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歌源流丰沛,其文化生态主要由鄂文化、荆楚文化、巴楚文化衍生,调式色彩与曲式结构具有多元混融性特征,呈现出神奇瑰丽的风格。
为弘扬民间文化及推动文旅经济繁荣,由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策划组织,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宣恩县委、宣恩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杜鹃花开 原声悠扬”宣恩七夕水上女儿会·湖北经典民歌展演活动于2024年8月11日晚在湖北宣恩举行。经专家评审,遴选出全省十三个县市的民歌节目参演,鄂东南、鄂东北、鄂中南、鄂西南、鄂西北民歌在流光溢彩的贡水河畔汇聚。高亢悠长的山歌、清新自然的田歌、粗犷质朴的号子等民歌竞相放飞,这是湖北人民生活与劳动场景的生动再现,蕴含着丰富的原生价值、民俗价值、艺术价值。
在随后举办的新时代民歌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与会的湖北省文联、恩施市、宣恩县有关领导,以及武汉大学、武汉音乐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二十余名专家学者与民歌传承人针对这次民歌展演进行了总结,并对新时代民歌传承发展作出了理性的思考与探讨。
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展演活动,同时借此机会进行了一次民歌调研。此次展演活动是湖北传统民歌与新民歌最新成果的展示,意义与价值斐然。而座谈会“新时代民歌传承发展”这个主题涵盖面过于广阔,笔者仅从湖北地域现状进行浅探,通过微信访谈了几位民协领导、高校教授、民歌传承人,旨在比较全面地了解我省民歌传承发展中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襄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周建春:
周建春
襄阳几代民间文艺家为收集、整理、保护、传承襄阳民间歌谣做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以来,襄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编撰了《襄阳民间文艺》(第一辑7卷本、第二辑5卷本),其中就有《襄阳民间歌曲》和《襄阳民间歌谣》两本。《襄阳民间歌曲》收录了号子、山歌、田歌、花灯、小调、风俗、儿歌共七个章节的400多首民间歌曲,比较全面地展现了襄阳地区的原生态经典民歌。其收编范围广、歌种全,既有较全面的资料性,又具有较强的学术性。《襄阳民间歌谣》收录了劳动歌、生活歌、情歌、仪式歌、劝世歌、说古歌、儿歌、杂歌共八个章节的500多首民间歌谣。特别喜人的是,《襄阳民间文艺》(第一辑)于2019年11月荣获湖北省第十届屈原文艺奖;《襄阳民间文艺》(第二辑)于2024年2月荣获湖北省第十二届屈原文艺奖。
襄阳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郑浩补充说,襄阳老一辈文化音乐工作者,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对襄阳地区包括郧阳民歌进行了普查和重点采集、记录、整理,并在中南地区民歌汇演(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现在工作中存在的困境主要有:一是缺少经费,甚至没有经费,导致几乎没有对散存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边缘地区的民歌民谣做进一步的搜集、抢救、整理、加工、改编和再创作工作;二是文化馆系统的音乐人才、音乐工作者后继无人。
荆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谢安平:
谢安平
荆门民间歌谣遍布城乡,按照各个历史时期流行的歌谣,共分为童谣、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灯歌、寿歌、丧歌等十大类。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感和思想,成为人民精神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
荆门民歌(田歌)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作有:京山民歌《小女婿》、沙洋《汉江硪歌》、钟祥民歌《薅黄瓜》等。这些歌谣都有一定的传承人。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传承人年纪较大,加上为了生活经常参加演出,嗓音已经不再甜美,没有一定的后继者,面临着失传的窘境。荆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进行了抢救性保护,经常组织会员深入田间地头和民歌传承人交流,并制作成电视专题片存档(目前已留存影像资料12集),以保证这些民歌的原汁原味。同时每年年底要去慰问这些老艺术家,让他们感受到协会对他们的尊重。至今,荆门民歌传承人由原来的50多人减少到10多人。困难与不足是,由于经费紧张,协会的抢救性保护工作不是很完善,留下很多遗憾。加上民协没有专职人员,所以抢救性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鄂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余凤兰:
余凤兰
鄂州民歌历史悠久,史上记载最早的民歌距现在有两三千年历史。从2500年前的《越人歌》、1800年前的歌谣《不止武昌居》到现代民歌《摘黄瓜》《放鹰号子》等,抢救传承下来的民歌有440余首。鄂州民歌不仅仅在舞台上展现,还经常唱响于田间地头。20世纪50年代末,鄂州民歌唱到北京,70年代又掀起一股学唱民歌高潮,80年代初随着全国抢救非遗活动的开展,鄂州挖掘整理出很多民歌。但是随着劳动生产现代化的发展,许多民歌渐渐失去了表演的舞台,再者抢救整理民歌经费投入的不足,很多民歌湮没于时代的洪流,比如硪歌号子、渔歌号子和挑夫号子等。民歌抢救与传承工作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本市有关文化部门开展了楚剧进校园等活动,但民歌仅在鄂州职业大学、鄂州市实验小学进行小范围的传唱。在城镇乡村也没有成立传唱民歌的机构,希望鄂州民歌传承发展工作能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
鄂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李玖香补充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全国掀起民间文化三套集成的抢救、收集工作,当时我在乡镇文化站工作,走遍了全镇的各村、组、湾子的大山小川,抢救、收集了不少民间文艺作品,其中也有不少民歌。可是,民歌只是抢救而没人继承、发扬光大,年过时迁,还是会被丢失。今年八月,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全省民歌经典展演活动,我市民协积极响应,可在具体实施中却非常困难,全市竟然找不到年轻的民歌手,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一是民歌传承没有引起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二是民间歌手能演唱好作品,却没有经费来打造;三是民歌没有引起世人的关注,所以没有人想去学唱。因此,抢救、继承、打造民歌工作迫在眉睫。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与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给后人留下先人的一片音乐天空。
江汉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张艳林:
张艳林
武汉处于九省通衢之地,长江和汉水交错,水上交通发达,号子和船歌因此产生。改革开放之前,武汉的黄陂、新洲、江夏、蔡甸等区域有大量群众从事农业生产,因此打夯歌、田歌、秧歌盛行。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武汉民歌逐渐消失和边缘化,对于传承传统音乐文化保护而言,加强武汉地区民歌的搜集、整理、创新的任务显得十分紧迫。20世纪50、60年代,省直有关文化部门的同志在搜集民歌上做了不少工作。自改革开放以来,有关音乐创作人员写出了大量歌曲,其中有多首鄂西音乐风格的民歌,在全国影响较大,但遗憾的是没有推出一首武汉市的代表性民歌。武汉市该传承哪些民歌,如何在文旅工作中发展民歌?大家很茫然。
湖北民族歌舞团青年歌手易汉章:
易汉章
恩施土家族是民歌的海洋,诞生了不少经典民歌。近些年土家稀奇哥作为土家非遗传承人组合,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为己任,收集、整理、改编了很多优秀的土家族歌曲,例如《门前一口堰》《一笔写东南》《给阿惹的歌》等等,这些歌曲一经发布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助力土家稀奇哥一举夺得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2022年度总冠军。我想,土家族民歌之所以能够被外界所认可和关注,主要源于它接地气、入生活、显乡愁,未来应在发扬土家族民歌的风格上、演唱上,将更多的融入现代流行的元素,使其古朴中含有现代元素,扩大更多的受众群体。
“武陵山原生民歌大赛”三等奖获得者杜小辉:
杜小辉
长阳县民歌文化土壤深厚,产生了很多风格奇异的民歌,如山歌、清江号子、哭嫁歌、民间小调等。涌现了一批非遗传承示范学校:县实验小学(南曲、长阳山歌)、龙舟坪镇津洋口小学(南曲、长阳山歌)、榔坪镇乐园中小学(长阳山歌)、资丘镇资丘小学(撒叶儿嗬、南曲)。长阳县歌手在全国民歌大赛中取得非常突出的成绩,为湖北赢得了荣誉,而民歌传承情况令人担忧。尽管县市文化部门比较重视,但现在的绝大多数年轻人对民歌没兴趣。当然,高腔民歌演唱也有一定难度,需要先天性条件才行,嗓音一般的人想学也唱不了。而小学生因为年龄小,嗓音发育不成熟,所以学习难度大。由于种种原因,长阳民歌传承处于尴尬的境地。
罗田县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饶俊华:
饶俊华
罗田民歌在传承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一是将罗田义水学校设为罗田民歌传承示范学校,常态化开展罗田民歌教学活动;二是在白庙河镇文化站设立罗田民歌(罗田畈腔)传承示范基地,常态化开展罗田畈腔培的培训工作;三是在三里桥社区、黄庙岗社区、官渡河社区、土门坳社区等开展罗田民歌交流活动;四是在文化馆艺术培训室开展罗田民歌暑期公益培训活动等。全县常年开展民歌“进机关、进社区、进景区、进党校、进校园、进企业”等“六进”活动,还配合罗田文旅开展系列推介活动。面临的困惑是新创作罗田民歌与传统民歌的结合问题,主要困难是没有专门的文艺创作经费扶持,上级有关部门也不太重视文艺精品创作。
咸丰县民族合唱团成员颜克方:
颜克方
在宣恩展演的《耙田调》是对咸丰县传统民歌的继承与弘扬,从搜集民间素材到创作,历经二十一年的打造而不断升级。2008年在湖北省民宗委组织举办的原创歌曲大赛中获金奖,2009年在重庆、2012年在湖北演出被选送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播出,2023年获得恩施州建州四十周年成果奖,2024年参加南宁举办的全国民歌合唱大赛中获一等奖,此作品曾几次参加武陵地区艺术节的演出。像这种传唱性极强、艺术性极高的民族特色作品我县还有不少。我县民歌文化传承存在的不足情况:一是地方重视力度不够;二是经费缺少;三是人材队伍有待加强培养。
除此外,笔者还在网上了解到一些县市民歌方面的情况,例如:利川市民歌《龙船调》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选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并随“嫦娥一号”探月卫星飞上太空播放。建始县民族风情片《黄四姐》在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的“黄金旅游线”播出。宣恩县创作了大型民族风情歌舞《溢彩宣恩》在文旅舞台中焕发光彩。长阳县民歌《花咚咚姐》在青歌赛舞台获奖后,经常在国内文旅及国外艺术舞台亮相。湖北中西部地区民歌《催咚催》《掐菜苔》《拌根子草》《割早稻》《伙计们》《襄河谣》《尧治河稀奇多》等享誉四方,充分彰显地域特色。
鄂东南与鄂东北地区文旅部门在民歌事业上也做了不少工作。鄂州市曾邀请全国二十多位词曲作家来梁子湖采风及创作旅游歌曲,先后出版旅游系列丛书《山水乡愁 歌游鄂州》(附歌碟)、《鄂州民间歌谣》;鄂州民歌《四桅帆船》《起篷号子》在广东卫视播放;《云锦鄂州》在央视音乐频道首播。黄石市大冶县有关部门及个人制作的地方民歌视频,受到百姓热评。咸宁山歌《姐乐吔》《灯哪灯》先后参加2021、2023年中国原生民歌节;咸安区文旅局召开了高桥镇申报和设立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暨打造咸宁市山歌传承示范基地工作研讨会。黄冈市对民歌非常重视,先后举办了八届鄂东民歌大赛,各县还制作了地方民歌小视频;罗田县民歌《采兰花》曾赴国外演出,受到听众赞誉。
总而观之,全省各地民歌传承发展态势不平衡,鄂西南与鄂西北民歌文化基础深厚,传承发展工作做得比较深入;鄂东南与鄂东北在民歌打造方面上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未能与旅游进行融合。全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部门对民歌的重视力度不够,对民歌传承与发展缺少长远规划,投入资金不够;传承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
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民歌传承发展中的矛盾性,如民歌在舞台化过程中,为满足听众与游客要求进行改编,往往出现民歌通俗化、舞台表演格式化等现象,有可能导致民歌失去原生价值,这对于保护民歌适得其反,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孙晓辉教授说:“传统、非遗舞台化不可避免,民歌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民歌展演要坚持守正创新。”这个观点洽合新时代节拍。现在经济迅猛发展,民歌要顺应潮流创造价值,走向舞台是大势所趋。
民歌展演如何“守正创新”?笔者认为,守正就是保存民歌原有形态,不背离民歌本质;创新是根据新时代发展需求和观众审美,对民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传承是守正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传承的必然走向,而创新是发展的内核,要把握好辩证统一关系。在守正中积累经验,并且不断创新,民歌才能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鉴于此,笔者针对湖北民歌现状存在的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
一、政府部门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部门要深刻认识到民歌传承发展的意义与责任,制定相关政策、计划和实施方案,并提供一定资金作为保障。有关文化部门的落实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环节,以确保民歌传承发展工作的不断深入。
二、丰富民歌传承形态
目前民歌传承人基本上来源于民间艺人,人数非常少,传承形式的单一性直接影响民歌传唱进程,应当扩充到校园学生传承;不仅如此,还要进行民歌数字化、数据库、博物馆、传统音乐比赛、民歌节活动等传承方式,使之呈现传承多元样态,并注意传承关系相互协调,形成良性循环链接。
(一)家庭传承
家庭传唱流淌着特有遗传基因,这是一种血缘伦理关系的传授方式,也是民歌传承价值的直接体现。民歌之家在湖北并不稀见,如长阳县王纯成、王爱民、王爱华、王浩宇祖孙三代同上央视,这次兴山县民协选送的《探郎歌》由89岁老人陈家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山民歌代表性传承人)与女儿万会知、4岁曾孙陈俊晨共同演唱。各地文旅部门应注重发掘与鼓励民歌之家,对二代、三代、四代的传承家庭要举办“民歌之家”授牌仪式与资金奖励,并提供相应的演出机会。
(二)校园传承
各地市学校在音乐课中传唱湖北民歌,除音乐老师讲授外,可以聘请地方民歌传承人传唱,也可以跨地区聘请优秀歌手传唱。学校组织学生排练本地优秀民歌节目参加学校文艺演出、省市艺术节,聘请民歌专家进行讲座或歌手进校园演出,以激活民间文化基因,营造艺术范围。
(三)增设传承机构
有些青年人想学民歌,但找不到老师与学习场所。建议各县市文旅部门开设民歌培训班、民歌传习所、民歌传承基地,为民歌普及扩充传唱点,并以点带面,全面开展民歌传承工作。政府部门应每年给传承机构划拨一定的资助基金,助力培植民间歌手,保证实现民歌艺术的活态传承。
(四)数字档案建设
对一些国家、省、市级非遗民歌传承人与优秀民歌手演唱要进行系统化、数字化建档,对民歌的乐谱、伴奏、合成、演出实况,以及传承人师承情况进行整理和归类,进入电子数据资源库。
三、注重民歌舞台化内核
如果民歌艺术仅止于学唱照搬,可能会制约民歌的发展,而应该创新性地走向舞台,成为旅游文化中的一道靓景,民歌的精神和价值才能完美诠释出来。如何处理民歌舞台化的矛盾,避免削弱民歌的纯粹性?一方面需要学习传统民歌,就是如何继承原生性;另一方面是不断创新民歌,也就是改编民歌与创作民歌,即民歌的次生性与再生性。因此,民歌舞台化有几个问题要引起重视。
(一) 改编作品
1.在保持湖北民歌音调特色与语言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根据作品的需要对局部旋律与节奏可以适当改编,这样既能保存原生状态,又能增强作品感染力。
2.乐队编配伴奏方面不能拘泥于原有的民乐形式,要在伴奏与编配上进行改观,运用音乐和声,利用AR/VR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与内涵,以适应当代审美需求。
3.改变传统舞台表演模式。像这次宣恩舞台展演就是一次范例,利用自然环境作舞台背景,运作高科技手段,融合现代艺术表现手法,注重视觉冲击力,将民歌艺术置身于生活情调与劳动场景之中,达到一种新奇而震撼的艺术效果。
(二)创作民歌精品
民歌精品要根据民间歌曲的核心元素进行创作,注重民歌艺术的再生性。鄂西与中部地区在这方面做出了不俗成绩,创作了不少优秀民歌。鄂东南地区这方面相对较弱,这与作曲家的主观认识性不够有关,鄂东南地区民歌主要以山歌、田歌、号子、小调为主,有其特定的地理分布,民歌风格简洁朴实,作曲家要深入民间学习,创作出百姓和游客喜爱的民歌精品。
(三)融入旅游文化
民歌塑旅,民歌舞台化的重要目标是让民歌进入旅游景区表演。人们到景区旅游,不仅是纯粹地赏景,更注重游玩过程中的精神享受。从时势发展需求,民歌与旅游相结合,逐步成为适应服务现实的产业链。鄂西根据本土音乐推出山水实景剧《新龙船调》,在大峡谷景区演出,游客们在旅游中感受独特的音乐魅力。他们还注重打造土苗特色的民歌精品,进而转化为发展旅游演艺产业,值得其他地区借鉴。文旅部门可通过招商引资或赞助等办法,促成民歌文化旅游项目,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节会,为广大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民歌体验。
四、拓宽推广与传播途径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本省音乐艺术有两面镜子聚焦着湖北人的聪明智慧,一是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二是湖北民歌。《洪湖赤卫队》于1959年作为湖北省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剧目首次进京演出,引起轰动。至今已演出三千多场,成为中国民族歌剧史上顶流之作。湖北民歌底蕴与实力也是不容小觑。古代曾以“郢人善歌”而闻名 ,鄂渚《越人歌》则为先秦民歌的标杆。当代民歌《幸福歌》《清江放排》《再见了,大别山》《卖篾货》《山路十八弯》等歌曲脍炙人口。湖北省丹江口市吕家河村被称为“中国民歌第一村”,土苗兄妹组合、撒叶儿嗬组合在央视青歌赛舞台两次获得金奖,土家稀奇哥夺得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总冠军,湖北民歌成就卓异,但与《洪湖赤卫队》相比,其影响力相差太远,究其原因,与宣传推介工作有很大关联。
(一)民歌进省会
孙凡教授在座谈会上说:“需要汇聚多方面的力量,将民歌展演活动真正做成一个品牌,做成湖北品牌,甚至是中部地区品牌,形成向外散发的影响力。”
笔者认为,民歌进省会武汉是推广传播民歌的一个有效途径。理由之一:武汉虽然拥有大江大湖,但听不到水乡渔歌,尽管码头众多,却没有搬运号子,可以说这座城市没有群众民歌基础,更谈不上民歌根脉。而民歌进武汉既可以弥补“空白”,也为大都市文化蓄势赋能。理由之二:武汉作为湖北首府,对省内起着龙头作用,做好民歌文化直接影响其他兄弟县市。而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轴心城市,文化辐射性较强,可成为湖北民歌对外延展的支撑点。
1.民歌进学校。武汉市共有各类学校在校生三百多万人,是湖北省学生最多的城市。每个学生只需会唱几首民歌,将会汇成民歌的海洋。幼儿园是根植民歌记忆最佳时段,幼儿教师可以教学简单的民谣。小学、中学教师在音乐课中传唱湖北民歌。高校则是传播主阵地,武汉音乐学院、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北职业艺术学院等院校开设湖北民歌必修课,编印民歌教材,构建民歌教学体系;其他院校专业可以将民歌作为选修课,聘请国家或省级民歌传承人进校传授民歌。学院教授及学者对民歌传播与呼吁影响力较大,可以经常赴全市及全省各地进行民歌讲座或理论指导。
2.民歌手进演艺团体。湖北涌现过王玉珍、蒋桂英、付祖光、周友金、李琼等一批有艺术个性的歌唱家,他们的演唱风格彰显浓郁的湖北特色。但现在湖北乃至全国歌坛,几乎是“千面一孔”的学院派唱法,省直演艺团体现在能唱出地方特色的歌手与节目太少。可招纳优秀的民歌手进省直演艺团体,排演湖北地域特色的民歌节目,推动本省歌唱事业民族化进程。
3.民歌进商界。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商业无疑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民歌商业化转型不失为民歌普世化的一种途径。优秀民歌手可作为商业形象代言人推出。再是民歌专辑销售潜力巨大,如外国历史上最大的民歌复兴运动,是以“金斯顿三重唱”掀起的,其一张专辑销量达到近四百万张。我们应利用商业性思维,来宣传和推广湖北优秀民歌作品,将民歌品牌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
4.打造城市特色民歌。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造就了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武汉是作为长江边上充满活力的省会城市,工业与商贸发达,政治生活气息浓厚,但遗憾的是艺术氛围不够,因此,迫切需要打造一首具有武汉特色的民歌,使之成为城市文化符号。古代俞伯牙与钟子期故事在全国广为流传,可以此为主题进行创作,并采用武汉周边地区音乐元素打造一部民歌情景剧。以长江为舞台,龟山蛇山为背景,运用高科技手段,让现代民歌与历史文化跨时空交融,展现出具有鄂风楚韵特色的“高山流水”的场景,结交天下知音,共谋大计,拓展武汉城市文化外向度。
(二)促进国际交流
在武汉定期举办国际民歌节,让全世界的优秀民歌在武汉进行一周的展演,湖北将以包容气度吸纳世界民歌艺术精华,扩展国际文化“朋友圈”。
湖北民歌已飞入太空,更期待进入地球上的更多国家。文化部门应组织湖北民歌艺术团赴国外交流,要做好总体规划,分阶段去世界各大洲演出。民歌因交流而流播,文化因互鉴而多彩。首先奔赴与湖北建立友好的多个城市演出,还要去几个著名民歌之乡,如意大利的拿波里、英国的苏格兰等地交流,展现湖北高腔、三音歌等民歌的魅力。
(三)注重媒体传播
加大媒体的传播力度,提高大众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提升民歌社会影响力。利用官方媒体如电视、报纸等,开设专栏宣传湖北民歌,介绍民歌手的成长与演艺经历,增强人文效应。社会媒体也十分重要,如抖音、 快手、微博等可以直播,助力湖北民歌“破圈出海”。
(四)加强研究出版工作
湖北民歌形式与内蕴非常丰富,但理论研究没有深入,更未形成体系。中国知网显示,有关湖北民歌的论文不到一百篇,远远少于山西、云南、蒙古、贵州等省的研究文章。湖北高校教师应在民歌调查与研究上深下功夫,撰写民歌论文与著作,定期召开民歌研讨会。上次座谈会上,鄢维新主席提出的评选湖北经典民歌100首的建议非常有意义,这是推广与传播湖北民歌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还应做好相关100首民歌著作及歌碟的出版工作。
(五)建造民歌博物馆
在武汉建造湖北民歌博物馆,将是中部地区第一家民歌博物馆。馆内展示湖北民歌历史渊源与脉络,陈列国家、省、市级民歌传承人及优秀歌手音频、视频、图片、个人资料,以及民歌研究专家论文、著作、手稿等,陈列布展分五大板块:鄂东、鄂南、鄂中、鄂西、鄂北五大展区,全面体现湖北民歌的深厚底蕴与成就。博物馆集陈列、收藏、研究、演艺、培训、产品研发等功能为一体,做到价值聚合,充分发挥社会传播、教育、互动功能。
结语
领袖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而民歌是鄂楚文化精神的延衍,是湖北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根由。湖北人有着敢为人先的精神,而时代格局与发展理念是文化中兴的要旨,湖北民歌艺术应该领新标异,对内做好传承发展,对外大力推广传播,依托湖北得天独厚的民歌与文旅资源,科学性地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
编辑:周淑茹 图片:夏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