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德国的大选中,保守派基督教民主联盟(CDU)以28.5%的得票率成为大选赢家,重新夺回政治舞台的主导地位。
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AfD)以20%的选票跃居第二,而现任总理奥拉夫·朔尔茨领导的中左翼社会民主党(SPD)则遭遇惨败,得票率跌至历史低点,可能创下自19世纪以来的最差记录。
据英媒2月24日报道,这场惨败令执政党内部士气低落,他们已经将这次选举结果称为“历史性的失败”。
德国选择党(AfD)作为一个成立仅12年的年轻政党,在2015年难民危机后迅速崛起,以反移民和民族保守主义为核心议题。
此次大选中,该党一举从2021年的第五名跃居第二,得票率增加了10个百分点。
领导人爱丽丝·魏德尔(Alice Weidel)在庆祝活动中兴奋地表示:“今天的结果表明,我们已经牢牢扎根于德国政治的主流。”
魏德尔还向CDU抛出了橄榄枝,公开表示愿意与他们合作以组建政府:“如果没有我们的参与,德国的变革是不可能发生的。”
报道称,AfD的崛起给德国政治带来了强烈冲击,但由于战后德国政治体系中的“防火墙”传统,主流政党一直拒绝与极右翼政党合作,这使得AfD暂时无法进入政府。
但AfD领导层的语气中充满了信心,副议会领袖贝娅特丽克丝·冯·斯托克(Beatrix von Storch)甚至预言:“其他政党迟早会改变他们的立场。我们进入政府只是时间问题。”
AfD的支持者认为,他们是唯一一个回应公众焦虑和愤怒的政党,尤其是在非法移民问题上。
发言人斯蒂芬·布兰德纳(Stephan Brandner)对媒体表示:“过去我们被贴上民族主义者、种族主义者的标签,但事实是,我们在回应民众的真实需求。德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只有我们在认真解决。”
二、CDU重回权力中心:从默克尔时代到默茨时代此次选举的最大赢家,无疑是CDU及其领袖弗里德里希·默茨(Friedrich Merz)。在经历了四年的在野期后,CDU以28.5%的得票率重夺第一。
这位69岁的领导人被认为是默克尔的“反面人物”,与默克尔的温和务实形成鲜明对比,默茨是一位经济自由主义者,并将党派的立场向右转移。
在竞选期间,默茨承诺将为德国提供更强有力的领导,并重新将德国置于欧洲的核心位置。他还表示,将与重要盟友加强合作,尤其是在面对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对欧洲的不满情绪时,努力恢复德国的国际影响力。
默茨的支持者认为,他的领导风格将为德国注入新的活力,但批评者则担忧他的经济政策可能会加剧社会不平等。
不过,虽然CDU的胜利稳固了默茨成为下一任总理的可能性,但德国复杂的多党制意味着,组建政府的道路将充满挑战。各党派之间的分歧让组建联合政府的谈判变得异常艰难,这场博弈可能会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三、左翼溃败:SPD、绿党和FDP的惨淡结局对朔尔茨来说,这次选举无疑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低谷。
SPD此前作为执政党,试图通过社保改革和绿色转型来挽回民心,但经济停滞、基础设施老化以及移民问题的失控让选民对执政联盟失去了信任。
许多分析人士认为,此次选举结果反映了德国民众对现政府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
朔尔茨的执政伙伴也未能幸免。绿党得票率定格在13.5%,表现虽不算差,但未能再现2021年的强劲势头。
自由民主党(FDP)则以4.9%的得票率惨遭淘汰,未能达到进入议会的5%门槛。这个结果对FDP来说是毁灭性的,其领导人克里斯蒂安·林德纳(Christian Lindner)已暗示可能会因此辞职。正是FDP在去年11月退出执政联盟,直接导致了本次大选的提前举行。
极左翼政党左翼党(Die Linke)却意外迎来了支持浪潮,以8.5%的得票率成功保住议会席位,击退了新成立的“瓦根克内希特联盟”的挑战。
此次民调还揭示了不同年龄段选民偏好上的显著差异:Die Linke赢得了18至24岁年龄段的支持,AfD紧随其后;而在25至35岁年龄段中,AfD位居榜首;CDU则最受老年选民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