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德国不率先打苏联,苏联会不会率先打德国?

铭山印记 2025-02-22 22:30:34

苏德战争:如果说德国未发动进攻,那苏联到底会不会主动引发战事呢?其实这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问题;双方在当时的局势之下,都有着各自的思量与行动。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制定了“巴巴罗萨计划”,随后便对苏联展开了突然的攻击,苏德战争,就此拉开了帷幕。这场战争,规模极为宏大,战斗格外激烈,在陆地战争当中,颇为罕见。它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给后人遗留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如果说德国没有率先发动进攻,苏联难道不会主动发起战争吗?

虽然这问题没办法真的去验证,但咱们从苏联当时的战略布局、军事准备、领导层的想法,还有复杂的国际形势这些方面深挖一下,说不定能找到些线索。

“大雷雨计划”:是进攻计划,还是应急方案

有人认为,“大雷雨计划”能够证明苏联意欲进攻德国。不过仔细加以研究后,会发现这种说法存在诸多漏洞。目前仅找到该计划的两页未签名草案,既缺乏高层明确的批示,其执行步骤以及资源调配方案也都不够详尽。它更像是苏联参谋部为了应对潜在威胁而预先筹备的应急性规划,并非是成熟且即将要付诸实施的进攻战略。

美国此前,曾制定过许多,针对不同国家的作战预案,例如“橙色计划”,该预案是为日本设想的。其实这些预案,只是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军事战略,进行的常规模拟推演,并非真正,用于军事行动。同样大雷雨计划”,也像是苏联,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提前准备的规划,这并不意味着,会真的发动进攻。

1941年5月,苏联国防委员会发布了《国境掩护计划》,明确地要求,要加强西部防线的防空力量,多去建造一些防御工事,重点且着重强调防御部署。如果说苏联真的很想主动去攻打德国,按照常理来讲,这个时候应该忙碌着筹备后勤物资,把那些精锐的部队调到边境地区,进行战前的战术演练以及战略部署,不过实际上却不是这样,而是把精力全都放在了加固防线上面。

苏联的军事布局:防御优先的“双线工事”

1928年,苏联开始搞“斯大林防线”的修建啦。这道防线呀,有1200公里长呢,而且沿着线路,布置了4000多个永久性的防御工事哟。它一开始的目的呢,就是在西部弄出一道结实的防御屏障。实际上呢,1939年之后,随着苏联领土往西边扩啦,原来“斯大林防线”的位置就慢慢靠后啦,这样一来,它的战略重要性也就明显减弱啦。这么着苏联就得把大量资源投到新防线的建设当中去咯。

为抵御新并入的波兰东部及波罗的海地区,苏联着手建造“莫洛托夫防线”了。但因时间极为紧迫且资源相当匮乏,致使施工进度在一定程度上受阻了。到1941年德国发动进攻时,“莫洛托夫防线”仍未竣工,很多工事仅为半成品了。故而在战争初期,苏联西部防线快速崩溃,实际上难以成功抵御德军的闪电式进攻了。

苏联战前大规模地进行了扩军行动,军队人数一下子扩充到了500万,这看起来,嗯人数确实挺多的。

可实际上,部队装备严重短缺,新型T-34坦克性能是先进,但数量只有1225辆,远远满足不了大规模作战的需求。

而且新兵大量入伍,训练时间短,军事技能和战斗经验都不足,边境部队人员缺编也很严重,达到30%-60%。

火炮以及反坦克武器的数量,同样也是不足的。在面对德军的机械化部队之时,其火力方面,明显地显得较为薄弱。

1940年,苏联的石油产量为德国的3倍;但油料储备设施及运输能力并非十分完了备。此情况致使苏联机械化部队作战时,油料供应不够稳了定,进而无法长时了间、远距了离展开进攻。而且该问题还极大地限制了军事行动的灵活了性与持续了性。

斯大林的心理与决策:恐惧大于野心

斯大林经历过一战,德军在东线展现出的强大战斗力,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尤其是1914年的坦能堡战役,德军以少胜多,重创俄军。这样的话,这让斯大林对德国陆军实力充满敬畏,其实心里一直忌惮和德国正面交锋。

1939-1940年的苏芬战争,对苏联来说是个惨痛教训。

苏联派遣了百万规模的大军前往攻打芬兰,而芬兰的军队仅为35万人罢了。不过这场战争的结局竟然与苏联的预想不同,其实这确实给人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之处。

苏军伤亡,超过30万,而且暴露出了,指挥体系混乱,以及装备保障不力等诸多问题。

这场战争,让斯大林清楚地认识到,苏联军队,面对训练有素,且战术灵活的对手时,还有着很多的不足,而且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他主动进攻强国的那份信心。

1939年,苏联跟德国签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实呢这压根就不是那种真格的结盟。相反呀斯大林是想借着这条约给自己多弄点准备战争的时间,把德国的扩张方向往西边引,这样就能减轻苏联所面临的军事压力啦。签完这条约之后,苏联还联合德国把波兰给瓜分了,并且进一步把它的战略缓冲地带给巩固住了。

经济上1940年苏联出口给德国的石油,占德国石油进口总量的40%,这贸易关系对苏联来说,既是经济利益来源,也是外交筹码。一旦苏联主动进攻德国,贸易肯定中断,还会招来德国疯狂报复,这是斯大林不想看到的,所以他更愿意维持表面上的和平合作关系。

国际局势:苏联的“坐山观虎斗”逻辑

德国打仗之时,对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依赖程度颇高,此油田为德国提供了约三分之一的石油。1940年,苏联于普洛耶什蒂油田附近布下重兵,而且这居然把希特勒给吓坏了,他感觉苏联想要切断德国的石油生命线,从而威胁到德国的战争潜力。

那时德国正在跟英国展开激烈的不列颠战役,战况那叫一个胶着。要是苏联在这个时候从东部朝着德国发动进攻,德国就得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这差不多就是个可怕的噩梦。不过呢客观来讲,斯大林没采取行动,而是选择了静静地看着,等着德国和英国在战争中彼此削弱,以此来消耗双方的力量。

苏联倘若主动进击德国,就需独自直面欧洲最为强悍的陆军,其胜负难以预料,且需承受巨大的战争风险与损失。反之待德英两国两败俱伤之际再行介入,苏联不但能够轻而易举地收获胜利之果,获取战略利益,而且还能避免如同一战时沙俄那般,因两线作战而走向崩溃,这般来看,显然这是更为明智的战略抉择。

苏联那时候,更专注于巩固东欧地区的缓冲区,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以此来增强自身的战略纵深以及地缘安全。对比而言,冒险西进并主动进攻德国,并非当务之急,与此同时也不符合苏联的地缘政治核心利益。

综合多方面因素来看,苏联主动进攻德国的这种可能性,其实是非常低的。而且从历史背景和双方实力对比等角度来讲,这样的情况几乎不太可能发生。实际上更多的是德国先发起了对苏联的进攻。

在军事领域,苏联存在装备不足的状况,他们的防线,还没全部修好,指挥体系,也比较混乱,这些缺点,让它没法去承担大规模主动发起进攻的任务。斯大林做决定的时候,比较小心,对德军的实力,很警惕这就让他优先选择了防守和拖延的策略。国际上的形势,特别复杂,对苏联的行动,产生了限制。德国依靠苏联的资源,而且进行双线作战,压力很大,这使得斯大林更愿意保持一种,不太稳固的和平状态。

要是德国没发动“巴巴罗萨计划”,那苏德之间很有可能一直保持“冷和平”的态势得等到欧洲战局出现新的重大转变才行。历史着实有着奇妙之处,希特勒对苏联有错误判断,像低估了苏联的战争动员能力,还有在冬季作战时展现出的坚韧意志,这反倒促使了纳粹德国的灭亡。

0 阅读:12
铭山印记

铭山印记

军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