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庆,这位传奇人物,用305天的漫长旅程,跨越了大约31600公里的艰难险阻。
17次严重的车祸,每次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不仅如此,他还经历了多次抢劫,甚至一度被绑架,身无分文地被丢在陌生的地方。
但这些,都没有让他停下脚步。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的英雄,被广大民众敬仰地称为“中国最牛的县长”。那么,何家庆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他的遗书里又写了些什么内容呢?
011949年,何家庆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的一个普通家庭,家中以父亲拉板车为生,生活并不宽裕。
更不幸的是,他的母亲早早离世,留下父亲一人扛起整个家,照顾包括何家庆在内的八个孩子。
尽管生活的重担压得人喘不过气,但何家庆的求学之路并未因此而中断。
得益于学校的奖学金项目以及来自师长与同窗们的无私援助,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不懈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时间流转至1972年,这一年对何家庆而言意义非凡,他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赢得了安徽大学的青睐,被邀请留校,成为了一名教师。
这份工作在当时可谓是金光闪闪,稳定、体面,对大多数人来说,它意味着从此告别贫困,拥有了令人羡慕的“铁饭碗”。
然而,何家庆并没有因为这份稳定的工作而停下脚步。
他深知,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因此,每当寒暑假来临,他都会背起行囊,深入野外进行实地考察,采集珍贵的植物标本。此外,他还积极参与了《安徽植物志》和《安徽植被》的编写工作,为家乡的植物学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研究过程中,何家庆偶然得知了一个令他深感震撼的消息:早在1910年,就有法国科考家深入大别山,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
而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种种原因,对大别山的植物学研究却远远落后于外国。
这个消息如同一记重锤,深深击中了何家庆的内心。
他觉得,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探索、去了解自己的家园,不能让外国的科考家抢了先。
于是,何家庆下定决心,要亲自深入大别山进行考察。
但他并没有急于向上级申请经费,而是先冷静地算了一笔账。
他当时的月工资只有47元,除去日常开销,要攒够去大别山的经费绝非易事。
然而,他深知国家当时正处在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每一分钱都应该用在刀刃上。
因此,他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节省一笔科研经费。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何家庆和妻子一起过上了节衣缩食的生活。
他们尽量压缩日常开销,每天靠馒头、稀饭等便宜食物充饥。
经过几年的辛勤积累,他们终于攒下了两千多块钱。
然而,这笔钱对于即将进行的考察来说还是远远不够。
当何家庆的父亲得知儿子的困难后,当晚就从安庆老家赶到学校。
他手里拿着一沓厚厚的现金,其中大多是毛票,有些是他多年来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有些是子女孝顺他的,还有些是他拉板车运煤挣来的血汗钱。
看着这些来之不易的辛苦钱,何家庆心里五味杂陈,他不愿用父亲的养老钱去冒险。
但经过父亲的耐心劝说和一番深思熟虑后,何家庆最终下定了决心。
他明白,这次考察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学术追求,更是为了国家的植物学研究事业。
于是,他收拾好行囊,带着父亲的支持和家人的祝福,踏上了前往大别山的征途。
02三月份的大别山,虽然天气开始回暖,但山里头那风一吹,还是冷得骨头直打颤。
何家庆就这么一个人,背着行囊,踏进了那片几乎没人敢进的深山老林。
科研考察,听起来挺高大上的,但实际上,那就是一场硬仗。
不仅要跟凶猛的狼群斗智斗勇,还得爬那些陡得吓人的崖壁,时不时还得提防山洪暴发。
何家庆为了这次考察,准备了好些干粮,但干粮总有吃完的时候。
所以,他得靠自己的植物学本事,在山里找吃的,什么野果啊,茅根啊,都成了他的救命稻草。
有一次,他饿急了,摘了一堆还没熟的胡颓子就往嘴里塞。
结果,这果子没熟,又涩又苦,吃得他上吐下泻,差点儿就交代在那儿了。
但就算这样,他看到自己采到的植物标本,心里还是美滋滋的,毕竟,这些都是他的宝贝啊。
晚上,他就靠着手电筒那点微弱的光,把标本夹在草纸里,小心翼翼地阴干。
要是遇上阴雨天,他还得把这些标本揣怀里,用自己的体温给它们保暖,生怕它们被雨水泡坏了。
就这样,何家庆在大别山里头待了225天,走了12684公里的路,爬了近一百座山,采了一万多份植物标本。
他的这些努力,让咱们对大别山的了解又深了一层,他也因此成了大别山科考的大名人。
后来,他不当教授了,跑到安徽绩溪县去当了个科技副县长。
他想带着乡亲们一起发家致富,还立了个誓言:谁给他一捧土,他就还他们一座金山。
绩溪那边以前养蚕挺出名的,但技术落后了,产量和质量都不行。
何家庆一看,立马就搞了个新养蚕法,选了尚田乡当试点。
结果,第二年就赶上了大洪灾,好多人的家都被冲没了。
何家庆二话不说,就跑到救灾前线去了。
他还把自己刚报销的1000块钱捐给了受灾的村子,说贫困山区人民的生活,他有一份责任。这一年,尚田乡虽然遭了灾,但因为蚕茧产量提高了,还是增收了30万。
但何家庆自己呢,因为老在水里泡着,得了血吸虫病,病了好久。
在绩溪的时候,他还一直琢磨着给乡亲们找个好种的庄稼。
最后,他看上了魔芋这种植物。
经过研究,他发现魔芋是个宝贝,能加工成好多东西。
从绩溪回来后,他又跑到大西南去扶贫了。
这次,他带了魔芋种植技术手册、贫困县名单和一笔启动资金。
十个月后,他瘦了40斤,但带回了17个魔芋新品种。
他回家的时候,因为样子太吓人,都不敢白天敲门,一直等到晚上才借着夜色回家。
他给女儿留的信,两个月后才送到家人手里,把家里人急得不行。
刚团聚没多久,他又因为身体太虚弱病倒了。
但只休养了一个月,他就又开始忙活那些魔芋的事儿了,还写了本书叫《魔芋栽培新技术》。
2019年10月9日,何家庆因积劳成疾在合肥逝世,享年70岁。
他生前为中国百姓做了许多实事,甚至在最后的遗书里还决定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给孩子们,让他们重新看到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