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2025 年的立春时间是公历 2 月 3 日(农历乙巳年正月初六),星期一。
“立”有“开始”之意,自秦代起,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端。从立春交节当日直至立夏之前的这段时间,都被称作春天。
立春时节,虽然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存在差异,但总体来说气温开始回升,万物逐渐萌动,大自然慢慢恢复生机。古人认为,春代表着温暖、生长和生机。民间也把立春叫做打春,有“春打六九头”之说,意思是立春通常在“六九”的开头。不过,实际上立春一般在“五九”的最后一天或“六九”的头一天,例如今年的立春日就是“五九”的最后一天。
古时候劳动人民每到立春时节,就要举行“打春牛”习俗,又称为“鞭春”。
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
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所谓的“春牛”,又称“土牛”,也就是这首诗中的“泥牛”,是用土、芦苇或纸做成。在立春前一天,百姓设坛祭祀,抽着彩鞭赶着“春牛”回到县衙门,县衙设好酒水以作供奉。老百姓则牵着“春牛”载歌载舞,祈求丰收。立春日正午时分,县衙官员要手执红绿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后交给属吏与农民轮流鞭打,把“牛”打得越碎越好,代表来年丰收。
1. 《立春》——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简析】全诗用欢快愉悦的两京立春日的回忆,反衬当下客寓流离生活的愁苦,深沉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对故国的无限眷恋与浓烈的怀乡之愁,是封建时代一个正直诗人命运坎坷、前途未卜的形象写照。
2. 《题苜蓿峰寄家人》——岑参
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简析】此诗实际上是写给亲人的一封书信,表达自己的思念,也安慰妻子的思念。诗的前两句点明时间和地点,强调相去之远,使诗人落思家念亲之泪;后两句以家人思念作者自己,衬托诗人的思念之苦。全诗语言朴质自然,感情真挚深切,格调苍凉沉重,传达出诗人愁肠百转的心情。
3. 《立春偶成》——张栻(南宋)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简析】诗人描写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表现出对欣欣向荣之景的渴望。首句写立春时刻冰雪消融;次句以拟人手法写树木感觉到春天的气息;后两句则是诗人的想象,他仿佛看到眼前处处春风明媚、碧波荡漾。全诗语句活泼,富有动感美和画面美。
4. 《立春日感怀》——于谦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
【简析】此诗首联写时间的流逝和诗人之年迈,并点出时间和地点;领联发问,诗人问他人,也问自己,这样的立春日何苦还留在战场上而不与亲人团聚呢;颈联作答,他之所以留在战场上,是因为报国的一片丹心;尾联点出自己的心情“孤怀激烈”,但是却无法排遣,心系亲人而无心过节。全诗明白晓畅,写出了诗人心怀报国之志又思念家乡亲人的内心纠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新春到来时其内心的孤寂和矛盾,语言平实,情感真挚。
5. 《减字木兰花·立春》——苏轼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简析】词的上片写海南春早。春风阵阵、桃花灼灼,一派备耕景象。对此,词人心中充满喜悦之情;下片写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预兆丰稳之年。接着写海南的杨花好似中原的雪花,赞叹“不似天涯”,表现出词人对海南怀有亲切情感。全词情感浓烈,摄取能显示春光典型特征的事物,描绘色彩鲜明,运用复叠的语言,造成轻快节奏并突出重点词语,达到了极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6. 《木兰花·立春日作》——陆游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
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塘关上草。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简析】此词上片正面写心底抑郁潦倒之情,抒发词人报国无门之愤;下片换意,紧扣“立春”二字,以醉狂之态写沉痛之怀。全词将抑郁之情贯穿始终,而上下两片乍看却像是两幅图画,两种情怀,上片表现一个忧国伤时、穷愁潦倒的悲剧人物形象,下片却是一个头戴银旛、醉态可掬的喜剧人物形象。两片表现手法截然相异,构思布局错综复杂,显示出词人高超的艺术水平。
7.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罗隐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简析】通过对万物复苏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生机勃勃的赞美。此诗通俗明快,别具一格。经过严冬的困扰,人们对春的到来不无期盼。一旦立春伊始,欢欣之情也就油然而生。诗作虽是写景纪实,但景语即情语,句句有情。特别是朗朗上口的口语运用,传达的是一种轻松欢快的节奏和情调,富有感染力。而归雁高飞,游鱼蹦跳,带来的更是春天的信息。据此可以绘成一幅写意画,画面虽然简单,但有天上飞的,又有水中跳的,它们都是富有特征的景观,因而也就可以传达出春天到来的意境了。
8. 《汉宫春·立春日》——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简析】既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欣喜,又透露出对仍有残留寒意的些许无奈。此词处处切“立春日”题目,以“春已归来”开篇,写民间立春日习俗,表达词人对天时人事的感触,抒发怀念故国的深情,以及对南宋君臣苟安江南、不思恢复的不满,并传达出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无限清愁。全词结构严谨,意境幽远,内涵丰富;同时运用比兴手法,使风雨、燕子、西园、梅柳、塞雁等物在本意之外,构成富有象征意味的形象体系,往复回旋,含蓄深沉。
9. 《立春》——王镃(南宋)
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
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简析】诗的首句形象地摹写出立春时节人们用泥牛迎春、鞭打春牛的习俗;次句展现了立春时节人们食用生菜、迎接春天的习俗;后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季节转换的美景。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展现了立春时节人们欢度佳节、迎接春天的喜悦心情和对未来的向往与期待。
10. 《卖花声·立春》——黄景仁(清)
独饮对辛盘,愁上眉弯。楼窗今夜且休关。前度落红流到海,燕子衔还。
书贴更簪欢,旧例都删。到时风雪满千山。年去年来常不老,春比人顽。
【简析】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词人独自饮酒、对着象征新年或节日的辛盘,眉头紧锁、愁绪涌上的画面;下片抒发对往昔的告别与对未来的无望,词人绝望已极,恨光阴年年如是。词中“前度落红流到海,燕子衔还”是一团说不出的无奈。不说人渐老去,而反说春常不老,以一句“春比人顽”作结,可见词人对现实已不抱希望。
在古代,立春还有许多的习俗,比如迎春,人们会举行隆重的仪式来迎接春天的到来;祭祀祖先,祈求祖先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家族兴旺;咬春,吃春饼、萝卜、五辛盘等特色食品;鞭春牛,又称鞭土牛,以策励农耕;戴春胜,妇女剪出各种春天动物形状的头饰戴在头上,以示迎春之意等。
在现代,人们也会以各种方式迎接立春。冬天过后,人们在风和日丽的时候外出郊游、散步,欣赏春天的美景,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四季的变化,还能反映出人们对新的一年喜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