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I+影像,AI+临床,到AI+原生硬件,2024年被誉为AI+医疗大模型发展元年。
国内巨头纷纷加码医疗大模型领域,目前已有部分大模型产品落地应用,进入门诊问诊、预诊导诊、病例数据管理等医院场景。
2023年5月,国内首款医疗大语言模型MedGPT发布,数字医疗服务开始进入2.0时代。
一年来,京东健康、百度、腾讯、卫宁健康等互联网企业,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所,也相继发布医疗大语言模型。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医疗场景中技术积累越发成熟,应用场景日益丰富。
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医疗领域的方方面面。
以体检报告生成为例,平均每5秒AI可自动生成一份总检报告,报告采纳率达到96%以上。
Gartner调研显示,超过60%的中国企业计划在未来12至24个月内部署生成式AI。医疗场景将是重要的落地场景之一。
而在近日举行的百度健康产业生态大会上,武汉协和医院门诊办公室副主任谭捷提到,通过AI大模型的辅助,武汉协和医院已经试点了智能分导诊、智能加号和智能候诊室三个项目。
仅仅是导诊,显然还不够看,但大模型已经开始探究更深的角度。
媒体报道,6月,香港大学牙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在香港玛丽医院基于联影智能uAI MERITS平台,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由医疗混合大模型驱动的口腔颌面整复外科手术。
据称,该团队在手术前使用基于各种医疗图像上训练的Transformer模型,实现精准分割。
在术中,通过一个多模态大模型来实现术中3D图像和视频配准、透视投影和动态视觉跟踪,穿支动脉、血管、骨骼等在术中就得以直观展现,实时提供术中的指引,大大提升手术效率和精准度。
进入医疗大模型领域的,其实不止是专业医疗科技厂商,还有一些想不到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例如支付宝。
7月5日,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可信大模型论坛”上,支付宝发布多模态医疗大模型,同时推出包括医疗可信一体机、可信云等解决方案。
显然,支付宝此举不止是为了方便医疗付费。
据悉,支付宝医疗大模型添加了百亿级中英文图文、千亿级医疗文本语料及千万级医疗知识图谱,中英文医疗考试、基准测试达到或超过GPT4水准。
尽管有诸多好处,医疗的严肃属性,数据的互不连通,近乎为零的容错率,都让医疗大模型的商业化举步维艰。
医疗大模型未来商业化的主要痛点是什么?
未来5年内医疗大模型的市场规模会有多大?
对此,中国日报记者郑伊然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医疗大模型还只是医学生,至少5年内不可能毕业。
目前,医疗大模型的痛点很多,例如:
诊疗上,由于许多病症的复杂性,需要各种检查寻找病因,医疗大模型很难完成诊疗全流程的复杂工作。
更多的是通过大数据和深度学习,为医患提供诊疗参考方案,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诊疗效率。
这一痛点,需要足够的且垂直细分到不同病例的大数据,来提供大模型深度学习。
这样的诊疗参考,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医生的误诊率。
而这样的大数据,靠一城一省都不足以达成,需要全国数据互通,并借鉴国外案例,实现难度极大。
未来5年,医疗大模型依然还是“医学生”状态,距离真正意义的商用还有距离。
最好的出路也是一边深度学习,一边进医院围绕各个垂直细分领域做“规培”试点,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产业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