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貌不扬的马皇后为什么能让朱元璋在发家后对自己不离不弃?
古往今来,发家后抛弃原配的男人不在少数,朱元璋却格外不同,不仅对马皇后百依百顺,还在她死后再不娶正妻。
马皇后的出身要比朱元璋好上一点儿,她是宿州夫妇马三的女儿,马三的过命兄弟就是元末起义军郭子兴。世道混乱后,马三带着几个孩子投奔兄弟,与郭子兴接头以后,马三带着人马回到宿州策划起兵响应郭子兴的军队。
可马三命簿回去没多久就病逝了。郭子兴也是重情重义,见兄弟早逝,先把他的小女儿收为义女,视如己出,交给二夫人张氏照顾,直到朱元璋前来投奔,郭子兴又觉得朱元璋此人有勇有谋,值得拉拢,便将这个义女嫁给他。
马姑娘出身富户,“知书精女红”,嫁给朱元璋为妻后,也不嫌弃老朱的身世坎坷,而是与之患难与共。郭子兴一度受到别人的挑拨,将朱元璋下狱,对他严刑拷打,还不让进食。马姑娘连忙从厨房偷出炊饼揣入怀中,送进监狱给朱元璋充饥,自己的胸口还被炊饼给烫伤了。
此后她更是细心照料朱元璋,担心丈夫打仗缺粮,她常储存一些干粮腌肉,生怕朱元璋饿着。朱元璋也对妻子信任非常,自己行军作战的文书以及记录敌军动向的笔记都交给马夫人保管,他也将信息分门别类整理得井井有条。朱元璋需要查询东西,她“即于囊中出而进之,未尝拖误。
这样一个贤内助,朱元璋怎么会不爱呢?
当然,马皇后之所以能坐镇后宫,光会照顾人是不够的,她还有不少别的本事。
朱元璋称帝后,第一件事儿就是册封马夫人为皇后,顺带将他的大儿子朱标封为太子,他对马皇后那是百分百的信任,还常常对大臣夸奖她的贤德,讲述当年炊饼的故事。
朱元璋是这样形容老婆的:“家有良妻,犹国之良相。”马皇后也不恃宠而骄,而是很谦虚地回答:“妾闻夫妇相保易,君臣相保难,陛下既不忘妾于贫贱,愿不忘群臣百姓于艰难。”
朱元璋严禁后妃干政,规定后妃“宫门外一应事务,毋得干预。”
但他对马皇后却不一样,这可不是老朱昏聩,那是因为马皇后真是个优秀的人。
和其他参与政务的后妃不同,马皇后从不侍椒房之宠萌生权势之欲,也从不抛头露面,更不拉帮结派,结党营私。
元末以来,长期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田畴荒芜。朱元璋登基时,百业待兴,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马皇后将百姓的疾苦时常挂在心上,一听说遇到灾荒岁歉,她也不到处劝谏,而是备上麦饭野蔬。
朱元璋见了就知道马皇后想说什么,便顺着她的意思赈济灾民。但马皇后的眼光也很长远,她道:妾闻水旱无时无之,贩恤之有方,不如蓄积之先备。“朱元璋对马皇后的意见大为赞许,在各州县设立预备仓,设立东南西北四处。
马皇后不仅自己不干预宫外的政事,而且不让娘家人做官。朱元璋是个疼老婆的汉子,他压根儿没想到马皇后家可能外戚干政。
洪武元年正月,他登基仅十余天,就派人寻访马皇后亲人,准备给他们官做,但老马家人丁实在不兴旺,马三又只生了女儿。
出去找的人只找到马皇后的远房亲族,朱元璋还是想授予官职,马皇后却坚决予以回绝。她说:“国家官爵,当与贤能之士,妾家亲属,未必有可用之才。”
可能朱元璋也没见过这么伟大的女人,干脆“闻言遂止”,找了人去马家“赐金帛而已”。
正是因为马皇后给朱元璋列举出了外戚干政的危害,朱元璋此后才将严禁外戚干政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
马皇后的善解人意可不是装出来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在为别人着想。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重病,群臣请求举行祈祷仪式,寻求良医治疗。马皇后却不以为然,道:“死生,都是命中注定的,祷祀又有什么用呢?”在临终前,她还故意不接受治疗,生怕朱元璋因为自己而加罪于诸位医生。临终前,她还不忘地劝谏朱元璋,“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
远方
明朝后期是由封建社会转型资产社会,资产阶级代表东林党是最大的势力,保皇派魏忠贤也仅能维持皇权的苟延残喘,崇祯没了魏忠贤的帮助,那就是完全的被社会抛弃。崇祯的罪过是跟虚君的时代潮流对抗,输光了还宁死不南迁,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动荡。如果能南迁到资产阶级大本营,皇权虽正式落幕,但明朝也就正式完成资本社会的进阶。
饕餮
正室和二房差距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