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命而生:知道姚斌彬要残废的手,杜湘东才懂他说不该在这的含义

爱物隐士 2025-04-19 12:34:36

时代的洪流击退了一些人,成就了一些人,也曾残酷的折磨了一些人。

原著里杜湘东是县里走出去的大学生,爸爸在县文化馆卖电影票,妈妈在菜市场卖菜。

当年杜妈嫁给杜爸的时候,人人都觉得杜妈是高攀了。

因为卖票这个事情得体,还是当年人人羡慕的“铁饭碗”“正式工”。

卖菜这事,又脏又累。

但事实上,杜湘东能考上大学,靠的就是她妈妈起早贪黑,进菜称菜,年复一年,四季轮回。

从黎明前的黑忙到太阳下山的黑。

把家里变成了大瓦房,把儿子送进了大学。

真正撑起这个家的是曾经高攀父亲的母亲,而不是体面的父亲。

杜妈常说是政策好,允许百姓发展个体经济,勤劳致富。

再好的政策对于普通的小老百姓来说,

点滴的丰足也是靠自己十倍百倍的汗水积攒来的。

所以当看到姚斌彬中风的母亲时。

杜湘东内心是复杂的,特别是当他知道姚斌彬的大拇指已经残疾了。

他更加觉得眼前这位母亲的不易。

初遇姚斌彬和徐文国的时候,正是杜最窝火,最烦躁,最没面子的时候。

这座监狱囚禁的不仅仅是犯人,还有杜湘东的灵魂,他的刑警梦。

在学校成绩出类拔萃,门门拔尖。

但是这些都拗不过背景,关系。

所以他被分配到了北京(小说里是北京,电视剧没有明说)的边缘,顶着北京的名头,却生活在贴近北京城外的一个郊县里当狱警。

因此见到老同学的时候,杜湘东是一百个不情愿去寒暄。

毕竟一个在外干大案,一个在大山里预防老年痴呆。

“干满三年再说。”

所长当时对意气风发的杜湘东承诺,基层磨炼三年,就同意他的调度。

但是三年后,证明了这只是个托词。

小说里是跟女友刘芬芳结婚后是住城里,还是住县里发生了激烈的分歧。

而电视剧中很明显更改了,意思是杜湘东看到了这么漂亮的刘芬芳,而自己却在大山里工作。

约个会都要脚踏风火轮3小时,就让他越发的觉得,要马上离开这个破地方。

简单点来说,杜湘东最窝囊的时候遇到了硬气的徐文国和软弱的姚斌彬。

这两个人给他的印象太深刻了。

那个年代,其实很多小年轻并不是犯了很大的案子。

但是他们的桀骜不驯,离经叛道遇上了最严格,最激烈,最冲突的时代浪潮。

命运的碰撞就是这么奇妙。

杜湘东从一开始,就对这两个人产生了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好奇感。

所以他才会找当法医的同学给姚斌彬检查手,才知道这个孩子是粉碎性骨折。

伤的还是大拇指,基本是半个废人了。

触发了杜湘东的善良神经。

但是也让他开始放松了警惕。

监狱里的劳作,明面上是劳改犯人,学们手艺,实际上也是二次创收,补贴劳务,支持财政收入。

所以当劳务的机器出现了故障,影响了产品的输出,实际上牵扯了背后很多的利益。

因此当姚斌彬和徐文国展现出能修理机器,提高产量这个技能后。

杜湘东对他俩的看法再次上升了一个高度。

刑警的梦还在杜湘东的心里,顶在头顶上。

所以他敏锐的认为这两个人的案子不简单。

特别是老同学说这两个人涉嫌杀人之后,杜湘东心里是不相信的。

他来到两个人工作的厂子,生活的家去寻找证据,也看到了姚斌彬那位倔强的母亲。

原著小说里,姚斌彬的母亲崔丽珍年轻时漂亮,讲究,家里两代人都是光荣的无产阶级。

姥爷还是五十年代的劳模,后来提了干。

可惜文革的时候被整死在牛棚里。

从此漂亮的崔丽珍背上了政治的污点,又因为漂亮,所以日子自然过的难受。

当时组织给她安排了相亲,是一个死了老婆的干部。

但是她不同意,被逼急了,一气之下嫁给村里的农民。

也许是她对不公命运的反抗,也许是她被逼无奈。

但是婚后的日子依然是折磨,三天两头被打,揪着头发从村头打到村尾。

最后带着儿子离婚,一个人养着药罐子的姚斌彬。

这样的女人,着实让人同情。

当杜湘东看到崔丽珍那别扭的站姿,阴暗狭小的筒子楼后。

他才真的理解,姚斌彬入狱时说的那句我不该在这儿的含义。

并不是害怕从此以后没有妈妈的保护。

而是愧对母亲,留下半中风的她。

让她年轻的时候背负政治成分的污点。

年老的时候,背负儿子是罪犯的污点。

等到儿子出狱,能尽孝的时候,却是个残废。

杜湘东落荒而逃,他无法开口与这位母亲交流。

当然电视剧里进行了改编,可能觉得原著过于残酷,也许后面会揭晓这个女人的不易。

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后面等待他的将是更大的旋涡与迷宫。

电视剧中从死者李超的线索里知道,这个男人不是好东西。

欺负崔丽珍不说,还到处散播这个可怜女人的黄谣。

所以姚斌彬,徐文国才痛恨他。

但是真正杀死李超的人显然不是这兄弟俩。

会是谁在背后设了这么大一个局呢?

0 阅读:4
爱物隐士

爱物隐士

感谢大家的关注