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气温下的亚冬会志愿者生活:合影、冻僵的双手与温暖的瞬间

运动达人 2025-02-20 21:41:27

冷风呼啸,一支支缆车队伍缓缓上山。

志愿者郭宇涵拉紧了外套的领口,却依然挡不住刺骨的寒意。

她对同行的伙伴打趣道,“上山这是考耐寒能力吧?

”话音刚落,缆车外的运动员急需帮忙卸下行李,原本冻僵的手却迅速动了起来。

亚冬会的幕后现场里,像这样的瞬间比比皆是。

可是谁会想到,这些看似简单的服务,背后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

跨越千里只为一场“约定”:志愿服务中的辛苦与温暖

张依漫的家在广东潮州,距离哈尔滨将近3000公里。

身边的朋友听到她大年初一就搭车北上的消息,都纷纷表示“费劲跑这么远,是图什么?

”面对这类疑惑,她的回答很简单:“从得知家乡哈尔滨中标时,我就给自己定下了这个目标。

今年,这约定无论如何都不能缺席。”

服务岗位安排在滑冰馆时,张依漫每天需要在现场做大量协调工作,包括引导来访人员和场馆进出口管理。

初入岗位时,她还觉得“来这边服务可能就跟普通兼职差不多”。

没想到,接触越久,她越被志愿者之间那种互帮互助的氛围打动。

一次值班完,她和同伴因为工作没来得及吃饭,回到志愿者之家时桌上却多了一片生日蛋糕:是当天另一名志愿者过生日时故意留给他们的。

这块小小的糕点,尽管味道平平,却让张依漫感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温暖。

冰雪中的语言桥梁:为国际运动员提供最暖帮助

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杨飞燕的岗位是抵离引导服务。

从航班到达的那一刻起,她的使命就是协助各国运动员顺利找到自己的行李。

很多国外运动员刚抵达机场的时候,都会因为不熟悉流程表现出紧张的情绪。

一次,一位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运动员满脸忧虑,细声细语地用简单的英语向杨飞燕提问。

杨飞燕立刻用流利的俄语安抚他,并主动帮助他寻找行李。

“当时他脸上的表情缓解了很多,临走时特别客气地和我说‘спасибо’(俄语的‘谢谢’)。

”这是杨飞燕难忘的一刻——简单几个词,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语言不仅是与运动员沟通的工具,也是文化交融的一部分。

当与一位哈萨克斯坦队员沟通过如何顺利通过安检时,杨飞燕意外发现,她曾学习过的民族艺术和对方家乡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这份“知识意外撞击”的喜悦也让她对自己的服务内容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徽章与微笑:一场中外文化的偶遇交流

在冰壶赛场的后台,李奕憙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间比赛结束后基本要到深夜才能回到休息区。

负责记者引导工作看似单调,但却在细节中蕴藏着惊喜。

在一场冰壶比赛期间,一位卡塔尔记者走近她,忽然递过来一枚徽章。

李奕憙起初以为对方是想要交换,然而卡塔尔记者只是一笑,随后转身离去。

“那一瞬间,我觉得志愿者的身份与意义变得特别具象,像一枚徽章上承载的东西一样。”

李奕憙后来还收到了亚奥理事会菲律宾代表送的徽章。

不同国籍的徽章,让这场赛事的全球化感受尤其鲜明。

“从送来的每一个徽章中,我能够真实感受到来自不同文化的认可和尊重,这让我深受鼓舞。”

冰雪奇缘:从比赛观众到为赛事“添温”的志愿者

郭宇涵在过去,是这个亚洲冰雪盛会的普通观众,定下门票到冰球馆看比赛,是她当时的“小目标”。

谁曾想,几年后,她还能以志愿者的身份真正参与其中。

她的岗位是为运动员提供茶水、咖啡等茶歇服务,也难免因为天气恶劣遇上艰难时刻。

服务点的咖啡壶曾因温度不够被冻住,她和同事不停更换才保证了饮品供应。

相比比赛日,准备阶段每天早晨天未亮便开始上山,她说:“那段经历真是前所未有,手脚容易冻僵,但每走一段陡峭山路,内心都更充实。

志愿者们互相喊加油,这感觉真的很特别。”

郭宇涵说,志愿者让她不再满足于“观众视角”。

“这让我明白,观赛和参与是两回事。

运动员在前台赢得掌声的时候,志愿者也希望能为这份荣耀尽一份力。”

志愿者们大多带着自己的小目标来到亚冬会现场。

但在服务过程中,他们中的许多人发现,“双向奔赴”的意义远大于最初的设想。

这里不仅是看似无偿的劳动,也不仅是为人服务的奉献,更是另一种成长方式的延续。

每一次与外界交流的机会,每一份付出背后的收获,让这些年轻人在冰雪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纯粹的连接。

或许,志愿者收获的,不止是一枚徽章、一次合影或一些被冻僵的回忆。

他们带走的,是一种在细微之处找到意义的能力。

未来的路上,这种能力也许会在某一特定时刻,成为所有经历的最好注解。

0 阅读:0
运动达人

运动达人

体育资讯、健身技巧,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