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民生之本,关乎着每个孩子的未来,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在教育的诸多环节中,招生工作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它不仅决定着孩子们能否公平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更是教育公平的直接体现。然而,长期以来,义务教育招生领域乱象丛生,“掐尖招生”“暗箱操作”等违规行为屡禁不止,严重破坏了教育生态,加剧了家长和学生的教育焦虑。就在2025 年3 月27 日,教育部果断出手,启动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剑指四类违规招生行为,这一举措犹如一场及时雨,在教育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为守护教育公平带来了新的希望。

违规招生行为大起底:揭开教育“黑幕”
“掐尖招生”破坏教育公平生态
“掐尖招生”是义务教育招生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其本质是部分学校通过不正当手段,提前锁定并招收尖子生,试图在生源竞争中占据优势。这类行为形式多样,有的学校会自行组织或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开展选拔考试,以成绩为标准筛选学生;有的则将学生的竞赛证书、考级成绩作为招生依据,甚至通过收取学生个人简历,进行所谓的“优中选优”。
在2024 年5 月,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曝光了北京两中学小升初“掐尖招生”事件。记者暗访发现,某教育培训机构通过选拔考试、提交简历的方式,向北京明诚外国语学校(民办学校)和陈经纶中学输送尖子生。学校在“校园开放日”活动中,将家长和孩子分开,组织孩子参加选拔考试,还与其他学校多次联合考试。这种“掐尖招生”行为,不仅破坏了教育公平,使得普通学校难以获得优质生源,陷入恶性循环,还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催生了各类校外培训和竞赛的乱象。

“暗箱操作”让招生失去公信力
“暗箱操作”使得招生过程变得不透明,家长和学生对招生结果充满疑虑。部分学校通过设置重点班、快慢班,将优质师资和资源集中于少数班级,导致学生在入学时就面临不公平的教育起点。此外,一些学校还将“校园开放日”变成秘考日,表面上是展示学校风采,实际上却在暗中对学生进行考查,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招生工作的公信力。
特定类型招生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在一些地方,外语、艺术、体育等特定类型招生中存在诸多不正之风。部分学校利用这些招生项目,为少数人提供特殊通道,滋生了腐败现象。例如,有的学校在招生过程中,不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选拔,而是根据关系、利益等因素确定录取名单,严重破坏了招生工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民办学校招生乱象频发
民办学校在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招生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部分民办学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超计划、超范围招生,甚至通过虚假宣传、违规承诺等手段吸引学生。2022 年,湘潭市湘潭县三所民办初中在正常电脑随机录取之外,超计划为693 名学生办理了录取和缴费手续,违反了相关招生规定,损害了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

专项行动直击病灶:多管齐下治乱象
面对这些屡禁不止的招生乱象,教育部启动的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犹如一记重拳,直击问题的核心。此次专项行动针对四类违规招生行为展开了全面治理,从多个维度构建起了严密的监管体系,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
向“掐尖招生”和“暗箱操作”说“不”
教育部明确要求,义务教育学校不得通过文化课考试、测试等方式选拔学生,不得收取学生个人简历或视频音频等个人展示材料,不得以学科竞赛、考试证书、荣誉证书、培训证明等作为录取依据。这一规定直接切断了“掐尖招生”的途径,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公平的起跑线上参与招生。同时,严禁学校以“校园开放日”等名义进行违规招生宣传或考查学生、家长,有效遏制了“暗箱操作”的发生。

严控特定类型招生规模
为了规范特定类型招生,教育部实行省级审核制度,对招生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建立招生项目台账,从严控制学校数量、招生规模和招生范围。在小升初阶段,招生只能测试学生的兴趣特长,而“幼升小”则不得开设此类招生项目。此外,录取结果需进行公示,确保招生过程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斩断“掐尖”与拔尖人才培养的不当联系
针对以培养拔尖人才为名行掐尖之实的行为,教育部明确规定,这类早期培养项目不得与小学、初中招生入学挂钩,严禁随意突破招生范围和组织考试选拔招生。这一举措旨在引导学校回归教育本质,专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通过争抢尖子生来提升学校的声誉。
规范民办学校招生行为
在民办学校招生方面,教育部要求严格落实“公民同招”政策,民办学校在审批区域内招生,纳入审批机关所在地统一管理,优先满足学校所在县(市、区)学生的入学需求。对于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民办学校,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实行电脑随机录取。同时,对去年超计划、超范围等违规招生的民办学校,核减其招生计划,并全面排查有停办风险的民办学校,做好预案处置,确保民办学校招生工作规范有序。

深度治理与责任追究:让政策落地有声
为了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教育部不仅明确了治理的目标和任务,还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对招生过程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进行深度治理。
追责问责,让违规者付出代价
教育部明确表示,对违规学校的负责人要追责问责。这一举措向教育界传递了清晰的信号:任何违规招生行为都将受到严肃处理。过去,一些地方在处理招生违规问题时,存在处罚力度不够、问责不到位的情况,导致违规行为屡禁不止。此次教育部的强硬态度,将有效震慑违规者,促使学校和相关责任人严格遵守招生规定。

搭建举报平台,拓宽监督渠道
教育部发布了“省级举报投诉受理渠道一览表”,为家长和社会公众提供了便捷的举报途径。同时,在国家层面设立“义务教育违规招生问题”专栏,公开通报违规招生案例,形成了强大的舆论监督压力。通过这种方式,让违规招生行为无处遁形,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监督的良好氛围。
数字化赋能,提升招生工作效率和透明度
以数字化赋能招生入学工作,是此次专项行动的一大亮点。教育部加快实现报名、材料审核、录取“线上一网通办”,不仅方便了家长和学生,提高了招生工作的效率,还进一步增强了招生过程的透明度,减少了人为干预的空间,为教育公平提供了技术支持。

教育公平的曙光:专项行动的深远影响
教育部启动的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对于推动教育公平、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守护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出彩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此次专项行动的实施,将有效遏制违规招生行为,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无论家庭背景、学习成绩如何,孩子们都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天赋,追逐自己的梦想。

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缓解教育焦虑
违规招生行为的泛滥,导致学生和家长陷入了激烈的竞争之中,教育焦虑日益严重。专项行动的开展,将打破这种恶性竞争的局面,让教育回归本质。学生不再需要为了应对各种选拔考试和竞赛而疲于奔命,家长也无需为孩子的入学问题焦虑不安,从而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质量
通过整治违规招生行为,优质生源将得到合理分配,普通学校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这有助于缩小校际差距,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从追求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提升转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行动在路上:持续关注与期待
尽管教育部启动的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为解决招生乱象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公平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理性看待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盲目追求所谓的“名校”和“尖子班”;学校要坚守教育初心,切实履行教育职责,规范招生行为,提高教育质量;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监督,为教育公平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看到专项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教育招生领域的乱象得到彻底整治,教育公平的阳光能够照耀到每一个角落。让我们共同关注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的进展,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美好的教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