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欧盟内部传出“逼宫”趋势?冯德莱恩只有下台才能给中国递出投名状表明决心?根据媒体报道,最近越来越多的欧盟官员认为,欧盟需要一场变革,而这场变革或许要从更换欧盟领导人开始。
在他们看来,如果冯德莱恩辞职“将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作为欧盟的“掌舵者”,冯德莱恩曾被视为西方团结的象征,如今却因过度追随美国陷入内外交困。
先是中欧关系遇冷、接着欧美裂痕加深、如今俄乌战场也是深陷泥潭,如今欧盟内部不少人呼吁,换掉冯德莱恩或许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是能够解决大多数问题。
冯德莱恩如今的困境从她去年访华时就已经埋下伏笔。
当时她前脚承诺“欧盟无意对华脱钩”,转头就批准了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
这种首鼠两端的作风,直接原本发展势头不错的中欧关系出现了波动。也让冯德莱恩与“对华鹰派”“亲美”两大标签的联系越发紧密。
事实也确实如此自从冯德莱恩2019年执掌欧盟委员会以来,她与美国的“亲密关系”始终是欧洲舆论的焦点。
从高调支持拜登的“民主联盟”战略,到紧跟美国对华“去风险”政策,再到俄乌冲突中无条件配合白宫的对俄制裁,这位德国出身的欧盟领导人似乎将“跨大西洋团结”刻进了执政基因。
然而随着如今美国不断衰落这种策略的代价正在显现——失去了美国的帮扶后欧洲经济开始疲软、能源危机也在持续、安全焦虑加剧,而冯德莱恩本人也被推上风口浪尖。
如今欧盟高层和冯德莱恩之间最直接的矛盾来自中欧关系。
2021年,冯德莱恩主导冻结了《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这份耗时7年谈判的协议本可为双方企业打开数十亿欧元市场,却在冯德莱恩“价值观优先”的口号中沦为地缘政治的牺牲品。
此后,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将多家中企列入“黑名单”,甚至在台海问题上附和美国的挑衅言论,导致中欧互信持续滑坡。
而到了特朗普上台后,冯德莱恩终于是遇到了大麻烦,从其上台开始亲的就不是整个美国而是与她有着相似价值观的一批美国政客,例如拜登和其背后的民主党。
这就导致在特朗普强势回归后冯德莱恩的地位十分干法。拜登时代的冯德莱恩,曾与民主党政府共享“价值观外交”的默契。
但当特朗普公开宣称“北约已死”“欧洲必须付钱”时,欧盟突然发现自己被冯德莱恩带上了一艘正在下沉的船。
更尴尬的是,冯德莱恩曾公开批评特朗普的“保护主义”,甚至被曝在2020年美国大选期间向民主党提供“非正式支持”。
如今,随着特朗普在民调中领先,欧盟不得不担忧:随着特朗普重返白宫,冯德莱恩会成为欧美关系的新“火药桶”吗?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欧洲的安全困局正在撕裂冯德莱恩的权威。
俄乌冲突爆发后,她不顾德法等国的顾虑,坚持推动对俄“史上最严制裁”,甚至声称“必须让俄罗斯经济崩溃”。
如今两年过去,俄罗斯经济并未崩溃,欧盟却因能源价格飙升损失了超过8000亿欧元,德国工业竞争力倒退十年,东欧国家因武器分配问题与西欧争执不休。
越来越多欧洲学者开始反思:当冯德莱恩将俄乌问题简化为“民主与专制的对抗”时,是否忽略了欧洲真正的安全利益?
欧盟内部的混乱同样触目惊心。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因反对对俄制裁,被冯德莱恩威胁“剥夺欧盟投票权”;意大利总理梅洛尼绕开欧盟,直接向特朗普示好。
波兰农民因乌克兰粮食倾销问题封锁边境,怒斥欧盟“背叛本土产业”。欧洲媒体用一句谚语讽刺现状:“腐烂的鱼总是从头部开始发臭。”
当成员国对布鲁塞尔的信任跌至冰点,冯德莱恩的“团结欧洲”承诺更像是一句空谈。
面对四面楚歌,冯德莱恩并非毫无动作。今年初,她突然转变对华语调,称“与中国脱钩不现实”,并重启了部分中欧对话。
然而,这种“战术性示好”被质疑诚意不足——欧盟一边派高官访华谈合作,另一边却加紧审查中国光伏、高铁企业,甚至酝酿新一轮半导体出口限制。
如今中国的态度愈发清晰:如果欧盟继续“说一套做一套”,任何谈判都只是拖延时间的把戏。
所以如今欧盟内部要求冯德莱恩辞职的呼声,本质上反映了欧洲的焦虑与迷茫。
俄乌冲突暴露了欧盟军事依赖美国的软肋,经济衰退放大了“去工业化”的恐慌,而特朗普的回归让欧洲意识到:没有战略自主的“团结”,不过是任人摆布的傀儡。
但问题在于,冯德莱恩的下台真能换来欧盟的“新生”吗?
支持者认为,冯德莱恩的离去至少能释放“纠错信号”。她的对华强硬立场已让欧洲企业损失数百亿订单,若换上一名务实派领导人,中欧投资协定或有重启可能。
但对反对者而言,欧盟的困境远非一人之过:成员国利益分化、官僚体系效率低下、法德“双引擎”失速才是更深层的病灶。
更大的悬念在于美国的反应。冯德莱恩若因“亲美”被赶下台,等于承认欧盟过去四年的对美政策彻底失败,这将对欧美关系造成何种冲击?
更何况,欧盟内部仍有大量亲美势力,任何对华政策调整都可能引发激烈内斗。
冯德莱恩的办公室依然悬挂着欧盟旗帜,但旗帜下的裂痕已无法掩盖。有人期待她的辞职能成为欧盟“转向东方”的契机,也有人警告这不过是转移矛盾的权宜之计。
整体看下来,在欧洲陷入困境的当下,欧盟高层内部也产生了“求变”的想法。至于最后能不能成功?冯德莱恩的未来又如何?能回答这些问题的只有欧洲人自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