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八号预计在2024年11月4日,周一凌晨返回东风着陆场!
在返回之前,航天员们需要做不少重要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在轨交接。
神舟十八号的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和神舟十九号的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进行了大约5天的交接。
这交接的内容可多了,太空防护措施提升技术要传授,消耗物品和剩余物资要归类交接,不能中断的实验也得交接清楚。
同时,神舟十八号乘组还完成了在轨数据的清理和下传,把物资仔细清点整理好,设备状态弄清楚,下行物品也都整理确认完毕。
这次神舟十八号乘组创造了不少纪录。
等他们返回地球的时候,在轨飞行时间将会达到193天,刷新了航天员乘组在轨飞行的最长纪录。而航天员叶光富,则累计在轨超过一年多了。
再来说说航天员返回的过程,这主要经历好几个阶段。
先是分离阶段,飞船要和空间站组合体分开,飞几圈后,轨道舱又和返回舱、推进舱组合体分离。
然后到制动阶段,返回舱、推进舱两舱组合体通过制动变轨,从近400公里的圆形轨道变成近地点低于100公里的椭圆轨。
接着推进舱和返回舱也分离,返回舱再入地球大气层,推进舱在穿越大气层的时候就烧毁了。
再入阶段也不简单,飞船再入前,舱上发动机会把返回舱调整成大底朝前的配平状态,用升力控制的方式再入。
这过程中会和大气层剧烈摩擦形成等离子区,地面和舱体间的信号就中断了,也就是进入“黑障区”。
这时候地面没办法遥控飞船,全靠飞行器自己处理。
等到距离地面约40公里左右,飞船基本就脱离“黑障区”了。
减速阶段也有讲究,返回舱上有静压高度控制器,通过测量大气压力判断高度。
距离地面10公里左右,静压高度控制器发出信号,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就相继打开。
开伞的时候先是收口,也就是半打开的状态,工作几秒后再完全打开。而且返回舱还有备份降落伞,万一检测到故障就能切换到备份降落伞工作。
最后是着陆缓冲阶段,防热大底与侧壁的防热材料就像飞船的“铠甲”。
主伞完全打开后不久,“铠甲”就抛掉了,伽马高度控制装置开始工作,通过发射伽马射线实时测量距地高度。
当返回舱降到距离地面1米高度时,底部的伽马高度控制装置发出点火信号,舱上的4台反推发动机点火,让返回舱落地速度降到1-2米/秒。
同时,安装缓冲装置的航天员座椅在着陆前会抬升,缓冲吸收冲击能量,保证航天员落地舒服。
航天员能量餐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太空飞行后,航天员的身体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落地瞬间所带来的冲击和变化对他们的体能和营养需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航天员能量餐富含高能量、高营养且易于消化吸收的成分。
在落地过程中,航天员的身体需要迅速补充能量,以应对巨大的体力消耗。
能量餐能够帮助修复和维持肌肉组织,快速提供能量,让航天员在可能感到疲惫和虚弱的时刻迅速恢复体力。
对于调整身体状态、适应地球重力环境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次神舟十八号返回是在夜间,给搜救带来了不少困难。暗夜加上低温,目标搜索发现难,对救援现场保障的要求很高。
不过别担心,虽然难度挺大,但东风着陆场已经准备好迎接挑战了。
在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任务发射的时候,东风着陆场就已经公布做好了相应演练,现在更是准备充分。
在之前夜间搜救的经验基础上,着陆现场的照明保障手段更完善了,还给航天员准备了睡袋、盖毯这些御寒的东西,医监医保车也出动了,就算低温也能给航天员提供医监医保的场所。
就等着迎接神舟十八号的英雄们回家。
期待神舟十八号顺利归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