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慢性疼痛正逐渐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公共健康挑战。
据国际疼痛学会的统计数据,全球约有五分之一的人遭受慢性疼痛的困扰。而在中国,根据《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2020)》的数据,慢性疼痛患者的数量已超过3亿,并且每年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慢性疼痛是一种病因复杂、病程漫长且易复发的疾病,它不仅涉及肌肉、骨骼、神经等身体部位,还可能与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和失眠共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尽管目前治疗慢性疼痛的方法多样,但长期疗效并不理想,长期用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患者的依从性问题以及经济负担等因素,都促使我们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式。
运动,作为一种成本效益极高的健康促进方式,其治疗疾病的历史悠久。我国最早的运动治疗记载可追溯至《黄帝内经》。
2007年,美国运动医学学会和美国医学会基于赫罗迪科斯的理念,正式提出了"运动是良医"的学术理念和健康促进项目。
2012年,中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体医融合"的概念,强调预防的重要性,以及预防与治疗的同等重要性。
中医特别提倡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传统锻炼。
随着研究的深入,运动训练的适应性改变在分子生物学、生化和生理学层面的基础不断被揭示,为运动疗法的理论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运动不仅能提高疼痛阈值,降低疼痛敏感性,这种现象被称为运动诱发痛觉减退(EIH)。研究显示,经常参与运动的个体患慢性疼痛的风险显著降低,而缺乏运动的个体则面临更高的风险。此外,规律的运动训练已被证实可以改善慢性疼痛症状。
作为一种低成本、低风险、具有长短期疗效的治疗方法,运动在慢性疼痛的预防和治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