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还没有达到生活的及格线,更不用说诗和远方了。
众生皆苦,焦虑的人是相似的。
现代生活节奏快,焦虑似乎是每个成年人的常态。统计数据显示,有96%的人经历过令他焦虑的事情,其中54%的人每天都在焦虑。
我们还没有达到生活的及格线,更不用说诗和远方了:
“已经连续加了1个月的班,我感觉要崩溃了,很想大哭,但又不敢回家哭,怕吓到孩子,只能在回家的路上哭。”
“我失业了,家里还有俩孩子要养活,我每天都在担心未来。”
“我在社会上度过的时间越长,我就越发现考上985是我一生的顶峰,此后都是下坡路。”
“在国外工作了几年后,我发现除了拥有无法回去的家乡之外,我还拥有无法生根的异国土地。”
“在我眼中,未来不再是可以预期的时间节点,而是一片空白和漫长的无尽。”
“担心头秃,每天灵魂拷问自己:我的头发哪里去了?”
大部分人都活得焦虑,又无可奈何。
有人说:现在的社会,连空气中都弥漫了金钱的味道。延伸来说就是:功利性和目标性,已经全面侵入社会。
从幼儿园开始到老去,生活的逻辑是一致的。所以今天的进入职场后的压力,是在延续上学时的竞争,这就像一辈子都在跑一个没跑完的马拉松。
从分数到财富,这都是完全单一的目标。我们原本可以工作后,领一份还行的薪水,然后就开始玩,探索生活了,但现在的环境要求我们必须要有房有车有...
社会设定的目标很明确,而且路径给钉死了,导致普遍缺乏“意义感”。
我们时常感到自己的生活被社会的“时钟”所束缚,在事业、婚姻、家庭等方面,似乎都被人设定了一个标准的时间表。
人应该是可能性大于现实性的,只有可能性大于现实性你才有希望,但是现在是现实性大于可能性。
有一个“了不起的盖茨比曲线”,横轴是基尼系数,基尼系数越大意味着贫富差距越大,纵轴是代际收入弹性,其实就是“阶层固化指数”。
越往右上角,普通人的希望就越少,社会阶层固化的程度就越高。而中国和美国都在右上角。中国其实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基尼系数很像欧洲,后来跟美国比较像。
怎么办?有什么出路吗,出路在哪里?这是很多人问过我的问题。
在现在的竞争游戏里,我们可能多多少少还是需要竞争,但内卷也不要卷得太深,我们就微卷,然后卷出可能性。
将“微卷”当成一种暂时的对策,打开眼界看看别的可能性。
比如,陆庆松,他就完全不按照社会路径来走,他本来在体制内,是清华的音乐老师,后来辞职了,在北京郊区租房子,每天练琴养花养草,然后也一直没有正式工作。他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个好的钢琴家,但他也不那么急。但就是这么一个“极端”的人,他生存下来了。
再比如,让自己开始一种低消耗的生活,做一份时间自由的兼职工作,同时规划实施某项被动收入,从而摆脱牛马的打工状态,换得身心的自由。
所以,在躺平和内卷之间,还是有位置的,人还是能在一个庞大的系统里找到机会。哪怕这个系统的控制力已经无处不在了,但依然还是有闪转腾挪的空间。
所以,出路还是有的!
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