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美国总统是美国人一票一票选出来的,但根本就不是,谁能拿到270张选举人票,谁就拿到了白宫的入场券。
这着实让大家想不明白,美国人口超过3亿,怎么到头来,几百张选票就足以决定总统之位?选民们一票一票投出来的结果难不成都是无用功吗?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即便有候选人得到更多民意,也很有可能坐不到总统的位置上,这并非个例,先前曾多次发生这种奇怪的情况,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270张选举人票的游戏规则
美国大选,听起来是几亿人都在投票选总统,可实际上它的计票方式并不是简单地数选票总数,它是通过选举人团来计算选举人票的,而且还有个关键要点叫“赢者通吃”,这里面有三个重要的知识点:选举人团、选举人票和赢者通吃。
选举人团以州为单位,美国50个州及1个华盛顿特区,一个州就是一个选举人团,共51个选区参与选举,在大选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大选中起决定作用的选举人票并非是大家印象中民众的普通选票,而是各选举人团所代表的特殊选票,每州票数各不相同,决定其票数的关键在于本州国会议员的数量。
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构成,各州均有2名参议员,众议院议员数量按各州人口分配,人口越多,众议员越多,该州的选举人票也越多。
就以大家熟知的纽约州为例,纽约经济发达,地区人口数量高达2000万人,其中符合要求的选民占比约65%,大概是是1300万人,这一州的选举人票就是国会议员的数量,包括2名参议员和27名众议员,总共就是29张选举人票。
全国一共有538张选举人票,这个数字是这样来的:参议院有100个席位(每个州两名参议员),众议院有435个席位,再加上华盛顿特区的3张选举人票。
最后就是这个“赢者通吃”的规则了,这可太有意思了,假设一个州有500万张选票,投票结束后,候选人A获得的票数比候选人B多,哪怕只多一点点,此人就会获得该州所有的选举人票。
比如A获得251万选票,B获得249万选票,A在这一州的得票数排第一,那这一州的所有选举人票就全部都归A了,B就算得了不少票,但也一张选举人票都得不到,就这么残酷。
美国总统大选的规则就像是一场复杂而有趣的数字游戏,在这场游戏中,538这个数字至关重要,而270票则是那道决定胜负的关键分数线。
候选人想要赢得总统大选,就必须获得至少270张选举人票。假设一位候选人在多个大州,比如加利福尼亚州、得克萨斯州、纽约州等获得胜利,积累的选举人票超过了270票,那么他就能赢得大选。
这套特殊的“游戏规则”使得候选人的竞选策略发生了扭曲,他们不再只盯着普选票,而是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几个关键的“摇摆州”,这“摇摆州”是什么呢?为何如此重要?
二、“摇摆州”起关键作用
别看美国有51个选区,但其实很多选区的最终结果已经固定,无论外界如何风云变幻,州内绝大多数选民都会坚定选择其中一方,所以这些州的最后的投票结果并没有太多悬念。
像得克萨斯州就是传统的“红州”,只会把票投给共和党候选人,而加利福尼亚州就是传统的“蓝州”,只会把票投给民主党候选人,这样一来,那些最终结果具有悬念的州就极为关键。
摇摆州,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在总统选举中选民倾向不明显的州,这些州的选民,就像墙头草一样,摇摆不定,难以预测。正因为如此,摇摆州成为了候选人竞选的重点目标,是兵家必争之地。
候选人在巩固自己阵营州的同时,会努力争取那些“摇摆州”,像佛罗里达州、宾夕法尼亚州等,为了赢得摇摆州的选票,他们使出浑身解数,不仅会深入基层,与选民面对面交流,还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关切,以便根据摇摆州的具体情况,调整自己的竞选策略。
在经济不景气的摇摆州,他们可能会强调创造就业、提高工资等议题,在社会议题比较突出的摇摆州,他们可能会迎合当地选民的保守或自由倾向。
摇摆州的政治生态比其他州更加复杂,各种政治力量在此交锋,各种利益集团在此博弈,为了赢得摇摆州的选举人票,他们想尽各种方法。
毕竟候选人获得的普选票数再多,如果无法拿到至少270张选举人票,一切都是徒劳,这就像一场数学游戏,候选人必须精准计算,才能最终胜出。
2016年,希拉里就输掉了这场数学游戏,在民选得票中,她比特朗普多280多万票,但在选举人票中,她却比特朗普少74张票,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五位“少数票总统”。
笔者认为
美国总统大选的538张选举人票和270票的规则,让竞选充满了变数和策略性,各州的选举人票分配、不同的投票制度以及摇摆州的存在,共同构成了这场全球关注的政治角逐的独特规则体系,决定着谁将最终入主白宫。
如今特朗普与哈里斯的角逐已经进入最后时刻,那么谁会率先拿到270票,成为这场大选的最后赢家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海报新闻:2024年11月4日《摇摆州成关键,美国大选怎么选?》
封面新闻:2024年11月1日《零基础看懂美国大选 选举人团与摇摆州的秘密》
新京报:2020年8月20日《希拉里谈2016年惨败经历:美国需要一个比特朗普更好的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