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雷军微博停更的第5天,全网正热议小米SU7事故责任时,他用两行字完成了教科书级危机公关:"小米创业已走过15年,这只是开始。"没有辩解,没有煽情,却在舆论场掀起巨浪。

这场"无声的回应",暴露出当代企业家的生存困境:创始人IP与品牌深度绑定,任何负面都会引发连锁反应。但雷军的应对策略,展现出超越流量思维的智慧——事故后开放技术参数配合调查,升级门锁应急系统,用产品力重建信任。这种"不公关"的公关,反而让质疑声逐渐平息。
小米15年的进化史,是一部中国科技企业的生存启示录。从手机到汽车,从IoT到芯片,雷军始终践行"技术普惠"理念:将5G、卫星通信等黑科技下放到2000元价位,用145亿研发投入让SU7以1.98秒破百。这种偏执狂式的技术追求,让小米在15年间积累1200+专利,完成从"风口论"到"深水区"的跨越。
不在舆论漩涡中,雷军的"反爆款"哲学尤为珍贵:关闭评论区拒绝消费苦难,用凌晨三点的技术协议替代热搜营销。正如他保留的2010年会议记录所写:"我们不是商人,而是工程师。"这种工程师思维,让小米在行业沉迷流量时,默默打磨出覆盖200+品类的生态帝国。
15周年庆上,卢伟冰透露的细节耐人寻味:雷军至今保留着创业初期的小米粥碗。这个细节恰是小米精神的缩影——从14个人的中关村地下室,到市值万亿的科技巨头,创业者的赤子之心从未改变。当雷军写下"这只是开始",我们终于读懂:所谓成功,不过是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把重复的事情用心做,把用心的事情坚持做。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