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说法挺火:现在的演技综艺,就是图个乐子,看看那些“牛鬼蛇神”的表演,然后嘲笑一番,证明内娱没救了。
我倒觉得,这种想法太简单粗暴了。
真要只是图一乐,那这些节目怎么还会一季又一季地搞下去?
背后肯定有更深的东西。
演技"乱象":遮羞布?
《演员请就位3》一开播,各种奇葩表演就上了热搜。
许佳琪学猫叫,杨子一口一个“西门庆”,还有李茂演盲人却说“两个人”。
这些场面,用“辣眼睛”来形容都算客气了。
陈凯歌导演也说了,很多演员“演”的痕迹太重,用力过猛,反而适得其反。
但话说回来,这些“乱象”真的是节目组故意搞出来的吗?
我觉得未必。
与其说是遮羞布,不如说是节目组想借这些“乱象”来扒开行业内幕。
想想那些“禁止虐待老人”的弹幕,是不是有点讽刺?
演员生态:谁是"打工人"?
节目里有个环节,惠英红和杨晓培两位导师问了演员们一堆扎心的问题:“谁整过容?
”“谁被换过角?
”这些问题,其实是在考察演员的价值。
演员们也挺实在,说自己没啥代表作,剧本被抢、角色被换是常事,演烂片是因为“读剧本能力有限”,甚至有演员说要直播带货“养家”。
这些话,听着挺心酸的。
现在很多人,一说起演员就想到“208万”,觉得他们都是高高在上的。
但《演员请就位3》告诉你,除了少数头部演员,大部分演员都是“影视打工人”,他们也是在为了生活奔波。
就像其他行业一样,不是所有演员都是科班出身,有沉寂多年的老演员金巧巧,也有马启越、张婉莹、赵蕴卓等新生代演员,还有锤娜丽莎、代高政、张百乔等跨界演员。
每个人入行的原因和价值理念都不一样。
而且,很多演员的演技并没有随着工龄增长而提高,反而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行业生态的参差不齐,才是“乱象”的根源。
"入戏"VS"入席":谁说了算?
如果一个行业只靠道德约束,那肯定走不远。
影视行业也一样。
如果演技综艺只是让导师们批评演员的演技,那演员的热情能维持多久?
《演员请就位3》想做的,是搭建一个可持续的人才成长链路。
所以,他们提出了“赛道”的概念。
观众的喜好越来越多元化,影视题材也越来越细分。
演员只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赛道,才能更好地“入席”。
节目组的slogan是“想入席,先入戏”。
“入戏”是指提高演技,“入席”是指疏通人才成长链路。
在“表演之城”里,张百乔演的自闭症商贩,宋伊人演的卖身葬父的女孩,都让人印象深刻。
导师们也在努力帮助演员们重新认识自己。
章子怡批评张嘉元轻浮,但又发现了他“安静的一面”;陈凯歌说“表演是内心充沛了,表面举重若轻”,吴镇宇和于佩尔则示范了“表演不需要太多你来我往,而是需要情感的传递”。
除了演技指导,节目组还请来了制片人杨晓培当“市场导师”,以及法国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当“国际导师”,为演员们提供多维度的建议。
赛制方面,《演员请就位3》通过四个阶段的设计,还原行业选角、定妆试戏、争取角色、跑组排练、片场拍摄等真实过程,让演员们一步步成长。
节目还加入了观众考核、行业考核等环节,让演员直面市场。
选秀背后:行业真能变好?
《演员请就位3》想做的,就是选出兼具演艺追求、观众认可和行业价值的潜力演员,让更多好演员被看见。
这个过程肯定不容易,会面临很多争议。
但不管观众怎么看,都不应该否定节目组的初心。
演技综艺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为它们敢于自我否定和自我革新。
那么,行业真的能变好吗?
这恐怕没人能给出确定的答案。
但至少,我们看到了改变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