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它,或许就看不到如此魅惑的王祖贤

桃花岛浪人 2025-01-11 21:42:07

《倩女幽魂》,上映于1960年,导演为李翰祥,助导为胡金铨,该片曾获得第1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以及,《倩女幽魂》1987版(张国荣、王祖贤、午马主演,徐克监制)便是脱胎于此版。

据徐克在纽约亚洲电影节问答采访所述,有段时间,他曾陷入迷茫,追问自己为何拍电影,在这个过程中,他将注意力放回到小时候真正能令他激动万分的事物上,寻找答案。徐克说,5岁时,他看李翰祥版《倩女幽魂》就有这种感觉。于是,徐克后来便将《倩女幽魂》重新改编,搬上大银幕。

李翰祥版《倩女幽魂》距今已有65年,那个年代的电影,受限于电影拍摄技术,制作自然略显粗糙,叙述故事的风格恐怕也难以满足如今观众的观影需求,但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它能超越时间,依然有诸多元素,值得被后人反复赏析、品味。

李翰祥版《倩女幽魂》,注重对原著还原(还原前半部分,后半小倩与宁采臣结婚生子的内容删去),以故事为主,传递古典小说的审美趣味,尽力捕捉古人所思所想。

徐克版《倩女幽魂》,则更注重人,以现代人的思想,解构古人所思所想,时间流逝,人性亘古不变;以及,徐克版《倩女幽魂》,还注重视觉奇观,花费大量篇幅,展现正邪对决,满足人对于志怪的瑰丽想象。

总之,两版《倩女幽魂》,虽然脱胎于同一个故事,但内核却完全不一样。这就是电影的魅力,传承之中,又自我进化,反映不同时代的精神面貌。

说回李翰祥版《倩女幽魂》。

前文已述,李翰祥版《倩女幽魂》,着力于还原原著小说的古典气质,捕捉古人所思所想。

现代人的行为、思维模式,其实与古代人相去甚远。

李翰祥国学修养深厚,他镜头下的人物,特点就是,接近古人行为、思维模式,有一种古典审美趣味,尤其是对白,半文半白,听着就觉得有文化(那时候的邵氏演员,国语特别标准,发音好听,比现在的普通话还字正腔圆呢)。

李翰祥版《倩女幽魂》中,宁采臣乃典型书生模样,有些迂腐、有些古板、有些轻佻,又有些文人风骨。小倩诱惑宁采臣,以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可以简化为,脱光光,美色诱之。

但李翰祥版《倩女幽魂》则复杂得多,得符合文人的审美趣味。

小倩诱惑宁采臣,首先得以才气吸引宁采臣,琴棋书画,样样得展示,得让宁采臣欺骗自己,他不是被美色所迷,而是欣赏女子才气。

小倩才气得到认可,才能以美色诱之。文人迂腐就在此,明明目的就在美色,但非得虚饰一番。

宁采臣其实内心早已缴械投降,但文人风骨,又迫使他拒绝小倩,因此,他得以捡回一条小命。所谓,君子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

另外,古典审美趣味还在于,其美术布景古色古香,虽然是棚拍,但颇为诗情画意,是实拍所不具备的韵味雅致。

此外,无论是1960版,还是1987版,燕赤霞似乎都是故事隐藏主角。

在蒲松龄原著小说中,燕赤霞的描写并不多,在李翰祥、徐克镜头下,均对燕赤霞进行延展描写。这里只说1960版燕赤霞。

李翰祥版《倩女幽魂》中,燕赤霞的形象颇为生动、复杂。

他乃剑客,忧国忧民,但报国无门。原著小说并未标明故事发生时间,李翰祥将其设置为明末清初,明朝即将覆灭之际。燕赤霞一身武艺,却无法报国,便避世于金华古寺。

他对世事颇为失望,不妄加干涉。他明知古寺有鬼,却不明说,不干涉他人命运。倘若他人受了鬼怪美色、金钱诱惑而亡,那是他们活该,他也对这类人鄙视、不屑。但是,倘若有人不受鬼怪诱惑,鬼怪强行侵害,他又不愿袖手旁观。

看得出,他内心有些挣扎,所谓避世,恐怕是报国无门的无奈之举。但李翰祥版并未就此深挖,古典小说不也如此,只说事,至于人性如何,只待看官自行评判,讲究的就是一个韵味。

最后,吐槽一下,李翰祥版《倩女幽魂》,宁采臣长得像沈腾,口音也很像,有些出戏。

至于,该片的音效、化妆等对恐怖阴森氛围的制造,我就不赘述,看官可以自行品味。

以上,就说这些吧,我是桃花岛浪人,全文完。

0 阅读:23
桃花岛浪人

桃花岛浪人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