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幸运的德军:30万仅伤亡三千,投降前德国都不舍得让它再打仗

近史风云录本人 2025-02-03 10:41:23

特幸运的德军:30万仅伤亡三千,投降前德国都不舍得让它再打仗 - 今日头条

1945年春,当欧洲大陆的战火渐渐熄灭,这支军队却奇迹般地几乎完整无损,仅有三千人伤亡。他们是特幸运的德军,或许也是被遗忘的战士。

在德国对挪威的长达五年占领期间,这支部队并未像其他德军那样频繁投入前线的血腥厮杀。相反,他们大部分时间驻守在挪威的深山老林中,与世隔绝。他们手中的大口径火炮和重机枪,竟然还包裹在帆布和油纸中,未曾拆封。而当德国在全欧洲的战局逆转,失去制空权和制海权时,这支部队被迫与外界断绝了一切联系。

德国对挪威的战略意图

1940年4月的清晨,挪威和丹麦的平静被德国军队的突然入侵打破。德国的行动迅速而突然,几乎没有给这两个北欧国家留下任何准备的时间。这一战略决定并非仅仅是为了扩大德国的领土,更是出于对控制北海通道的渴望,以及对挪威重要战略资源的需求。

德国对挪威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挪威控制着进入大西洋的关键航道,德国海军计划通过占领挪威的港口来打破英国对德国海上运输的封锁。这一策略旨在确保德国可以继续从瑞典等国进口铁矿石等重要资源,这对于德国的军事工业至关重要。其二,挪威本身拥有丰富的铁矿石资源,这对于德国的战争机器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德国的计划是通过快速且突然的攻击来避免长时间的战争,保证能够迅速控制挪威的重要港口和矿产资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德国不仅使用了传统的陆军和海军部队,还首次在这样的规模上使用了空降部队,这在军事历史上是一个创新的举措。通过这种多方位的进攻方式,德国希望能够迅速压倒挪威的防御力量,避免与英国和法国的联军陷入长期的消耗战。

威瑟堡行动:空前的联合作战

在“威瑟堡行动”中,德国的军事策略和战术展现了其前所未有的全面性和创新性。法尔肯霍斯特将军指挥的这场行动,涵盖了对挪威关键点的精准打击,包括重要的港口、飞机场以及政府机构。德国军队的快速进攻,特别是空降兵的使用,彻底改变了传统战争的面貌,为未来的军事行动树立了新的标杆。

操作开始于凌晨,当大多数的挪威人还处于睡梦中时,德国空降兵已经开始在预定的跳伞区域集结。这种战术的突然性和速度让挪威军队措手不及,无法有效组织防御。空降兵的任务是迅速占领关键设施,并为随后到达的德国主力部队提供支援。这种战术的成功关键在于精确的情报和无懈可击的协调,确保了德军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战场局势。

与此同时,德国海军部队也在挪威沿海展开行动,封锁了挪威的主要港口,阻止了任何可能的外援。德国海军的潜艇和战舰布下了严密的封锁网,确保英国和法国的援助无法通过海路达到挪威。这一战术的实施,不仅保证了德国陆军的顺利登陆,也大大削弱了挪威和盟军的反抗能力。

陆地上,德国的坦克和机械化部队迅速推进,穿过挪威复杂的地形。德军利用了挪威地形的熟悉,通过快速机动避开了挪威军队主要的防御线,直接攻击到挪威军队的薄弱环节。这种快速突破的战术,使得挪威军队和英法远征军难以组织有效的防御和反击。

经过长达四个月的顽强抵抗,挪威及其盟国终究未能抵挡德国全面的军事压力,防线被突破。德国军队凭借其战术多样性、迅速的行动力以及对电子通讯与协调的高度依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使盟军难以应对。尽管在这场战役中,挪威和盟军展现出了坚定的抵抗意志和英勇的战斗精神,但在德国高效军事机器的碾压之下,他们的努力并未能扭转战局。最终,德国以极小的代价——约3000人的伤亡,成功占领了挪威全境,开始了对这个中立国家长达五年的占领。

德军在挪威的不同面貌

在挪威的占领期间,德国军队采取了一种与东欧战场截然不同的策略。他们在挪威实施的是一种更为温和的管理和治理方式,这种方式体现了德国在不同战场上灵活变通的军事政策。在挪威,德国军队的行为受到了“人种优越论”的影响,这种理论将北欧人视为与德国人相近的“高等人种”。因此,德国军队在与挪威民众的互动中,尽可能地表现出礼貌和友好,以减少当地居民对占领军的敌意,并试图建立一种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关系。

德国在挪威的温和策略不仅反映在日常互动中,也体现在其官方政策和行政管理上。德军试图尽量保持挪威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避免因为战争和占领带来的破坏和混乱。例如,德国当局允许挪威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我管理,包括维持本国的行政机构运作,并在某些范围内让挪威政府参与到地方治理中来。

此外,德国还通过各种措施尝试获得挪威人民的心理认同。这包括在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合作,以及促进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德国在挪威推广德语和德国文化,同时也鼓励挪威的传统和习俗,试图构建一种表面上平等和谐的文化共融状态。在经济方面,德国利用挪威的资源和战略位置,但也确保挪威经济的稳定发展,以便长期占领下的相互利益最大化。

第20山地集团军:征服后的治理

德国在挪威的军事占领和治理展现了其对于多元化军事力量的有效整合和运用。第20山地集团军作为主力,不仅涵盖了来自德国本土的国防军和党卫军部队,还特别包括了在挪威及芬兰招募的志愿者单位。这种混合的军事构成不仅反映了德国对于挪威占领区战略价值的重视,同时也显示了其在军事管理上的灵活性和包容性。

冯·法尔肯霍斯特将军的领导下,第20山地集团军迅速完成了对挪威的军事控制。军队中的德国国防军部队负责执行主要的军事行动和战略部署,而党卫军则承担了确保政治稳定和执行特殊任务的角色。此外,由挪威和芬兰志愿者组成的单位不仅提供了额外的人力资源,还帮助德国军队在地理和文化上更好地适应挪威的环境,从而提高了占领军的操作效率和效果。

在挪威的德国军队展现出的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展示,更是一种心理和文化上的战略融合。通过整合来自不同背景的军事力量,德国试图构建一种更为稳定和高效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依靠军事压制,更重视通过文化和社会的融合来减少局部的抵抗和不满,试图在占领区内部建立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

冯·法尔肯霍斯特将军对于挪威占领和治理的策略是多维度的。在确保军事控制的同时,他也高度重视对挪威社会秩序的维持和对当地人民的心理影响。尽管德国占领军在挪威实施了温和的政策,但这并不代表对挪威主权的完全尊重。实际上,德国军队对挪威资源的利用和战略位置的控制展示了其对挪威的战略价值的充分利用。纳粹元首也因为挪威的重要性,哪怕在战争最危急的时候,也没动用驻守在这里的30万德国大军。

德国占领的结束与遗留

随着1945年春天的到来,欧洲战场的局势对德国日益不利。在挪威的德国军队,一支曾经不可一世的军事力量,发现自己处于越来越孤立的境地。随着盟军在多个战线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德国在欧洲大陆的战略地位急剧下降,直至彻底失去了在空中和海上的控制权。这一转变对于驻挪威的德国军队来说,意味着他们与祖国之间的联系被彻底切断,再也无法指望从德国本土接收到任何形式的援助或是撤退的机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1945年春,当投降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时,驻挪威的德国军队面对的是一个尴尬的局面。他们拥有的大量武器和装备,包括山地师的大口径火炮和机枪师的重机枪,竟然还未曾使用过,仍旧包裹在帆布和油纸中。这一情景不仅反映出德军在战争最后阶段的无力和准备不足,也显露出德国在整个战争中资源配置的失衡。

德军的投降过程并没有引发挪威人的大规模抵抗或是暴力事件。相反,在许多情况下,挪威人对于这些曾经的占领者展示了一种复杂的情感。这种态度部分源自于德军在挪威相对温和的占领政策,以及挪威社会内部对于抵抗与合作之间抉择的深思熟虑。尽管德国军队的存在给挪威带来了五年的苦难和压迫,但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双方之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人性化互动。

士兵们和当地人的告别,虽然充满了战争的阴影,但也反映出人在极端环境下能够展现出的尊重和理解。对于许多挪威人来说,这些德国士兵已经成为了他们社区生活的一部分,尽管这种融入是建立在占领和冲突之上的。而对于德国士兵而言,这片曾经试图征服的土地,最终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成为了他们战争记忆中的一部分。

《海权与空权的初次碰撞——1940年挪威战役》

3 阅读:2343
近史风云录本人

近史风云录本人

传播中华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