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的冬天,两天前刚被太医请平安脉时,一切安好的光绪帝,突然驾崩。
那一年,光绪皇帝38岁。
这个震惊的消息回荡在紫禁城内,还未等其消散,一天不到的时间,慈禧太后也撒手西去。

皇帝和太后的先后驾崩,让这座颤颤巍巍的皇宫在残雪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的单薄与可怜。
大清帝国的威严如同这座古老的建筑一样,早已破败不堪。
这对“母子”的突然离世加上他们生前的政治斗争,给后人留下了百年的历史疑问。

是悲痛不已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巧合?还是蓄谋已久的另有隐情?
一场跨世纪的检验
2008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光绪皇帝的死因报告会。
用现代的高科技,解密这场跨越百年的历史迷案。

光绪帝的陵墓曾经被盗墓者破坏,大量陪葬品被洗劫一空。
也许是盗墓贼不知道哪个棺木是皇帝,也许是对这位曾经雄心救国的皇帝留下最后一丝尊严。
所以光绪帝的棺木并未撬开,尸骨保存完好。

专家组在光绪帝遗体的头发上,检测出来了高浓度的砷。
常见的砷化合物有雄黄与砒霜。
砒霜,我们现代人再熟悉不过,我想这个应该是仅次于“鹤顶红”的毒药之一。
所以光绪帝确实是被人为毒死的。
但是这个人是谁呢?

历史已经无法去考证,毕竟人证,物证全都不具备。
后来只能通过史记去猜测,最大的嫌疑人会是谁?

变法皇帝
光绪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九位皇帝,5岁登基,在位33年。
他的亲生母亲是叶赫那拉·婉贞,慈禧太后的胞妹,她在光绪帝继位后不久便病逝。
所以慈禧是名义上的母亲。
而光绪帝的上位也是这位“母亲”一手安排的。
1875年的深夜,还在睡梦中的4岁孩童,爱新觉罗·载湉,就被强制抱进紫禁城。
还没搞清状况,就被穿上赶制出来的黄袍,戴上皇冠。
历史就这样戏剧性的发生了,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19岁的同治驾崩,4岁的光绪顶上位,好一个无缝衔接!
什么皇帝是天选之人,只是糊弄百姓的一个笑话而已。
真实的背后是政治斗争的你死我活而已。

对慈禧而言,权力仍旧是她想要控制的筹码。
如何名正言顺,要了又立的体面,只能是二次上演垂帘听政。
四岁的娃娃懂什么呢?如果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搜索“西暖阁会议”。

当时载湉的父亲醇亲王奕譞听到儿子要当皇帝时,第一反应是“碰头痛哭,昏迷伏地”。
我想应该不是喜极而泣。
史书记载,载湉的湉字是细水长流,平静祥和的寓意。
很明了,父亲只是想让儿子借着这清朝最后的余辉,简简单单的过完这一生。
可惜,帝王之家,哪能如愿呢?

但慈禧可能忘记了,4岁的孩子终有一天要长大。
靠着这种体面上的“母子”关系,光绪会隐忍多久呢?
光绪帝的壮志就如他的长相一样,拥有帝王将相之风采,他不会甘于做一个“傀儡皇帝”。

光绪帝在位的33年是清朝历史上最风云多变,动荡难堪,摇摇欲坠的时候。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清朝赔款的真金白银让日本迅速成为亚洲的暴发户。
尝到了侵略战争带来的甜头,从此更加饥渴与疯狂的想要侵吞中国。
日本利用这次的原始积累,迅速的武装国力,振兴经济,培养人才。
而那个时候的清政府却上演着面上的母慈子孝,背地里的争权互搏。

慈禧对光绪的感情其实很复杂,但更多的是敌对,猜忌与控制。
两次的垂帘听政带来的特权快感让慈禧对光绪亲自听政,形成了一种放权又不愿放权的矛盾。
这种政治对立的基础,也为后来光绪皇帝可悲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光绪的锋芒随着时间的积累,越来越难以遮掩,朝中的大臣们也渐渐形成了两股党派,这让慈禧开始惴惴不安与厌烦。
光绪帝23岁时,放现在来看,正是雄心抱负,踌躇满志的风华之年。
他能清楚的看到,大清的基业早已千疮百孔。
但他不想成为这帝业的千古罪人。

所以强国,变法,迫在眉睫。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甲午战争后,让国人意识到花拳绣腿,挂羊头卖狗肉的“洋务运动”救不了中国,于是又开始寻求另外一种改变体制,抽骨换血的救国之路。
说的粗糙和通透一点。
皇帝的位置不动,但是旁系的贵族亲戚,将来就有可能要与老百姓家有才能的孩子,共在一个岗位,共争一口碗。
而那种天子权贵的阶级思想会在后来改革的教育中慢慢被吞噬掉。
敢做,敢学,敢说被提倡,腐朽,顽固,迂腐要被抛弃。
一句话,这场改革,在当时的顽固派眼里,等同于求财的孙子要撬开老祖宗的棺材寻宝一样。
大逆不道!
光绪帝心里明白,如果不改革,不进步。
他或者他将来的子孙可能连做个普通老百姓的资格都没有。
可惜这场浩浩荡荡的变法运动,在他母亲慈禧太后的反对下以失败而告终。
“叛逆的”儿子还是没有斗过“控制欲”极强的母亲之手。
玩权利的游戏,年轻的光绪真的不是慈禧的对手。
1898年9月21日听到风声的老母亲气急败坏的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
当晚闯入儿子的房间,将其囚禁于中南海瀛台,随后便下令捕杀变法之人。
这一年光绪帝28岁。


傀儡皇帝
变法失败的光绪帝彻底沦为大清帝国的一个“门面”,太后慈禧手里的一个“傀儡”。
光绪帝小时候就被人称赞“聪明伶俐,机灵活泼”。
所以随着年岁的增长,他越来越懂得自己在这个皇宫里,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如果说他是一个贪图享乐的人,可能结局会不一样。
但显然,少年壮志的他并不想被慈禧控制。
光绪还是败给了老慈禧。
变法的失败,抽走了光绪帝所有的精气神。
而慈禧对这个“儿子”,其实无半点发自内心的疼爱与喜欢。
她要的只是一个会听话的工具。
百日维新为何能昙花一现的坚持100天?
也许是慈禧早就给光绪下的套,等着他一头栽进去。
最后扣上一个治国无方,扰乱民心的罪名将这个年轻的皇帝打入“牢笼”。
慈禧对光绪的不听话,其实非常的痛恨和气恼。
就像当年自己的亲儿子同治,讨厌她一样。
这让她非常的不爽。
而且对于慈禧来说亲情怎么可能凌驾于权利之上呢?

驾崩的皇帝和紧跟其后的太后
1908年,正在家里用晚膳的内务府大臣增崇收到消息后,急忙赶去了紫禁城。

根据他儿子后来的口述回忆,当父亲和另外3位内务府大臣赶到皇宫后,就察觉了一丝不对劲。
因为光绪帝的尸体已经放在了棺木之中,现场的一切都已安排妥当。
等于说皇帝连个病危通知书都没有,直接猝死,而且尸体都不让外人看到,就算是内务府大臣也不行!
而本该繁琐复杂的入殓仪式,统统跳过,由太监们一手草草安排入棺。

而就在众人忙碌光绪帝的葬礼之时,慈禧太后也薨了。
这不禁让人思考,到底真正要先离世的是谁?

好一个“天下事未有如是之巧”!
巧合这种东西可以算是自然而然,但是也可以是人为合作。
因为证据的缺乏和当时分裂的政治派系,后来各种阴谋论也被传的神乎其神。
不过现代的科技让我们知道了更多的历史真相。
资料收集来源于北京卫视《档案》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