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吃掉三千只蚊子,8年才能长大,却被人类作为美食大量捕捉

春秋玉史 2024-10-06 17:14:39

文| 春秋玉史

编辑| 春秋玉史

——【·前言·】——

在又热又闷的夏天,最让人们感到厌烦的 ,绝对是那些怎么灭也灭不完的蚊子,夜晚,正在人们熟睡的时候,一只蚊子会冷不丁地在耳边嗡嗡叫个不停,那种滋味着实让人不好受。

关键之处在于,当你想要把它找出来的时候,却根本无从下手,怎么都找不到它,可是过一会儿,身上很可能就会新增一个蚊子制造的大包。

不过,还有一种益虫,天生就是它的 “死对头”,只要有它的身影,那么方圆几里的蚊子的数量便会急剧下降。

那么这种昆虫到底是什么呢?

“灭蚊专家”逐渐减少

水虿,这名字听起来有点陌生,甚至有点吓人,像某种毒虫,但它其实就是蜻蜓的幼虫,低调地生活在池塘、小溪等淡水环境里。

它拥有一个极为霸气的称号 ——“灭蚊专家”,也有人称它为 “蚊子杀手”,这绝非夸大其词,一只水虿在一天之内能够消灭成千上万只蚊子。

水虿大多分布在我国南方一带,你很容易在各类水体当中看到它们的身影,水虿长得和蚂蚱有些相像,颜色以暗绿色和暗褐色为主,它们常常无声无息地潜伏在水底的各个角落,或者隐匿在水草之间。

水虿在水中会经历多次蜕皮,体型逐渐变大,捕食能力也越来越强,它主要吃小型水生动物,比如蚊子的幼虫、水蚤、小虾,甚至小鱼苗也不放过,所以说,水虿是个“吃货”,而且口味还挺重。

水虿虽然具备控制蚊子数量的能力,而它也会对其他水生动物下手,其中就包括鱼苗,在一些人工养殖的水产养殖场里,水虿摇身一变,成为了令人头疼不已的害虫。

如果水虿数量太多,就会吃掉大量的鱼苗,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下,水虿的角色也会发生转变,有时候是益虫,有时候又成了害虫。

水虿和人类的关系,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除了在水产养殖业中可能造成危害外,水虿还成了人们餐桌上的食物。

在一些地方,人们会捕捉水虿,然后油炸、煮汤,据说味道还不错,而且蛋白质含量很高,这种吃水虿的现象,反映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食物链的复杂性。

拿大庆市民发现蜻蜓数量越来越少的这件事来说,部分人会为了得到更多水虿而前往湖边、水塘等区域进行打捞,他们的收获颇丰,一次就能捞走几十斤水虿。

尤其是在下雨天,打捞的人更多,这些被捞上来的水虿,很多都已经被油炸上桌了,一只水虿要经过漫长的发育阶段才能变成蜻蜓,而人类的捕捞行为,让它们的努力付诸东流。

当水虿不断减少时,受到影响的不只是蜻蜓的数量,还有其他相关生物,例如以蜻蜓为猎物的鸟类,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

除了因被人类捕捞用于食用之外,农药的使用以及水污染等因素同样给水虿的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农药虽然能杀死害虫,但也可能误杀水虿,水污染则会破坏水虿的栖息地,影响它们的生长发育。

水虿其实是一个很敏感的生物指标,如果一个水体里有水虿,说明这个水体的水质还不错。

反过来讲,如果某个水体里根本没有水虿存在,那就有很大可能表明这个水体已经被污染了,所以,保护水虿,其实就是在保护水环境。

让人心烦意乱的蚊子

到了夏天之后,最让人心烦意乱的其实就是蚊子,为了对抗蚊子,人类可谓是煞费苦心,灭蚊灯的光芒在夜里闪烁,蚊香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蚊帐像一座堡垒守护着睡眠。

各种灭蚊装备琳琅满目,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那么几样,而这些方法终究只是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蚊子大军依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让人防不胜防。

蚊子总是能够趁着你不注意,无声无息地落在你的肌肤之上,它怀着极度的贪婪,尽情地吮吸着你的血液,等你感觉到痒的时候,它已然飞得不知去向,只留下一个红肿的包,那便是它留下的 “战利品”。

不少人对蚊子恨之入骨,甚至希望这种生物能够彻底从地球上消失,在网络上,关于“如何有效灭蚊”的话题经久不衰,各种偏方、妙招层出不穷,足以见得人们对蚊子的厌恶程度。

而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每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蚊子虽然让人讨厌,但在自然界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许多动物的食物来源,例如鱼类、鸟类、蝙蝠等等。

蚊子具备非常强的生育能力,一只雌性蚊子单次产卵数量可达数百枚,这些卵进入水中,孵化成为孑孓,孑孓在水中生活一段时间后,会进入蛹期,经过蛹期的沉淀,它们最终会变成蚊子。

它们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从热带雨林到寒冷的极地,都能找到它们的踪迹,蚊子不仅让人感到厌烦,还传播各种疾病,例如登革热、疟疾、乙型脑炎等等。

尤其是在那些卫生条件不尽如人意的地区,蚊媒传染病简直就是当地居民的一大隐忧,在这样的环境下,蚊子更容易传播疾病,给居民带来严重的健康威胁,故而,有效控制蚊子的数量,对于确保公共卫生安全是极为关键的。

蚊子杀手—水虿

其实,我们常见的“蜻蜓点水”并非蜻蜓在玩耍,而是它们在繁殖后代,蜻蜓点水,实际上是雌蜻蜓将卵产在水中,这些卵,就是水虿的初始形态,卵进入水中后,就开始发育,最终成长为蜻蜓。

不过,在进化为蜻蜓之前的这段时间,它必须在水中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它们一般会把水田的浮萍下面当作自己的安身之处,在那里躲避外界的干扰,也有可能藏身于小溪里的石头缝隙之间,静静地长大。

水虿的长相,跟蜻蜓差别很大,甚至可以说是“面目全非”,起初,水虿的腿像小虾一样,活动能力有限,这是它的前稚虫期,不过这个阶段很短暂,很快它就能在水中自由活动了。

当水虿经历一次蜕皮后,它便愈发接近蜻蜓的 “预备形态”,此时的它依旧没有翅膀,模样有点类似螳螂,水虿的体型比例显得有些失调,肚子远比头部圆胖得多,乍一看去,还真有点吓人。

值得一提的是,水虿还是蚊子的克星,蚊子也是水虿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它们最喜欢的猎物。

水虿对蚊子的捕食过程绝对可以用高效精准来形容,它们头部的那个如同面罩一般的结构十分奇特,当水虿看到蚊子时,会火速打开 “面罩”,通过身上的尖刺迅速掌控住猎物,然后毫不犹豫地把蚊子放进嘴里。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被盯上的蚊子几乎没有逃脱的可能,蚊子如果飞到有水虿的水面,那基本就是“自投罗网”了。

对蚊子来说,水虿绝对是它们的天敌,妥妥的“灭蚊小能手”,有些网友戏称水虿是“人形捕蚊机”,这虽然有点夸张,但也足以说明水虿捕蚊的效率之高。

水虿它们虽然是蚊子的天敌,但同时也是其他一些动物的食物,水虿在水中要经历漫长的成长期,这段时间里充满了危险,随时可能被其他捕食者吃掉。

而且,即使成功躲过了天敌,最终羽化成蜻蜓,它们的寿命也只有短短几个月,水虿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水中度过,为了成为蜻蜓,它们要在水中隐忍蛰伏数年。

蜻蜓和它的幼虫水虿,都是对人类有益的昆虫,蜻蜓捕食蚊蝇,净化环境,水虿消灭蚊子幼虫,控制蚊虫数量。

它们默默地为我们守护着一块纯净的领域,我们应当珍惜并保护它们,保护蜻蜓和水虿,并非仅仅是保护某个物种那么简单,而是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

参考资料

新浪网:一年能吃3000只蚊子,8年才长大,却被人们当成美食大量捕捉

新浪网:蚊子最怕它,却被人类当成美食捕捉

百度百科:水虿

央广网:幼虫遭抢不是传说 蜻蜓幼虫油炸上大庆食客餐桌一盘50元

0 阅读:46

春秋玉史

简介:每个人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