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传800多年,被日本“偷走”,这项中华绝技在河南大叔手中复活

崛秘局 2024-09-30 15:40:28

人们常说“烂泥扶不上墙”,可是烂泥用对了地方,也可以变成稀世珍宝。

800多年前,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的匠人们就曾将烂泥混合琢磨,最终烧制出令人称绝的绞胎瓷。

然后随着北宋的灭亡,这项技术彻底失传。

就连全世界仅剩的60多件文物也因为战乱原因而流落日本。

令人气愤的是,日本却借此掌握了制造绞胎瓷的技术,不仅制造了一批“人间国宝”,还凭此培养了不少的杰出艺术家。

可反观偌大的中国,却无一人能掌握老祖宗留下的技术。

直到2000年,焦作一个下岗工人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种尴尬境地。将老祖宗的技术重新捡了起来。

那么,这个能人究竟是谁?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绞胎瓷巨匠--柴战柱·】——

这个将中华瓷艺明珠重新点燃生机的人,就是柴战柱。他从小便痴迷于瓷器,一心一意只想着能有朝一日成为出色的瓷艺大师。

大学毕业后,他毅然选择进入当地陶瓷厂工作,就是为了亲身接触心爱的瓷器。可命运捉弄,就在他准备一往无前之时,瓷器厂却突然倒闭了。

在那里潜心6年,他的瓷艺造诣更为精湛,也更加深刻体会到了陶瓷文化的魅力力量。

就在一次阅读瓷器相关资料时,柴战柱偶然发现了记载当阳峪窑及其绞胎瓷作品的史料。

他被这项工艺深深吸引,就在他打算继续深入了解时,一段历史的出现让柴战柱气愤不已,并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复烧出失传已久的绞胎瓷!

——【·侵略者厚颜无耻抢夺文物·】——

原来,就在翻阅资料时,柴战柱发现日本不仅掌握了这项技术,甚至还研究出过一批绞胎瓷,并借此培养了一大批的杰出艺术家。

这令柴战柱疑惑不解,绞胎瓷始源于唐朝,元朝渐趋没落,之后这项技术便彻底消失了800多年,日本人究竟是如何掌握的呢?

而随着深入了解,日本人偷师的真相也浮出了水面。

二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洗劫,不仅掠夺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还将大批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带回日本。这其中就包括了珍贵的绞胎瓷。

随着这些文物被带回日本,绞胎瓷的制作工艺也开始在日本传播开来。

日本人对这种独特的瓷器工艺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爱,这门失传数百年的技艺在日本得到了发展。

一批批杰出的绞胎艺术家也应运而生,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人间国宝级大师松并康城和赤水烧掌门伊藤赤水。

而随着深挖,柴战柱发现早在明治时期,被誉为“剑桥公爵”的陶艺大师小野佐九郎将绞胎瓷作为研究的重点。

他的研究和实践为绞胎瓷在日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其逐渐在日本陶瓷界扎下了根基。

这令柴战柱在气愤的同时,又感慨不已,自己老祖宗留下的技术,不仅没有在国内流传下来,反而还被日本人偷学了去,于是,柴战柱决定一定要将这项技术还原出来。

——【·柴战柱的十年复烧之路·】——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柴战柱孤注一掷,将所有积蓄和房产都抵押了出去,甚至向亲戚朋友借钱,倾其所有投入到了绞胎瓷研究之中。

绞胎瓷工序复杂、制作精细,想要现世并不容易。

日复一日,为了探索出合适的烧制方式,柴战柱做了无数次尝试,从未轻言放弃。

从高温到低温不断摸索尝试,每次烧制他都守在窑边。

一次次的失败让他终于找到了破解之道——慢慢升温,是破解疑局的关键所在。

一晃十年过去了,柴战柱仍旧在为探寻烧制曲线而孜孜不倦。

那一天,柴战柱正常将准备好的泥料送入了窑中开始焙烧。

一切看似风平浪静,可就在关键时刻,窑内火苗居然闪烁不定了。原来是炉内气体耗尽了!

无奈之下,柴战柱狂奔去向远处乡亲们借取新的气罐。

转眼35分钟过去,柴战柱带着新的气罐回来,却发现炉火已经熄灭了。

眼见前功尽弃,任何一个人恐怕都会选择放弃。

但柴战柱出人意料地决定让窑炉继续保温半小时。然后再次升温烧制。

就因为这次保温,等他终于打开窑门时,展现在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惊无比。

不仅如此,整件作品通体透亮,温润饱满,内外无痕、宛若天成,正如古人记载中描述的那般别致而动人。

柴战柱知道,他成功了!是这个关键性的温度曲线,才能让不同泥料在物理化学作用下天衣无缝地自然交织。

就这样,一次意外的插曲,让他成功找到了复苏这门失传800年之久的绝技的钥匙。

就这样,柴战柱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努力,从单一品种发展到如今能够复烧出300多种款式的绞胎瓷。

2018年,他更是光荣地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担负起保护和弘扬这一瓷艺瑰宝的神圣重任。

——【·绞胎瓷的独特工艺·】——

之所以要为复苏绞胎瓷的制作技艺付出如此艰辛的努力,主要源于绞胎瓷独特而复杂的制作工艺。不同于一般瓷器的单一釉料,绞胎瓷是将至少两种颜色的陶泥互相混合后反复揉捻、调和而成。

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出现开裂、变形等品质问题。

且搭配的泥料色种越多,所需控制的温度、湿度就愈加精准,稍有差池都可能导致瓷器损毁。

这种纹路并非人工雕琢或绘制,而是泥料经烧制后自然形成的。

内外贯通、层层交错,天人合一、浑然天成,是绞胎瓷瑰丽的灵魂所在。

因此每一件都别具一格,孤品独特。

——【·绞胎瓷的消失历史·】——

绞胎瓷工艺悠久绵延,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时期。

到了北宋时期,这一工艺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陶瓷品种。

当时主要有磁州的冶子窑、安阳的观台窑以及焦作的当阳峪窑从事绞胎瓷的烧制,其中以焦作当阳峪窑所作的瓷器最为出众精美,被视为绞胎瓷的正宗传承。

可惜,当阳峪窑作为一处民间小作坊,地处偏僻且长期未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绞胎瓷的重新崛起,无疑是对我国失传珍宝得以拯救复苏的最佳注脚。

当世人以为它就要永远地离开神州大地时,柴战柱等人的不懈努力让中华文明的瑰宝重新熠熠生辉。

而今,国家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受到全球化的冲击,我们的非遗事业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唯有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和保护意识,在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中不断创新,我们才能让更多瑰宝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参考资料:

中工网:《让失传的绞胎瓷重现芳华》

澎湃新闻:《曾盛行于我国的绞胎陶艺,如何在当下获得新生》

河南日报:《“劳模匠星耀中华”先进人物系列报道|柴战柱:让失传的绞胎瓷重现芳华》

0 阅读:1

崛秘局

简介:探索科学的世界,科普更多知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