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曾在超级大国垮掉前,得到3架先进战机,获赶超美俄契机?

哂笑年少 2023-12-07 13:27:53

美国一份名为《军事观察》杂志曾刊出文章说:中国空军的进步离不开解体前苏联“大方”送给我们的三架苏-27战斗机。

一看标题,就知道肯定是黑我们“抄袭”的套路;但仔细一想,这好像也没啥,人家送的飞机和技术,咱们就混个吃喝,有什么不对?

其实这事儿也说明,世界面前谁也别笑话谁,解体前的苏联也就30年前还号称“超级大国”,不也一夜之间就“蒸发”了吗?

所以美国哪怕时运再好,也别得意忘形,免得哪天被坑了都不知道……

开玩笑归开玩笑,这件事背后其实是很复杂的国际战略博弈。

为什么苏联会在快解体的时候,突然把他最先进的战机之一苏-27卖给中国呢?又为什么后面中国会在苏-27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系列国产战斗机呢?事情得从头说起。

那个年代,在冷战的背景下,美苏两大集团展开了数十年的军备竞赛,其中尤为关键的就是空军力量的竞争。

作为冷战期间世界超级大国之一,美国率先在60年代提出了发展第三代先进战机的计划,即美国空军的FX战机计划。

这最终促成了F-15鹰式战斗机的研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制空战机。

F-15采用双发动机布局,并采用了先进的脉冲都普勒雷达,拥有超强机动性能和火力加强,可以说F-15的诞生,极大提高了美国空军的空中作战能力。

面对美国空军战力的增强,苏联显然不甘示弱。

1971年,苏联政府下达命令,要求国内航空设计局在10年内研制出一款可以凌驾于F-15之上的新型战斗机,这就是最终定型为苏-27“弗劳基”战斗机的研发任务。

苏-27的研发经历了一番波折,从最初的气动布局设计一直到现实的试飞,苏联技术人员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

最初的设计方案还参考了梅格-23战斗机的布局,但随着对F-15性能数据的了解越来越充分,苏联设计师也越发认识到需要对气动设计进行大幅改进。

最终定型的苏-27采用了大胆的“三角翼+双垂尾”布局,这种气动布局具备很好的升力和机动特性。

此外,根据对西方武器的模拟测试,苏-27还加大了机翼面积用于挂载多种导弹,以确保它在武器配置上不会落后于美机。

机头也采用了较大的面积用于容纳雷达系统,这就为实现远距离的空战行动能力奠定了基础。

确实,苏-27是苏联人在当时技术条件下最大限度吸收美机的经验教训研制出的战斗机,可谓投入极其辛勤。

从1970年确立最终设计方案,到1977年首飞,再到1981年开始服役,苏-27的研制足足持续了11年时间。

期间有近3000个大大小小的设计改进,可见苏联对苏-27的研制投入了巨大精力。

直至今日,许多专家都认为,苏-27是人类航空史上最成功的重型战斗机。

仅从气动设计上来讲,苏-27就远超同时代的大部分西方战机,苏联也付出了极大努力的成果。

不过,苏联在当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国防开支压力,进入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开始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日益突出。

与此同时,苏联为了应对美国的军备竞赛,国防军事上的支出也异常巨大,这无疑雪上加霜,加剧了经济危机的压力。

为了获得急需的外汇资金,减轻经济压力,苏联决定开始大规模军备出口。

而当时中国空军的战斗机仍较为老旧,迫切需要引进新型战机来提高作战能力。

基于双方需求的契合,1989年中苏双方达成引进协议,中国决定从苏联引进24架苏-27战斗机。

根据合同,每一架苏-27的价格高达5500万美元,几乎相当于一架本田飞机的10倍价钱!按当时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折算,每一架飞机就要2-3个亿人民币,不过对于空军的发展而言,金钱可能算不了什么,最关键的是这批苏-27使中国空军一跃成为亚洲拥有同类战机最多的空军。

其实中国之所以愿意花巨资引进苏-27,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苏联提供的不仅仅是成品战机,还包括了苏-27的全套生产线技术!这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技术转移。

通过引进生产线,中国可以进一步仿制苏-27,实现批量生产和系统升级。

对中国空军而言,苏-27的引进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性能上,这使中国空军一举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在当时,苏-27综合性能不输给任何一种西方战机,它拥有卓越的超音速机动性、先进的航电系统和强大的空战载荷能力,这些都是中国以往从未具备的。

可以说,苏-27的到来极大增强了中国的区域制空和防空能力,而就中国航空工业而言,获得苏-27生产线技术的意义更加深远。

通过对该技术的消化吸收,中国获得了重型战机设计制造的宝贵经验。

这为后来歼-11的成功研制奠定了基础,也使中国终于跃过关键技术壁垒,掌握了独立生产战机的能力。

取得技术自主,是中国走向航空强国的必由之路。

所以,尽管当年中国为引进苏-27做出了巨大经济牺牲,但从长远来看,这笔“买卖”的历史意义和战略价值远远超过了金钱可以计量的程度。

它不仅直观上壮大了解放军空军实力,也让中国迈开了独立发展战机的第一步。

与其说是买卖,不如说是一种航空工业技术的传承,对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在成功引进苏-27之后,中国并没有满足于直接使用这批先进战机,而是在消化吸收其技术的基础上,着手自主研发国产四代机,这就是歼-11战斗机的由来。

歼-11可谓中国第一种完全自主设计和批量生产的第四代重型战斗机,在它诞生之前,中国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和授权生产的战斗机。

歼-11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终于自主掌握了第四代战机的核心技术,改变了多年来在航空领域的“追赶者”形象。

在总体布局上,歼-11参考了苏-27的优秀气动形态,采用了类似的三角翼、双发动机和双垂直尾翼的设计。

这保证了歼-11继承了苏-27出色的飞行机动性和武器载荷能力。

与此同时,歼-11在航电系统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国产化升级,拥有更加数字化和模块化的雷达、电子战和火控系统,这些都是当时中国独有的优势。

可以说,歼-11达到了“苏式战机的体与国产电子的心”的完美融合。

在歼-11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中国又在动力和航电两大“心脏”部分进行了自主研发和改进创新,推出了歼-16重型战斗机。

歼-16采用了中国自主设计的矢量发动机,提高了推力和可靠性;同时拥有更加数字化的雷达和电子对抗系统,与此匹配的也是更加精良的制导武器。

可以说,歼-16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在重型战斗机领域已经初步掌握了自主可控的设计和生产能力。

从苏-27到歼-11再到歼-16,短短30多年的时间,中国重型战斗机的发展可谓一飞冲天,实现了赶超的目标。

正是在这一系列机型的技术基础之上,中国又研制出了如歼-20这类的第五代隐身战机,与30多年前的苏-27相比,这简直就是两个时代的距离。

中国重型战机的发展轨迹,在不知不觉间,成就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飞跃。

所以,获得苏-27无疑成为中国实现这一飞跃的关键“加速器”,它既直接提升了空军的作战能力,也让中国获得了研制国产四代机的宝贵技术和经验基础。

在这苏-27奠定的基石上,中国才得以逐步走向航空强国的目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