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始于 4 月 6 日的一条短视频。镜头里,店主对着手机镜头熟练演示:将粉色的胎盘组织与西洋参片一同放入烘干机,待水分蒸发后放入粉碎机,最终装入透明胶囊。“产后恢复必备,大补元气”,她在文案里写道,配图中塑料盒里整齐排列的胶囊旁,还放着几张产妇的出院记录。这样的 “滋补服务” 藏在小吃店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之外,直到有顾客发现,这家主营豆浆包子的店铺,冰柜里竟冻着用医用保鲜袋分装的胎盘组织。
商家的 “货源” 声称来自医院产妇,但这条供应链充满问号。根据《卫生部关于产妇分娩后胎盘处理问题的批复》,胎盘若由产妇自行处理,需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买卖。但涉事店主在与顾客私聊时透露,“和产科护士关系好,每天能收两三个”,甚至暗示 “加钱可以指定血型”。这种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交易,暴露出医疗机构在胎盘管理上的漏洞 —— 当本应作为医疗废物处理的人体组织,通过私人关系流入市场,生命伦理的防线便已失守。
更令人脊背发凉的是加工过程中的卫生隐患。小吃店操作间内,研磨胎盘的机器与制作粥品的厨具共用操作台,墙角堆着印有 “食品级” 字样的塑料袋,里面装着已经烘干的胎盘碎屑。常州市某三甲医院感染科医生指出,胎盘可能携带乙肝、梅毒等病原体,即便高温处理,部分病毒仍可能存活,“曾有患者服用自制胎盘粉后感染丙肝,这种私人作坊式的加工,根本无法达到医用消毒标准。” 而所谓 “大补” 的功效,早被现代医学证伪 ——2015 年《中国药典》删除 “紫河车” 条目时就明确,其营养价值与普通动物肝脏无异,盲目服用反可能引发过敏或免疫排斥。
面对舆论质疑,店主的反应堪称 “教科书式规避”:迅速删除朋友圈所有相关内容,将店铺招牌用广告布遮住,面对记者询问时声称 “正在装修,早就不做了”。但市场监管部门在现场检查中发现,操作间角落仍留有未清理的胎盘碎屑,账本里 “胎盘加工” 的条目清晰可见。这种 “打游击” 式的经营,折射出基层监管的难点 —— 当非法交易转入微信私聊、家庭作坊,仅凭定期巡查难以发现,而商家利用 “产后服务” 的外衣作掩护,更增加了识别难度。
这起事件触碰的不仅是食品安全红线,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冒犯。胎盘作为母婴连接的生物学纽带,其处置权本质上属于产妇个体,但任何将其异化为商品的行为,都暗含着对生命伦理的轻慢。正如医学伦理专家李教授所言:“当人体组织被明码标价,当产妇的隐私被当作商机,我们失去的是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 而小吃店将胎盘与西洋参、红枣等食材并列加工的操作,恰似将手术刀与菜板混为一谈,暴露出对医学严肃性的无知。
截至 4 月 8 日,常州市市场监管局已联合卫健委介入调查,案件焦点集中在胎盘来源、加工场所卫生标准及是否构成非法交易。但这起事件留给社会的思考远未停止:当逐利行为突破道德与法律的双重底线,当监管始终滞后于乱象,我们需要建立更严密的制度防火墙 —— 从医疗机构源头规范胎盘处置流程,到明确人体组织交易的法律界定,再到加强对 “月子中心”“产后修复” 等关联行业的监管,每一环都不可或缺。
街头的粥香依旧,但 “胎盘胶囊” 的阴影提醒我们:在烟火气升腾的市井角落,总有人试图把生命的馈赠变成谋利的筹码。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更要守护生命伦理的底线 —— 因为任何时候,人的尊严都不该被放进研磨机,化作胶囊里那一抹可疑的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