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儿行千里母担忧!而如今大学生们放暑假在家住了一段时间,就能感觉到在家的待遇,与进门那一刻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正所谓“远香近臭”,距离产生美,自从孩子背上行囊,离开家门去异地求学的那一刻起,父母对孩子的牵挂、思念都寄托在相思里。
本是一家人却天各一方,不管孩子做什么,在父母眼里都是对的;不管孩子说什么,父母听起来都是动听的。
这样的“美”也许能保持到为孩子接风洗尘的第一顿饭菜,也许能保持到孩子回家过了几个白天黑夜颠倒的日子,乖宝宝就会秒变成猪狗不如。
也许一些行为举止,在他们自己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在三观极正的60后、70后,以及80后父母的眼中,都是无法忍受更无法接纳的恶习。
比如如今的00后,是如何做到全国统一的十大条,只要其中5条,就会让大多数家长是可忍孰不可忍:
1.晚上不睡白天不起;
2.有了手机六亲不认;
3.连油瓶倒了都可以绕开走;
4.房间乱成猪圈也不整理;
5.把食品饮料拿到床上享用。
就连看到他们放在地上敞开的行李箱,也是难以接受,一句“你看看谁家孩子的行李箱一直放着”。
就这么一件小事,站在家长角度,认为孩子太懒,这一开一合的事都懒成这样,还能指望做点有难度的事?
而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觉得行李箱这样敞开着,是为了方便随手放东西拿东西。
其实不管什么事情,其本身并没有对与错之分,只不过看待事情的人的认知不同罢了。
有人说,每差几岁就有可能存在代沟,与父母与大学生之间,少说也差着20年的时光,他们看到同一件事,得到的结论不同,也是可以理解的。
刚回到家的还是“乖宝”,在家住了几天后,就成了家长的“眼中刺”,完全是孩子的行为,家长无法理解。
就比如大学生在家上卫生间时间长次数多这事,也会被父母骂上一句:
“一天到晚就知道呆在卫生间里,干脆直接住里面得了!”
人为悦己者容,现在的大学生正是爱美的年纪,常常在镜子前一站就是几十分钟,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再说,对于机不离手的年轻人,手中抱着一部分带进卫生间,说不定坐在马桶上忘乎所以看视频、聊天,而忘记了自己在哪里呆了多长时间。
而对父母来说,家里多了一个人,上卫生间也受限了,时间一长就会产生不满情绪。
大学生黑白颠倒的作息规律,确实很难令父母心平气和地接受。因为在父母看来,这样不仅影响健康,还很难与家人一起参与用餐等活动。
一家人难得聚在一起,能够一起用餐一起交流,甚至外出参加一些活动,不仅可以营造温馨的家庭气氛,也能增进亲子感情。
我们都知道,最长情的告白,就是陪伴。
大学生离开家一个学期,父母更想在相互陪伴中,更多地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思想,以及未来打算和计划。
而大学生却沉浸在自己的生活节奏里,不但不给父母交流机会,反而在家活成了“祖宗”,处处要家长伺候着。
难怪大学生在家住一段时间,父母就有不良情绪,因为孩子回到家后,不仅打乱了他们原来的生活节奏,也让他们的期待一次次落空。
很多大学生放假在家都会挨骂,理由也是换着花样的不重复:
晚睡被骂,起晚被骂;
宅在家被骂,出去玩被骂;
房间太乱被骂,不做家务被骂;
玩电脑被骂,看手机还被骂;
反正站着被骂坐下被骂躺着更是被骂;
感觉连呼吸都是犯错!
房间搞得乱七八糟还不让人帮忙打扫,要是父母纵容还能把饭菜端到床上吃。就连不喝水,也会成为挨骂的理由。
看到大学生们列举的放假在家被骂的奇葩理由,他们自己总结成一句话:“连呼吸都是错!”
搞得父母是最无理取闹的那一群人,属实是叫人笑不活了,果真全国父母神同步。
放假在家还没舒舒服服过几天,却活成了“人厌狗烦”的存在。这能怪得了谁呢?
其实不少家长不善于表达情感,他们明明深爱着孩子担心孩子,不懂得表达出来,小事情中“找茬”,并期望让孩子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结果孩子理解不了,还有可能误会越来越深,搞得亲子关系破裂。家长对孩子的爱,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细节中。
大学生需要学会透过现象,看出问题的本质。不要说迎合家长,但至少要学会独立,帮着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加强情感联络,增进亲子感情。积极了解父母的想法,及时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家长也需要改变教育方式,懂得换位思考,争取和学生成为“好朋友”,还要掌握分寸,保持界线感。
毕竟孩子已成年,父母懂得越早放手,孩子才能越早独立自主,自己的人生路才可能走得更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