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背景与医养结合发展目标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国家在“十四五”期间密集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的优化升级。例如,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老年安宁疗护病区设置标准》(2025年2月1日起实施)明确要求,医养结合机构需构建以老年医学为核心、康复护理为支撑、安宁疗护为补充的多层次功能体系。到2025年底,60%以上养老机构需内设医疗机构,并配备专业医护团队。这些政策不仅明确了医养结合养护院的功能定位,还通过财政补贴、床位建设补助等激励措施,加速行业规范化发展。
二、医养结合养护院的核心功能体系
(一)医疗功能模块:以老年医学为支撑
1. 基础医疗服务
根据《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医养结合养护院需配备内科、中医科、康复医学科等临床科室,并配置药剂科、检验科等医技科室,实现“小病不离院”的目标。养护院内设有内科、中医科及中西医结合科,可满足常见病诊疗需求。
床位配置要求方面,国家规定老年安宁疗护病区不少于20张床位,且需符合无障碍与适老化标准,如病床高度可调(0.41-0.53米)并配备护栏,降低跌倒风险。
2. 医养协同与应急响应
政策要求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合作机制,如通过“巡回医疗车”覆盖偏远地区,并为失能老人开通三甲医院绿色通道。与三甲医院等机构合作,实现快速转诊和专家会诊。
(二)养护功能模块:分级护理与个性化服务
1. 分级护理体系
根据老年人失能程度,护理型床位分为自理、中度失能、重度失能三类,护理人员配比分别为1:15-1:20、1:8-1:12、1:3-1:5。例如,将550张床位分为养护床位(135张)和康复护理床位(415张),按需提供差异化服务。
政策鼓励开展“困难失能老年人低偿入住”试点,通过整合低保、残疾人补贴等资金,降低经济负担。
2. 心理支持与临终关怀
国家《设置标准》要求配置谈心室、关怀室等区域,采用暖色调设计,尊重民俗文化需求,并由社工、心理咨询师提供心理疏导。部分机构引入“义工陪伴模式”和“心理问题提前介入机制”,通过社工部门定期评估老年人心理健康。
(三)康复与健康管理功能
1. 专业化康复治疗
康复中心需配备综合训练工作台、脑循环治疗仪等设备,并划分评估区、理疗区等功能分区,重点开展脑卒中、骨科等专项康复。
例如:广东要求到2025年,特困供养机构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5%,并探索家庭护理型床位模式。
2. 健康监测与智慧管理
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依托“养护院”平台整合老年健康数据,协助远程诊疗和健康管理。部分机构采用智能床垫、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生命体征,降低突发疾病风险。
三、配套设施与空间规划
(一)医疗与护理设施
1. 医疗设备配置
强制性设备包括冰毯、冰帽、空气压力波治疗仪等,建议配置助浴床、移动洗头器等辅助工具。
康复护理区需配备防滑地板、适老扶手及防眩晕灯光,确保安全。
2. 功能区域划分
除病房、治疗室外,需设置多功能活动室(配备电视、音乐系统)、配膳间(个性化营养餐)及沐浴间(助浴设备)。
(二)生活与人文环境
1. 适老化居住空间
单人间与双人间均配备护理床、呼叫器、储物柜,采光与通风需符合《养老机构建筑设计规范》。
公共区域设置文化活动中心、健康评估中心,定期举办书法、健康讲座等活动。
2. 交通与区位布局
优选临近医疗机构,便于紧急救治。政策要求避免选址偏僻、就医困难的区域。
四、人员配备与专业团队建设
(一)多元化安宁疗护团队
根据国家标准,团队需包括医师、护士、康复师、营养师、社会工作者等,其中:
医师配置:每张床位至少0.2名医师,病区主任需具备麻醉及精神类药品处方权。
护理人员: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如要求2026年前护理员培训上岗率100%),并落实差异化薪酬。
(二)管理与运营人才
公办敬老院院长需公开选聘,学历与薪酬挂钩(专科至研究生差异化待遇),并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引入专业运营机构,综合养老服务机构由专业组织托管,并连锁化运营70%以上社区设施。
五、未来发展趋势
1. 智慧化与家庭床位延伸:结合“家庭病床”应用场景和互联网医院(国家规划),推动居家医养服务。
2. 标准化与质量监管:完善等级评定制度(将评定结果与运营补贴挂钩),强化第三方评估。
3. 普惠性服务扩容: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模式扩大供给,如广东要求公办机构空余床位全部向社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