退的可能。
两个军蓄势待发,第一批突击队已经登岛,琼崖纵队的策应行动全面展开,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跟敌人抢时间、抢空间,后续的登陆行动必须及时跟进,战机一旦延误,就意味着所有努力都将白费。
然而就在这紧要关头,部队上报的一份名单却让一向沉稳的韩先楚罕见地发了火:第二批登岛突击队的带队名单上居然清一色的都是副职干部,没有一名主官,甚至政工干部比军事干部还多。
“这个时候他们还在怕什么?如果都不敢上,那我上!”
韩先楚的话掷地有声,容不得半点妥协。解放海南这收官一战,绝不能在最后时刻掉了链子。
一、一心求战的韩先楚,差点掀了邓华的房顶渡江战役后,第四野战军对白崇禧的桂军残兵展开千里大追击,先战衡宝,再打广州,以“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一把网住国军南线主力,将其全部肃清。
然而庆祝广州解放的入城仪式还在筹备之中,毛主席的一封电报便传到了四野总部:
“要使15兵团攻取海南岛,消灭残敌,平定全粤”。
解放海南岛,是四野的最后一场“收官之战”,事关全局,容不得半点马虎。毛主席亲自点将15兵团,作为兵团司令员的邓华深感责任重大。
渡海登陆作战不同于常规的陆地作战,战术制定、情报收集、后勤保障都是崭新的考验,而且四野将士多为北方子弟,在陆地上纵然是秋风扫落叶难有敌手,但让他们“旱鸭子下水”去打海战,其实谁也没有把握。
不过随同作战任务同时下达给邓华的,还有一个利好消息。鉴于15兵团所属48军正留守江西执行剿匪任务,四野总部决定以12兵团40军配属15兵团,并由12兵团副司令员韩先楚协助邓华指挥整个战役。
邓华沉稳有谋,文武双全,是军中“智将”,而韩先楚胆略十足,敢打敢拼,又是出了名的“旋风将军”,让这样风格迥异的两人在一起指挥作战,无疑是完美互补,为解放海南岛提供了双保险。
很快,15兵团挺进雷州半岛,并随即展开针对岛屿登陆作战的训练,收集渡海船只。大战一触即发,但两个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却让身为总指挥的邓华产生了推迟战役的想法。
其一:金门战役功败垂成
1949年10月24日,三野10兵团发起金门战役受挫,因为情报不明,后援不济等诸多因素,渡海登岛的作战部队大多壮烈牺牲。金门战役的失利,有轻敌和急躁的原因,但更为主要的是我军之前并没有意识到渡海登陆作战的艰巨性,在战术打法的制定上依然沿用了陆地上的那一套,缺乏应变。
金门战役给即将打响的海南岛战役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木帆船渡海作战到底能不能实现?偷渡还是强攻?后续梯队如何支援?这些都是邓华和韩先楚要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战役就不能草率发起。
其二:海南岛的敌情比想象的更加复杂
薛岳是国军之中首屈一指的名将,曾在抗日战争中三次成功保卫长沙,重创来犯的日军主力兵团,防守能力堪称一绝。这次薛岳挂帅海南岛,手下海陆空三军齐全,实力比守长沙时只强不弱。
琼崖纵队参谋长符振中曾乘坐渔船秘密渡海,向邓华汇报了海南岛上的详细敌情,并着重传达了琼纵司令员冯白驹对于打破国军“伯陵防线”的建议。在认真研究岛上敌情和琼崖纵队的接应能力后,邓华认为15兵团目前的战备仍不能保证“一击必胜”,仓促进攻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作战时间应当推迟。
就这样,原定于1950年2至3月的战役发起时间,先是被推迟到了6月,后来再次推迟到年底。不过这项15兵团深思熟虑的命令,却遭到了兼任40军军长韩先楚的坚决反对。
当年3月份,40军119师成功突袭涠洲岛,缴获大型木帆船300多艘,加上部队原来已经收集到的船只,40军此时的战备已经完全能够满足一次运载2个师渡海作战的可能。
但木帆船渡海有一个硬性条件,那就是必须依赖风向。琼州海峡在谷雨之前为东北季风,只要一过谷雨,风向便会转为西南风。所以一旦错过4月份的谷雨时节,木帆船作战就会成为一场空谈。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韩先楚坚持认为战机稍纵即逝。推迟几个月,敌情在变化,天时也在变化,不能因为求稳,就主动放弃大规模渡海的绝佳时机。
为了抓住战机,“桀骜不驯”的韩先楚做了两手应对:
一、按下兵团命令,让40军战备不变,必须做好在4月前发动总攻的准备。
二、直接向邓华建议,40军主力作战已无大问题,如果43军尚未准备好,可由40军先行渡海作战。
韩先楚的提议简单直接,战机不能错过,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如果兵团仍有顾虑,他可以直接带40军打前站,独立承担解放海南的任务。
韩先楚雷厉风行,想法虽然大胆却不乏可行性。但作为兵团司令员,从全局考虑的邓华却不能同意这样的建议。两个军协同作战,没有让40军冲锋,43军当观众的道理。而且让40军孤军登陆,如遇意外,也无法及时提供支援。
韩先楚在作战问题上,向来很犟,长征时他敢在彭德怀面前“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在东北时又能指挥上级曾克林,如今面对一心求稳的邓华,他也是丝毫不肯让步,甚至声称如果兵团不同意40军单独发起进攻,他就直接将方案越级上报四野司令部。
邓华是出了名的好脾气,但这一次韩先楚一股蛮劲上来,他解释不通,劝也劝不动,到最后只能质问韩先楚:
“你到底承认不承认是我指挥你?”
韩先楚性如烈火,直截了当地回答到:
“我只服从正确的指挥”。
四野两大虎将就解放海南的战略问题在海边的指挥所里争论不休,两人嗓门都很大,在场的其他干部大气都不敢出,在事后更是回忆到:“感觉房顶盖都要被掀掉了”。
韩先楚说一不二,回到军部后直接越过15兵团向四野总部呈送3封电报,言明40军已经完全具备单独发起大规模登陆作战的能力,请求抓住谷雨前的风向条件尽快发起总攻。
这已经不是韩先楚第一次越级上报了,他的前几次请战都得到了四野总部的认可,但这一次情况却截然相反。四野总部考虑到解放海南岛关系重大,邓华采取谨慎态度是正确的,40军、43军必须同进同退,以十分的把握来打这场仗。
韩先楚两次碰壁,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再次找到邓华陈述及时发起总攻的必要性。要说毛主席点将邓华,除了看中他的军事才能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此时的邓华已经具备了一名统帅应该有的气度和胸怀。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面对韩先楚的坚持,邓华没有一味地固执己见,而是权衡各方,认真研究两个军大规模渡海的可行性。他要做两手准备,能打就速战速决,不能打就稳中求进。
到最后邓华直接把40军侦察科长郑需凡叫了过来,问他:
“木帆船渡海,风向容不得半点差错,你有没有十足的把握?”
郑需凡当即立下军令状:
“我不敢保证有北风,但是我敢保证没有南风,错了杀我的头。”
就这样,在韩先楚的极力推动下,邓华坚定了作战决心:战役不再推迟,15兵团于谷雨时节执行渡海登陆作战计划!
二、韩先楚上了海南岛,就意味着胜利!其实除了说服邓华,韩先楚在战役过程中还做了一件了不得的事情,那就是坚定了15兵团全体将士的作战决心。
15兵团两个军,都是四野的王牌部队,从祖国的最北边一直打到最南边,战功赫赫,出了数不尽的战斗英雄。但到了这解放海南的最后一战,部队中却罕见地出现了一些畏战的情绪,而原因无非有三点:
其一:四野中只有部分战士是当年由山东挺进东北的,过渤海时坐了回船,其他大部分北方籍战士以前都是从未见过海、未坐过船,一到南方就水土不服,晕船的也不是个例,让他们去坐木帆船打海战,战士心里难免会打鼓。
其二:金门战役失利对士气影响很大,这让原本对海洋就心有畏惧感的战士,对渡海作战的信心更加不足。“革命到底到海底了!”这是当时在15兵团流传很广的一句话。
其三:新中国已经成立,很多地方都进入了和平建设的阶段,其他部队都转入了休整,而15兵团的将士们却仍要面临着一场难度极大的决战。打了半辈子仗,到了要坐江山的时候,谁不想去过安稳的日子。
15兵团刚进驻前沿阵地的时候,部队就出现了一些干部请假,甚至是诈伤想要离开一线的情况。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第40军的参谋长宁贤文,这位走过万里长征的老将,居然在大战之前故意将自己的脚砸伤,并谎称是敌人偷袭所致,要求前往后方疗养。
不过宁贤文这类人毕竟只是少数,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40军第一批带队登陆海南的战斗英雄苟在松。
苟在松和韩先楚一样,是出身四方面军的老红军,参加过长征和西路军,历经磨难,战功赫赫。在15兵团考虑组建一支突击营率先偷渡海峡登陆海南岛,与琼崖纵队会合时,韩先楚首先就点了苟在松的将。
当时的苟在松担任40军118师参谋长,并且已经接到了晋升120师副师长的命令。听到韩先楚要让他带一个营首渡琼州海峡,苟在松想都没想就应了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苟在松早已是带病之身,肺叶上烂了个洞,成天咳嗽不止,有的时候还吐血。韩先楚曾有临阵换将的考虑,他叫来苟在松询问的意见,病情影不影响指挥作战。而苟在松的回答非常干脆:
“我不上谁上?大不了革命革到海底去。”
韩先楚计划让40军118师352团1个加强营799人作为登陆作战的第一梯队,这支部队的前身是八路军山东纵队8支队,是一支勇猛顽强,屡建战功的英雄部队,有着“上山敢打虎,下海敢擒龙”的光荣称号。
为了确保799个人一条心,苟在松也是把话说在了前头:
“谁不愿意去就撤下,换老兵顶上。”
700多战士无一应声。
3月5日下午,突击营在海边举行誓师大会,韩先楚亲自把一面绣有“登陆作战先锋队”的红旗授予了1营,并鼓励战士们:
“祝你们把这面红旗胜利地插上海南岛。”
苟在松率领加强营全体战士庄严宣誓:“不怕流血牺牲,有进无退,打到海南岛,为人民立功。”气壮山河的宣言,甚至盖过了琼州海峡呼啸的波涛之声。
6日下午2点,在历经几场有惊无险的遭遇战后,突击营顺利于海南岛排埠附近海岸登陆,并在琼崖纵队的接应下,成功突破了敌军一个营的防守。薛岳号称固若金汤的“伯陵防线”,一开场就被四野的战士们打了个千疮百孔。
兄弟部队顺利会师,四野的红旗第一次插上海南岛。来自祖国最北端的四野,和坚守祖国最南端的琼崖纵队的战士们,在滩头紧紧拥抱在了一起。琼崖纵队政治部副主任陈青山见到苟在松时,再也忍不住激动的泪水:
“我们等了你们整整23年,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第一批突击营取得巨大成功,振奋了15兵团上下所有人的士气。韩先楚当机立断,打铁要趁热,再派第二批突击队上,这次上一个团,力求扩充岛上的接应力量,为大部队总攻创造条件。
不过第二批突击团的名单并不是再由韩先楚亲自点将,而是由部队上报。韩先楚原本是期望有人毛遂自荐,但名单一报上来,竟然没有一名军事主官,全是副职干部。
原以为苟在松的顺利登陆,会为40军的指战员们做出好榜样。没想到仗已经打起来了,那些曾经跟着自己纵横沙场的指战员们,居然还有人在畏首畏尾。
韩先楚大为震怒,当场表示如果没人敢上,他这个军长就亲自带着突击团上。
关键时刻,119师政治部主任刘振华站了出来,第一个抢任务。刘振华当时28岁,是我军最年轻的师级干部之一,他虽然外表看起来文文弱弱,打起来仗来却没有半点含糊,被誉为军中“最能打仗的政工干部”。
1947年的公主岭战役,正是担任3纵7师20团团政委的刘振华亲自带队冲锋,率先打进了敌新5军指挥部,活捉了军长陈达林。这次刘振华再一次临危受命,韩先楚也是大为欣喜,他相信刘振华,更相信40军。
40军的第二次的偷渡行动并没有第一次顺利,突击团在海上暴露目标,遭遇了敌军飞机、军舰的猛烈阻击,甚至一度因为流水变化导致偏航。
危急关头,刘振华临危不乱,向各船发出命令:
“向我靠拢,就近靠岸,强行登陆!”
激战中,报务员牺牲了,电台也被炸毁了,部队之间联系彻底断开。刘振华火速命令:点火,打信号弹!于是,在硝烟滚滚的澄迈县海岸燃起三堆熊熊大火,腾空升起三颗红色信号弹。
信号弹就是进攻的命令,突击团的战士们意志坚定,各自为战,各船为战,在宽阔的海岸线上发起强袭登陆,并随即向纵深开进。
随着海南岛上的接应力量不断壮大,邓华意识到发起总攻的时刻已经到了。4月16日晚,40军、43军万船齐发,韩先楚亲自率领3万四野将士强渡琼州海峡,直扑海南岛。
4月17日,韩先楚胜利抢滩海南临高角,并指挥部队向敌人纵深直插。远在北京的聂荣臻听到消息后激动地说:
“有韩先楚上了海南岛,就意味着胜利!”
5月1日,海南岛全岛解放。自3月5日苟在松率领突击营偷渡,到取得最后的胜利,整个海南岛战役持续58天,共歼灭国军5个师9个团,计33150人,而四野伤亡仅4500余人。
海南解放1个月后,朝鲜战争爆发,韩先楚和邓华再一次临危受命,同时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率领四野子弟入朝参战。
如果不是韩先楚的坚持,解放海南岛的战役很有可能会被无限期的搁置。祖国的山河统一,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