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初六睡不醒
编辑|初六睡不醒
前言春风吹绿了山野,又到了吃野菜的好时节。
在众多春季野菜中,有一类野菜以其独特的清香和爽脆口感,一直深受老百姓喜爱。
它就是蕨菜,每到春天,蕨菜就成了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凉拌蕨菜,清爽可口、清炒蕨菜,原汁原味……
香是真香,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看似无害的山野美味,竟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B类可能致癌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早在19世纪,欧洲的农民就发现,经常食用蕨菜的牛群会出现血尿症状。
可那个时候,人们只是发现蕨菜能让动物中毒,但具体原因并不清楚。后来,经过科学家们多年的研究,到了上世纪60年代,终于有了重大发现。
1960年代,日本学者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长期以蕨菜为主食的地区,居民胃癌和食道癌的发病率明显偏高。


信息来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扬子名医团2021-03-28-蕨菜可能致癌!现在正当季,一定要掌握正确吃法
科学家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原来蕨菜中含有一种名为“原蕨苷”的物质,正是它成为了致癌的罪魁祸首。
这种物质不仅会损伤消化道黏膜,还能破坏DNA结构,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增加胃癌、食道癌等消化系统癌症的风险。
动物实验也显示,长期喂食蕨菜提取物的小鼠,患癌率显著升高。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也将蕨菜归为2B类致癌物,日本的研究数据更为具体:经常食用蕨菜的男性,食道癌风险增加2.1倍;女性则增加3.7倍。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好奇,既然蕨菜有这样的风险,是不是就一口都不能吃了呢?既然蕨菜致癌,为什么市场上还能买到,没有全面禁止?
这里要给大家科普一个明确的概念:致癌风险与中毒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致癌≠立即中毒其实,致癌不等于吃了就一定会得癌,它只是增加致癌风险。
就拿日本的调查结果来说,经常吃蕨菜的男性,食道癌风险增加2.1倍,女性增加3.7倍。
听起来这数字挺大,可再想想,食道癌本身正常发生的风险其实并不高,这么一算,实际增加的患病几率其实还算小。
要是特别爱吃蕨菜,偶尔吃几次,那风险小得都可以忽略不计。当然,要是还想健康地享受蕨菜,也有办法。

蕨根里的原蕨苷是水溶性的,食用前多清洗几次蕨菜,就能把大部分原蕨苷给洗掉。
而且原蕨苷在常温下很容易挥发,所以在烹饪蕨菜的时候,用滚烫的沸水焯一下,它的致癌效果就会大幅下降。
要是再用盐渍、烘焙等方法处理一下,还能进一步削弱原蕨苷的危害。
虽然经过适当处理的蕨菜风险较低,但这只是对于健康人群来说,一些高危人群还是要避免食用。

如果你有胃溃疡、慢性胃炎这些老毛病,可千万别吃蕨菜,吃蕨菜等于在伤口上撒盐。
蕨菜里的原蕨苷会刺激你本就脆弱的胃黏膜,让炎症更严重,溃疡更难好。
要是你得过胃癌、食道癌,或是家里有人有病史,那你也得特别小心。
你的身体可能本来就容易得这些病,再吃蕨菜等于火上浇油,会让癌细胞更容易找上门。

天天抽烟喝酒的人,胃里本来就被烟酒里的有害物质折腾得够呛。
要是再吃蕨菜,那就是三种致癌物一起攻击你的身体,得癌的风险直接翻倍。
老人、小孩、孕妇也要特别注意这些人的抵抗力都比较弱。
老人的身体代谢慢,毒素排不出去;小孩的器官还没长结实;孕妇还要担心影响宝宝。化疗的病人就更不用说了,免疫力已经很低了。
如果你最近生病刚好,或者体质比较弱,吃蕨菜的风险也比别人大。
普通人偶尔吃几次处理好的蕨菜问题不大,但上面说的这些人,最好连尝都不要尝!春天好吃的野菜多的是,何必非要冒这个险呢?

蕨菜致癌的说法确有科学依据,但也不必谈“蕨”色变。只要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控制食用量,偶尔品尝这道春季美味并无大碍。
当然,如果您属于高风险人群,或者对健康有更高要求,选择其他春季野菜也是明智之举。
了解风险,科学应对,才能既享受美食,又守护健康。这个春天,你还会选择吃蕨菜吗?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